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对外开放优势作用 推动国际贸易更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 2021-08-24  14 : 30 作者 : 第二子课题组 字号 :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中国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对外开放是宁波的金名片,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放大港口这一最大的资源、开放这一最大的优势,紧紧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发展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为我市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宁波力量,全面展现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担当和作为。

  1. 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对于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宁波而言,推动国际贸易更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量的增长,更重要是在质上的跨跃,重点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更高的质量效益。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二是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对货物、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具备对全球优质资源的配置能力。三是更优的贸易发展格局。内贸与外贸、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传统贸易与新型贸易、贸易与投资、贸易与产业更加协调,高水平贸易推动高质量产业体系。四是更好的国际营商环境。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贸易抗风险能力全面提高,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形成。

  2. 推动国际贸易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港口之利、开放之先、体制之活、民企之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外贸大市。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规模居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第9位;出口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五位,占全国比重3.57%,外贸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对标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我市国际贸易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国际贸易大而不强一是贸易主体规模较小。我市以民营中小外贸企业为主,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缺乏千亿级的外贸企业(2020年排名首位的中基集团进出口额281亿元),缺乏一批整机装备龙头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也缺乏大型国企和大型跨国公司、跨国采购商。二是外贸产品相对低端。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服饰、塑料等)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较低(7.5%)。进口商品以塑料、机电产品、铁矿砂、有色金属等类大宗商品及原材料进口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消费品进口相对较少。三是专业性市场培育不足。在油气、有色金属、化工品、中高端消费品等领域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交易市场,缺乏支持大宗散货保税仓储与期货交割的相关政策,大宗商品定价、战略资源配置话语权缺失。

    (二)新业态萌而未盛一是转口(离岸)贸易发展水平不高。受外汇监管趋严、跨境金融发展不足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市离岸转手买卖收支总额持续下降,高度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低税率税收政策、跨境金融服务水平等配套政策和环境有待完善。是数字贸易亟待破题。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有待深化,贸易主体深层次创新能力不强,数字化转型引领贸易高质量发展尚未全面突破。各部门以及物流平台、支付平台等跨境贸易数据资源缺乏连通和融合,数据互通有待加强。跨境电商发展较快,但也存在零售进口商品正面清单急需扩展、跨境电商拼箱出口便利性有待提高、仓储物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面临全国各地追兵群集的局面。

    (三)营商环境优而不特一是贸易自由便利制度环境仍需改善。对标先进地区,我市在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通关成本降费上还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口岸建设任重道远,减少报关随附单证、船公司试行电子提单、收费模式改革等差异化、特色化改革创新工作有待推进。贸易结算、融资、投资、保险等功能相对不足,在管制、税制、法制等方面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二是贸易平台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功能发挥不足,尚需高水平、深层次的政策创新来激发活力。综保区政策带动性尚未充分发挥,保税展示交易、文化贸易、融资租赁、检测维修等保税特色贸易尚在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行区域存在较大差距。

三、推动国际贸易更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高质量的贸易主体和平台

1.招引培育一批国际贸易龙头企业。大力招引培育一批能源与大宗商品、中高端消费品等领域链主企业,加快汽车、农林产品、冷冻品等国际供应链产业发展;争取未来三年引进利丰、嘉吉等具有全球采购及配送能力的跨国供应商10家,建立功能完善的国际商品配送中心、大宗商品进出口分拔物流中心,提升外贸商品供应链服务水平。聚焦汽车、注塑机、机器人、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等领域,择优培育一批整机装备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零件-部件-整机装备的方式延伸产业链,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成型装备、机器人等标志性产业集群,提升整机整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践行地瓜理论,争取未来三年培育均胜电子、百隆东方等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0,鼓励本土民营跨国企业通过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获取海外品牌、技术、营销渠道和人才,实现研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在全球的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2.建设一批专业性交易平台和区域市场。加快梅山林产品交易中心、保税区阴极铜保税现货交易等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经营模式,优化经营品种,推动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转型发展。尤其是要拓展电子交易、结算服务、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服务等功能,制定出台林产品、阴极铜等交易标准,积极争取相关产品定价权。加大对宁波市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支持,加快促进进口中心的自我造血功能;积极组建进口企业(采购商)联盟,扩大乳制品、冷链食品、酒类、化妆品、医疗器械、母婴用品等优质消费品进口,建设农产品、食品、化妆品等进口消费品专业市场。搭建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易货贸易交易平台,择优选择一批需求强、信用度高的国际贸易企业开展易货贸易试点。

3.释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潜力。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用好中东欧商品采购联盟,办好中东欧进口商品常年展、中东欧商品云上展,将常年馆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设立中东欧商品直销中心,打响外交官直播带货品牌,常年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贸易对接活动,打造“4+365”永不落幕的中东欧商品进口博览会。推进eWTP宁波中东欧创新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建设数字中东欧进口商品服务平台(数买通)、数字中东欧经贸促进中心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为企业进口中东欧国家商品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争创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试验区,积极申报中东欧国家特色农产品进口指定监管场地,加快推进中东欧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准入进程,扩大准入品类。

(二)创新高质量的贸易业态和模式

1.打造跨境电商发展标杆城市。力争突破正面清单限制,争取在宁波开展跨境零售进口医药及医疗器械试点;扩大网购保税+线下自提试点范围,允许跨境电商商品和保税货物实施状态互转。深入推进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不断扩大试点企业范围,鼓励企业建设公共海外仓,制定出台海外仓建设标准。发挥梅山亚马逊前置物流仓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在综保区、保税区建设前置(集货)仓,促进境内外仓储设施共建共用。开展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海外仓模式,鼓励跨境电商9610出口商品包裹通过义新欧班列出口。

2.积极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发挥宁波新型离岸国际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积极吸引宁波本地企业的离岸业务回流,招引有离岸(转口)贸易业务经验的龙头企业落户,支持资信良好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等业务。建立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优质企业白名单制度,指导各银行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准入企业名录。发挥世界第一大港优势,发展国际集装箱装卸、堆存、中转、拆拼箱和国内外贸货物中转,鼓励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出口拼箱、进口分拨、二次集拼、国际采购等业务,优化国内出口货物入区参与集拼监管模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完善与转口(离岸)贸易发展相配套、相适应的贸易监管、外汇管理、航运服务、税收等制度。

3.推动保税特色贸易发展。加快梅山综合保税区、宁波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宁波前湾综合保税区建设,借助进口博览会、中东欧博览会等契机,开展高端装备、国际艺术品、高档汽车、钟表珠宝在综保区保税展示交易,打造境外高端机床、精密仪器、平行进口汽车等展销大平台。鼓励企业在综保区开展飞机、船舶、高端装备、智能设备等保税融资租赁业务,对进口租赁设备涉及跨关区的,在确保有效监管和执行相关税收政策前提下,争取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支持有需求的优势制造企业,在综保区试点开展高端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再制造、保税检测、保税维修等业务,放宽再制造产品需经原厂授权的要求,打通高端装备回收和成品销售两头在外的运作模式。

(三)构建高质量的贸易制度和环境

1.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制度创新。以打造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中心为契机,积极争取原油进口、成品油进出口等全领域的经营资质和配额,鼓励优质企业开展船用燃料油生产、混兑、加注、贸易等业务,做大做强以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为主导的能源进口、转口、离岸贸易,打造以油气、液体化工品等为重点的能源及大宗商品进口集散地。争取国家数字服务出口政策优先落地,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梅山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进口贸易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在区内开展整车组装加工业务,争取区内组装加工的整车内销可享受汽车平行进口政策。推进保税商品区外展示、先进区、后报关模式、进口食品检验前置监管模式等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宁波片区复制落地。

2.建设自贸协定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中欧投资协定(CAI)、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各类区域投资贸易协定研究,结合市场方式建设集原产地证企业备案、原产地证书申报、退证查询风险预警以及自贸政策和协定税率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自贸协定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利用自贸协定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宣传、培训等普及教育工作,鼓励企业关注和研究区域投资贸易协定,提高协定利用率,引导企业利用自贸协定加快全球布局、实现全球资源配置。

3.运用数字化理念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设综合性数字报关平台,以互联网+通关为核心,培育易豹智能通关平台、海蛛供应链服务平台等载体,建立与外贸企业、口岸部门、金融机构等互联互通网络,拓展智能物流、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应用等增值服务,为外贸企业提供数字化综合服务。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标准版+地方特色服务政务服务、物流服务、数据服务等,拓展单一窗口与银行、保险、港口、机场等行业主体对接,推动覆盖至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综试区等相关区域,提供覆盖国际贸易全链条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