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29日在考察宁波舟山港时指出,要发挥港口“硬核”力量,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既是宁波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最大资源,也是浙江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的重要支撑。因此有效发挥数字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港口的“硬核”力量,对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积极为全国全省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勇担当、作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宁波舟山港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宁波舟山港具有区位优势良好、资源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规模全球领先等诸多优势。202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72亿吨,同比增长4.7%,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72万标箱,同比增长4.3%,蝉联全球第三。今年1-6月份,完成货物吞吐量6.23亿吨,同比增长9.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07万标箱,同比增长21.3%。码头作业货种齐全,是国家重要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和重要战略物资进口储备与集散地,承担了长江经济带45%的铁矿石、90%以上的油品中转量、1/3的国际航线集装箱运输量,以及全国约40%的油品、30%的铁矿石、20%的煤炭储备量。但对标世界一流强港,仍有不足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港小航”现状亟待突破 《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包含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显示,宁波舟山综合排名列第10位(67.5分),与新加坡(97.2分)、伦敦(82.6分)、上海(82.2分)等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两项指标,去年宁波舟山仅居第16名和第27名,差距尤为明显。目前,宁波舟山港的港航服务优势主要集中在船舶运输和港口及辅助服务的装卸堆存、仓储运输、货代等低附加值环节,如2020年货物装卸及相关业务营收占宁波舟山港总营收的50.4%,而纽约港装卸收入仅占港口总收入的10%。高端航运服务短板明显,特别是国际物流、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法律仲裁以及航运总部类机构等发展严重不足。以航运总部类机构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十大船舶管理机构中的6家、国际船级社协会正式成员中的10家、全球排名前五的邮轮企业,均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反观宁波,虽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以及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均落户开展业务,但无一家在宁波设立总部。
(二)集疏运结构亟待优化 一是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结构不够均衡。在各种集疏运方式中,公路运输集装箱比例为69.7%,与碳达峰、绿色港口建设等目标存在差距;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为27%,而新加坡、鹿特丹等国际大港达50%以上;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仅为3.4%,低于欧美海铁联运大港20-40%水平;江海联运条件和环境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海河联运通道部分地区还存在通而不畅的现象。二是港区空间东移带来集疏运配套资源不足。随着穿山、梅山两个千万级港区逐渐完工,其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全港总量的60%,但配套堆场、停车场等设施存在分布不均、建设滞后的现象,不利于港口快速发展。 (三)智慧港口建设亟待加速 虽然宁波舟山港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果,但是建设进程仍然局限于关键设备应用、关键技术验证等基础层面,距离打造成熟的“智慧生态”仍然有较大距离。一是在港口自身层面,“智慧大脑”远未形成,当前的“智慧化”建设仍然囿于单项业务、单个码头的探索突破;二是在延伸场景方面,由于与“智慧城市”“智慧海关”等关联场景建设缺乏更为深入的协同和融合,导致“智慧”外溢效果不足,对港口运转的参与者而言,仍然缺少较为成熟的“智慧体验”;三是在大通关建设方面,由于当前的智慧港口建设仍然处于港口、城市、企业、监管机构等各个参与方事实上的“各自为战”状态,“智慧链”没有实现闭环,导致“智慧动力”不足。 二、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因此,强化数字赋能作用、加快港口数字化发展也必将成为宁波舟山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重要路径和选择。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打造完善统一的数字港航服务平台 借助省、市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和整合港口数据、政务数据、海关数据以及船公司数据等,加快打造完善的数字港航综合性监测服务平台,有效破解“大港小航”窘境、助推港航服务业发展。数字港航监测服务平台应坚持综合集成、持续迭代、分步实施的开发建设导向,围绕“建设一中心、构建两平台、打造一生态”,形成数字化港航服务的基本架构:一中心是指建设港航服务数据中心,汇聚“货”“船”“箱”“车”等多主体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汇聚、挖掘和分析,努力解决宁波舟山港“货物有哪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等基本问题;两平台是指构建政府监测分析平台和市场应用服务平台。其中,政府监测分析平台要实现“货”“船”“箱”“车”等关键要素闭环监测,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市场应用服务平台要针对供应链生产经营需求,提供物流相关信息状态查询、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展示、行业分析报告等增值服务;一生态指打造港航服务大数据生态系统。在合规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融合应用,重塑业务流程、创新业务场景,促进港航服务业加速发展、跨越发展。力争把数字港航监测服务平台建设成全省数字经济改革领域多跨协同的典型应用,以此撬动、吸引更多的国际高端航运金融、跨国贸易物流企业以及专业物流供应链服务商等机构落户宁波。 (二)加快提升港口集疏运数字化水平 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枢纽,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积极构建南北向沿海(以水水中转为主)、西北向沿江(江海联运为主)、西向沿河(海河联运为主)、西南向沿陆(以海铁、海公联运为主)的四大通道体系,进一步推动大宗散货和集装箱内外贸运输向宁波舟山港集聚辐射。一是促进多式联运数字化发展。统筹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加大散改集、公转铁、公转水推进力度。重点打造全国海铁联运示范港,深化宁波舟山港-浙赣湘(渝川)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依托甬金铁路先行先试开展双高集装箱运输,力争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到200万TEU以上。高标准建成杭绍甬智慧高速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动车联网、无人驾驶、真空管道等技术广泛应用,加快构建高速、泛在、智慧、安全的通道设施网络。二是提升配套设施数字化水平。全面推进港口配套设施数字化改革,优化集装箱堆场、集卡停车场、货运场站、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港口物流场地布局,建设北仑华峙临港等一批智慧物流园区,新建梅山等核心集装箱港区配套堆场、集卡运输服务基地,以数字化推进港外堆场和停车场集约化、减量化发展,集装箱港外堆场运作效率努力提高30%以上。三是实施集疏运安全数字化监管。加快建设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协同系统,推动AI智能分析、北斗卫星等应用,对港口危险货物相关人、车、船、码头等主体进行云端智能分析和研判,实现安全监管数据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研究推广应用“港口安全码”,对企业、设施、设备进行安全“画像”,对危险货物全流程实行“扫码”溯源,对人、车、船实行“亮码”通行、“亮码”作业。 (三)推进新一代智慧港口建设 新一代智慧港口的发展呈现港口运营更加智能化、港口物流供应链更加协同化、港口贸易更加便利化、港口数据服务更加场景化、港口业态创新更加开放化以及港口生态圈更加和谐化等趋势。宁波舟山港新一代智慧港口建设就是要顺应这些发展趋势,从趋势的“赶超者”成为“引领者”。一是推进智慧港口新基建建设。充分运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新一代自主可控先进技术,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和散件杂货码头的自动化建设。重点是开展梅山港区二期工程智慧港口建设试点,按照“流程智能化+设备自动化”思路,从集装箱码头大型设备远控、5G技术应用、无人集卡规模化应用试研、智能理货系统内外理一体化、智能调度系统等方面加强探索,尽快在梅山港区6-7#泊位投入应用。二是强化智慧港口技术攻关和场景应用,聚焦港作机械等装备关键技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远程作业操控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港口智能装备和产品,加速技术成熟和转移转化。同时要强化自动识别、机器视觉、物联网等多传感融合技术的应用,创新探索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在物流装卸搬运、投递分拣、运输和快递等环节的应用。三是完善智慧港口大通关建设。一方面,要深化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大通关改革,创新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船边直提”等具体通关模式,同时要继续加快通关作业装备自动化进程,加大“机器换人”力度,压缩通关时间、加快口岸验放,持续缩减货物港滞时间及费用。另一方面,要落实港口行政管理简政放权,积极推行涉港项目在线审批,增强涉港审批中介服务能力,实现港航企业办事“路路通”和“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