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海洋强国、践行“大食物观”的战略背景下,宁波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正持续以科技创新驱动渔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宁波市政协委员、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院长郑丹,长期聚焦渔业高质量发展,既有系统思考,也有扎实实践。 “种业是渔业的‘芯片’。”郑丹表示。她带领研究院团队深耕水产种质资源创新,成功培育出大黄鱼“甬岱1号”、拟穴青蟹“东方1号”等突破性新品种,在国内率先实现大黄鱼全雄品系培育,拟穴青蟹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同时,研究院已建成涵盖12种本土海洋物种的活体基因库,开展对象山港马鲛鱼种质保护区的数字化监测与生态巡护。近三年来,累计增殖放流苗种超过25亿尾,其中采用耳石标记技术的大黄鱼达373万尾,为渔业资源恢复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在技术推广方面,研究院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藻—贝—鱼立体养殖”等高效生态模式,实现亩均效益提升30%以上。自主研发的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体系,使氮磷排放降低50%,化学制剂使用量减少35%。全程参与全省首座“东海一号”半潜式多功能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运行等技术支撑,养殖水体达3.6万立方米,所产大黄鱼品质接近野生,成活率达85%,经济效益显著。 作为市政协委员,郑丹始终关注渔业发展中的系统性挑战。她在《关于加快构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议》中提出,应完善机构设置、加强资金保障、推动政策引导、强化人才与实验室建设,全面增强疫病防控能力。目前,研究院实验室已全项通过农业部能力验证,设立48个病害测报点,并创新建立“3小时应急响应”机制,今年以来已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超2000万元。 此外,郑丹还积极建言碳汇渔业发展,呼吁加强基础研究、建设示范区、优化养殖结构,助推宁波海洋渔业绿色低碳转型。“渔业不仅是保障食物供给的重要产业,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领域。”郑丹说。 展望“十五五”,郑丹充满信心:“我们将持续深化种业攻关、技术研发与质量安全管控,推动宁波渔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值化迈进。”未来五年,研究院计划至少实现3个突破性新品种研发。 在郑丹的带领下,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正成为区域渔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渔民增收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