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发布时间 : 2021-08-24  14 : 28 字号 : [] [] []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决策、省委部署,结合宁波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2021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对此,市政协主动响应、积极行动,将宁波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若干问题研究作为本次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协商课题。成立了由市政协经济委牵头,经济组界别为主,30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认为“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国际贸易更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这四方面内容既很好地呼应了上级党政要求、又非常贴切宁波实际,既有内循环又有外循环,还有链接内外循环的港口建设,可以说是宁波整体化推进、系统化构建双循环枢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四梁”,也是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今年3月份以来,课题组主要聚焦上述四方面内容开展了深入调研,徐宇宁主席亲自带队赴镇海和江北等地调研产业链优化升级、港航物流业发展等问题;经济委分管副主席高庆丰、联系副主席张明华也多次带队赴慈溪、余姚、宁海、鄞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服务业局、宁波海关等地调研。课题组先后共组织召开市级部门及企业家座谈会4次、召开课题组研讨会6,实地走访调研了宁波舟山港、吉利汽车、宁波消费者协会等有关企业及行业协会50余家,为高质量开好本次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调研情况看,课题组认为,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外贸大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有责任、有条件也有基础为全国全省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挑大梁、当先锋。比如2020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72亿吨,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72万标箱,蝉联全球第三;2020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9786.9亿元,出口规模居全国城市第5位;2020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79万亿元,规模总量稳居全省第1位。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046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9位。但对标“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全面提升港口硬核力量,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目标,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大港小航”现象依然明显2021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宁波舟山港综合排名指标列第10位(67.5分),与新加坡(97.2分)、伦敦(83.3分)、上海(81.2分)等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航运服务指标2020年仅居第16名,差距更为明显。目前,宁波舟山港的港航服务主要集中在船舶运输、装卸、仓储等低附加值环节,港口装卸、仓储运输等基础服务业增加值占物流增加值比重高达80%以上,而高端航运服务发展明显不足,如虽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以及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均落户宁波开展业务,但无一家在宁波设立总部。

2国际贸易“大而不强”我市以民营中小外贸企业为主,贸易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本地企业最大规模不足300亿元,缺乏千亿级的外贸本土企业,也缺乏大型国企和大型跨国公司、跨国采购商。同时外贸产品相对低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仅为7.5%,进口商品也以铁矿砂等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为主;在油气、有色金属、化工品、中高端消费品等领域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交易市场,大宗商品定价、战略资源配置话语权不强。

3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方面,关键性产品和技术自控率较低。比如,我市“四基”的自给率只有30%;集成电路的设备、技术的自控率仅5%90%的汽车芯片长期依赖进口;作为工业制造“大脑”和“神经”的工业软件,特别是研发设计软件,三维CADCAEEDA等,至今仍未打破国外垄断。另一方面,链主型大企业、领军型大企业不多,目前宁波还没有世界500强企业,对产业链具有节点控制力、上下游强带动或可主导平台生态的大企业较少,千亿级企业数量(2020年仅有2家)也少于国内先进城市(如杭州14家)。

4居民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从居民消费率看,2010年以来,宁波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44%的区间,居民消费倾向持续徘徊在0.6左右,而国际上通常认为0.78左右为正常水平。从商圈打造看,宁波商圈的消费业态仍以零售为主,体验消费、定制消费、时尚消费类业态不足,地标性商圈、网红“打卡地”(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等)缺乏。从工作机制看,尽管我市已经成立了消费工作专班和办公室,但在规划建设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统计监测体系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建议要紧紧扭住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这个目标,结合宁波实际,把长板拉得更长、把短板尽快补齐,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大局。

1.强化数字赋能作用,助推世界一流强港建设。重点是要加快打造完善的数字港航综合性监测服务平台,汇聚“货”“船”“箱”“车”等多主体数据,并通过大数据的汇聚、挖掘和分析,努力解决宁波舟山港“货物有哪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等基本问题;及时提供物流相关信息状态查询、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展示、行业分析报告等增值服务;同时在合规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融合应用,重塑业务流程、创新业务场景,以此撬动、吸引更多的国际高端航运金融、跨国贸易物流企业以及专业物流供应链服务商等机构落户宁波,助力“大港小航”问题破解和港航服务业跨越发展。

2.突出主体和平台作用,助推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培育招引一批能源与大宗商品、中高端消费品等领域“链主”企业,争取未来三年引进利丰、嘉吉等具有全球采购及配送能力的跨国供应商10,培育均胜电子、百隆东方等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0家,提升外贸商品供应链服务水平。要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溢出效应,将中东欧进口商品常年展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设立中东欧商品直销中心,打响“外交官直播带货”品牌,打造永不落幕的中东欧商品进口博览会。要以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原油进口、成品油进出口等全领域的经营资质和配额,加快打造以油气、液体化工品等为重点的能源及大宗商品进口集散地。

3.聚焦断链补链强链,助推产业链优化升级一方面,要深化产业链精准“靶向攻关”根据“卡脖子”程度,建立十大产业链“卡脖子”技术红黄绿“三色图”迭代更新机制。要借力举国体制力量,加强与省“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科技攻关计划的对接,进一步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破题”的组织机制,争取每年攻关100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在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稳步实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要支持宁波本地大企业积极向平台化转型,鼓励其开放自身的技术、制造、市场等优势资源,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互联融通发展,特别要注重提高本地中小企业配套率,打造产业链创新生态圈。

4.调整优化商品商圈商店布局,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广泛集聚全球优质产品,实施全球贸商集聚计划,吸引全球龙头型国际贸易企业到宁波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营销中心,扩大优质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高档消费品、医药用品等产品进口。要打造与都市化相融合的国际级商圈(街区),重点围绕泛三江口和东部新城,对标国际一流,注入文化、时尚、创意、休闲、绿色等新消费元素,努力打造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和步行街区,促进消费产业和服务业加快集中集聚。要全力引进国内外品牌在宁波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连锁店、直营门店,积极争取面向国内消费的免税业务。要健全消费工作推进体系,依托宁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组,强化统筹、加强领导,配齐配强办公室和各专项小组的工作力量,促进商务、文广旅游、服务业局等市级部门、各区县(市、各商贸行业协会通力合作,形成齐心协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