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三农”基础
发布时间 : 2023-03-20  11 : 17 来源 : 宁波日报 作者 : 何峰 字号 : [] [] []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在我市以“两个先行”引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中,如何让“压舱石”沉稳有力,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1月6日上午,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围绕“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共同富裕”主题,举行联组专题协商交流活动,9位委员围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深化科技创新、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土地规划整治、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补齐共富短板、强化人才引育、艺术赋能乡村等作发言。

9位委员都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他们带来沾有“泥土芬芳”的建议,为我市更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更足成色促进共同富裕建真言、献实策。

做大龙头树强品牌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产业发展是关键。如何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是委员最关心的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完成保障粮食安全这个首要任务,才能真正夯实乡村振兴底盘。”黄宗兴委员的发言聚焦粮食安全。

“虽然我市近年来不遗余力推进粮食生产,但粮食总体自给率不高。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尚存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民种粮效益较低、科技创新力量不足等问题。”黄宗兴委员在条分缕析我市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瓶颈后,提出针对性建议: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大政策力度,提高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科技攻关,提升粮食高产优产能力。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接二连三”,实现一二三产融合。80后委员李璟是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董事长。他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开门见山地指出,我市农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作用不明显。

李璟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市拥有余姚榨菜、象山水产、宁海茶叶、慈城年糕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但大多数产品生产工艺标准不高,缺乏突出的品牌影响力和营销能力,产品附加值低,“背后的原因,和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有关。”

“龙头”带动,全链才能“起舞”。“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李璟委员认为,农业龙头企业要生产降本、产品提质,实现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探索出一条经济发达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贡献力量。

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李璟委员认为要“双管齐下”。“一方面,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带头实施农业‘双强’行动。相关部门出台持续性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运用科技创新,引进更多机械装备,改进生产工艺,建立企业标准,提高精深加工和核心技术水平。”李璟委员说,“另一方面,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宁波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自主创建培育品牌,加大品牌营销推广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电商发展模式,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农产品附加值。政府要搭建平台,持续组织名牌农产品认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开展特色农产品推介等活动。”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事关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拓宽。”王立如委员是慈溪一名农技人员,他在工作中感觉到,农业品牌竞争力不足、生产经营体系不够健全、要素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制约了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

王立如委员认为,要把创知名品牌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突破口。

“实施农业品牌体系建设行动,加大特色产业品牌打造的投入力度,集中策划一批品牌营销和宣传活动,推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大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知名度、美誉度。”王立如委员建议,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等主体培育工程,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产业化联合体作用,形成“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紧密利益联结体。组建“农贸城+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产地交易集配中心”三级贯通流通网络,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最先、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着力打造知名甬村

乡村,是农民生活的家园,也是农民耕耘的田园。和美乡村建设,委员们在发言中一再提及。

俞挺委员从事乡村振兴和城市有机更新等领域的开发创建工作,2021年牵头成立宁波市共富未来乡村研究院。他在实践中观察到,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市正以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宁波样板为目标,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进一步深入发展,持续推进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共富行动。”俞挺委员话锋一转说,但与更高标准和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建议强调统筹规划和加强要素集约基础上,俞挺委员认为,要因村制宜,把“和”与“美”的理念贯穿落实到乡村发展、建设和运营治理中去,着力打造知名甬村。

“要打造特色研学教育基地,将产学研教深度融合。教育部门将中小学生农事体验以及劳动研学主题特色活动项目列入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对‘三农’的深刻认识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补充了周一至周五时段的农文旅客源空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俞挺委员建议,要强化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善治和谐乡村。选派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处级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壮大和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治理能力。同时,鼓励在乡村创业创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乡创客”“乡贤”以及有情怀有抱负的大学生进驻乡村创业创新,扎根农村,带动村民盘活闲置资源,不断创收,增强“美丽经济”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共同打造一批全省领先的知名甬村。

“让庭院文化经济成为宁波‘宜居、宜业、宜游’乡村共富的新亮点。”丛志强委员是艺术赋能乡村的实践者,不断探索宁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接过话筒,他就亮明自己的观点。

在发言中,他再次呼吁建设“艺术赋能”基地,“以区县为单位,建设艺术赋能庭院文化经济培育基地,健全完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以培育庭院文化经济的村民主体、打造服务于庭院文化经济的精准微运营团队为工作重心,鼓励乡镇采取工作专班方式抓落实,将基地建设成庭院文化经济的孵化器和发动机。”

丛志强委员建议,由涉农、文、旅、艺等多部门联合牵头,整合文艺、设计、企业、运营、社会团队等多领域人才,与一线干部及村民共同开展庭院文化经济建设工作,鼓励各类主体与创业户之间形成长期陪伴关系,打造庭院文化经济百强村和1万个庭院文化经济示范户。

“村民是乡村的主角,我们要把主角宣传好”。丛志强委员还建议,让创业示范户成为宣传主角,由宣传部门牵头整体谋划推广策略,在百强村内动态更新、联动宣传的同时,借助多层次全方位立体传播,打造更多宁波的网红庭院和村民榜样,形成多村联动效应,让宁波乡村成为新品牌生长的沃土,展示物质与精神同步共富的未来乡村新气象。

“我一定不忘初心、不负人民、不断创新,为宁波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作出更大的贡献!”丛志强委员激情满怀的表态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充分保障要素供给 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委员们在发言中表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资源要素要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

土地是农业农村最重要的资源。“我们要紧紧抓牢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契机,推动农村耕地和建设用地高效集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陈建波委员说,实现乡村振兴,财政资金真金白银投入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才是长效可持续的根本,而土地正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资源。

陈建波认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为我市国土空间重构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建议,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契机,一体提升农村“三块地”规划布局;以“农地农用”为原则,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持续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科学布局农业产业,一体谋划耕地集中连片布局、水利等基础设施布局、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用地布局、设施农业用地布局等,避免今后农业发展过程中项目无法落地问题。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清退零散建设用地、空心村,合理布局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谋划好小、散、碎农田集中连片。”陈建波委员说,同时加大农村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梳理盘活力度,充分梳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现状,有效开展“一户多宅”和低效益经营性建设用地整顿清理,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空间。此外,推进集体土地资源的资产转化,使农村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俞挺委员也认为,加强要素集约,加速以土地为核心的资源流转开放共享,“争取上级试点,抓牢全省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的政策窗口,积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强化乡村产业用地保障,建立农业项目库制度,实行用地指标跟着项目走,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单列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严禁占用农村建设用地新增指标。深化乡村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增加农村三产融合用地供给。”

“科技已成为农业现代化重要的资源。”吴愉萍委员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她认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农业创新驱动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

如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吴愉萍委员建议,首先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宁波大学或万里学院中开设农学院,并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农业领域顶尖人才和技术团队,以顶尖团队带动全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制定出台政策,鼓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在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和土肥植保等方面重点发力。”

她还建议,要健全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制,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谋划宁波全域成为先进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场,让农田成为试验田,农民成为科技工人,农产品成为科技产品,进而提升我市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科技水平。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缺乏人才,特别是一线的年轻农业人才。”李长申委员目前经营一家规模800多亩、以生产加工净菜为主的果蔬农场,他发言的题目是“强化人才振兴 促进‘三农’发展”。

“农场共有76名员工,50岁以下的只有16名,我们农场是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的缩影。”李长申委员进一步分析原因:一是农业收入低风险大,养不起人才,更留不住人才,大批农村人才涌入城市发展;二是受陈旧观念的影响,农业不是一个体面的行业,又脏又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地里干活;三是农技人员很少有成就感,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基层农技人员职称晋升渠道不畅通;四是三农人才和农业主体缺少双向交流平台,人才市场绝大部分是二、三产业的企业和人才,农业经营主体找人难,‘三农’人才找主体也难。

李长申委员认为,要解决农业农村人才问题,有几个突破口,“发挥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让农业成为挣钱的产业,让农业主体能用得起人、留得住人;要给人才发展提供空间,政府要搭好台,让新农人有用武之地,真正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楼尉委员的发言题目是“拓宽欠发达地区致富渠道 补齐共富短板”。

近年来,宁波的山区富民工作取得成效,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我市仍有部分区域属相对欠发达地区,已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中的短板。楼尉在调研中发现,山区的短板主要有三个:对于相对欠发达地区,我市缺少专项扶持政策;受水源地生态保护需要,部分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受限;偏远山区发展缺乏门路,村庄“空心化”日趋严重。

楼尉委员建议,出台欠发达地区专项扶持政策,多渠道推进共同富裕;优化水源地保护和发展机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抓好“空心村”整治,促进资源有效整合。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时期新征程,对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市政协将持续关注宁波的“三农”工作,履职尽责、奋发有为,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共同富裕,精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波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