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原有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面临调整,最终消费的基础支撑作用会不断加大。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又承担着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等重要任务,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恰逢其时。
一、现状基础
(一)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由2015年的41373元提高到2020年的59952元,是全国、全省的1.86倍和1.14倍,以国际标准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26056元增长至2020年的34455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75%。宁波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0%以下,参考国际实践标准已达到富足水平。
(二)消费供给能力较强。宁波创立40年(含)以上的企业超过千家,到2020年底我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总数达51家。进入市级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的300多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超70家、全国第一的超200家,创造了全市制造业超过23%的主营业务收入和33%的利润。同时目前我市拥有“品字标”品牌产品消费品类超过125个,食用农产品品牌超过24个。
(三)内外开放水平较高。依托港口优势条件,2020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786.9亿元,超越广州,升至全国第六,其中进口为3380亿元,增长率持续提升。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实现1024.9亿元,年均增长13.4%。依托众多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古迹,2018和2019年宁波实现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均超过76万人次(2020年疫情特殊原因有所下降),入境旅游年外汇收入超过4亿美元。
(四)未来预期空间较大。吃、住、行、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加追求品质、品牌、时尚、个性化,奢侈品也开始走入普通家庭。消费新模式发展迅速,根据新零售智库发布《新零售便利指数报告》,宁波在全国排名第5位,在主城区各类外卖普遍实现30分钟到2小时内送达。在供给和需求互相促进下,绿色化、智能化、网络化、生态化等新的消费空间不断打开。与此同时,交通区位条件持续改善,通达性、便捷性、枢纽型交通地位不断增强,为消费市场拓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存在问题
(一)品牌特色不够鲜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根据城市禀赋和消费特点,精准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与竞争优势。目前,国内不少城市依托自身优势打出特色品牌,例如上海依托全球零售商和高端品牌集聚优势打出“上海购物”品牌,杭州依托信息经济建设“新零售示范城市”,苏州市结合工业园区打造“邻里中心”,相比之下我市特色总结提炼不够。目前,我市在消费中心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出口转内销、进口贸易、跨境电商、最终消费品制造等方面,尽管已经出台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开通机场口岸出境免税店等政策举措,但后续仍有不小的待提升空间。例如进口消费品仍以食品烟酒类、日化用品类等日用品为主,高端消费品进口明显不足;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推广力度有限等。
(二)竞争实力不够突出。今年以来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准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重庆、武汉、济南、长沙等地均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列为本年度的重点工作,在长三角区域亦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宁波等7个城市加入竞争行列。对标创建要求,对比其他城市,宁波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竞争力相对不强。仅就长三角这7个城市比较而言,宁波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评估、中消协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等报告中排名均靠后;全国首店品牌我市仅2家,和上海(108家)、杭州(33家)存在较大差距。
(三)基础支撑有待突破。从品牌建设看,目前我市现有3.6万余家制造型外贸企业,其中2.5万余家制造型外贸企业没有自主品牌,无品牌率约70%。从商圈打造看,宁波商圈的消费业态仍以零售为主,体验消费、定制消费、时尚消费类业态不足,地标性商圈缺乏。从消费业态融合看,文商旅融合发展受限,全市仅两个国家5A级景区,网红“打卡地”(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等)缺乏。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本地消费潜力的激发和境内外旅游消费的吸引。自2010年以来,宁波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44%的区间,居民消费倾向持续徘徊在0.6左右,而国际上通常认为0.78左右为正常水平。2019年宁波住宿设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消费525美元,低于杭州的706美元和上海的1140美元。
(四)体制机制有待强化。促进消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我市高度重视,并于2020年6月成立了消费工作专班和办公室,加强了统筹机制的建设,但目前仍有不少亟需强化的短板,如统一的规划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聚焦,适应新发展需要的统计监测体系尚不健全,促消费的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需要在下阶段工作中着力予以强化。
三、重点举措
由此建议,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打造品牌齐全、商圈发达、场景丰富、体系健全、特色彰显的长三角区域性购物天堂的目标定位,统一思想,合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创建工作,切实提升消费的集聚力、吸引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力。
(一)全力打造与双循环相适应的消费品集散中心
1.广泛集聚全球优质商品。发挥进口指定口岸功能,扩大优质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高档消费品、特色食品、医药用品、中高端汽车等进口,争取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备案试点,拓展海外直邮、海外品牌的直供渠道。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中东欧国家商品进口,培育新的进口细分市场。实施全球贸商集聚计划,吸引全球龙头型国际贸易企业到宁波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营销中心,加大对本地进口代理商、渠道商、进口跨境电商支持力度,为商贸流通企业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2.完善进口商品展示展销体系。加快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布局,做大前店后仓模式,联动发展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宁波保税区进口商品市场。筹建集“商品体验、虚拟旅游、休闲娱乐、跨境购物”等功能融合一体的国际进口常年馆,扩容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展,增设出口品牌、甬城优质名品常年展,并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吸引全球龙头型国际贸易企业到宁波设立采购、分拨和营销中心。扩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全国布局网络,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更大范围、更高效率集散全球优质商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宁波进口消费集散中心城市影响力。
3.打造高品质甬货品牌。支持品质甬货自创品牌,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形成一批具有高附加值、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享誉全球的自主品牌。深度挖掘宁波特色、浙东文化气质,塑造一批国风潮牌,鼓励本地品牌联合国际知名品牌,推出设计师联名系列,举办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新品发布会。引进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品牌运营商、品牌贸易商、设计师职业经理人等,完善质量品牌服务生态链,扩大宁波品牌在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影响力。挖掘和保护宁波老字号品牌资源,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作用,引导老字号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强品牌。
4.提升消费国际水准。大力推动以“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到宁波过大节”为内容的国际消费节,打造具有全国标杆性的新型消费品牌。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级商圈,支持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等智能化、场景化、社交化改造,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消费载体转型,鼓励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在全市主要商圈开设线上线下体验店,完善国际化消费体验。改造公共场所国际化标识,规范设置多语种图标、标识和说明。加强涉外交流接待,培养国际化服务人才。统筹国际酒店、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设施建设,提高外籍人士消费便利度。
(二)着力构建与都市化相融合的多层次商圈格局
1.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级商圈(街区)。重点围绕泛三江口和东部新城,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品牌集聚、业态融合,注入文化、时尚、创意、休闲、绿色等新消费元素,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级地标性商圈,促进消费产业和服务业加快集中集聚。建优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开发国家级沿江街区,优化布局酒吧休闲和品质餐饮、复合性文化空间、下沉式公园物、艺创主题零售、海事金融主题街区等功能区,扩大商业设施面积。
2.完善多层次县级商圈体系。在副中心城市、卫星城建设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县级商圈。提升慈城古县城、溪口民国风情街、宁海大观文化园、慈溪上林仿古商业街等一批特色主题街区创建水平,依托已有基础,扩容商圈规模、优化布局结构、丰富消费形态。进一步完善乡村商圈体系,支持大型批零住宿餐饮企业、电商平台持续下沉,激发农村消费潜力。
3.加大需求拓展和导入的力度。通过重大节庆、重大赛事、会展、专题活动、夜间经济等打造,发展引入体验式、娱乐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多元业态,营造氛围、激发潜力。结合地铁、轻轨等大容量交通体系和信息化智能化无缝驳接体系,优化环境,方便出行,吸聚长三角区域消费群体。
(三)培育引进与国际化相衔接的首店名店旗舰店
1.加大国际品牌门店集聚度。加大国内未引进品牌的挖掘力度,全力引进国内外品牌在宁波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连锁店、直营门店,加大国际品牌集聚度和投放首位度。
2.挖掘地方品牌门店潜力。鼓励宁波本地品牌和“老字号”传统店通过创新经营业态和模式形成“首店”,如概念店、体验店、定制店、旗舰店等。
3.突破发展免税经济。扩容机场、水陆口岸等免税店,引进中免、海免、中出服等免税企业集聚。争取免税企业在宁波探索发展面向国内消费的免税业务,设立市内外汇免税店,提供便利、优质的免税商品零售服务,丰富居民购买国际商品的渠道。
4.大力发展网红经济。使用3D、VR等手段,加入文创旅游理念,打造一批兼具体验性和科普性的网红打卡地。加快网红带货,将电商直播与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运动等融合,在制造业领域从生产端向消费端拓展,直播特色小家电、服装、文具等产品,打造一批网红品牌。
(四)大力发展与趋势潮流相协调的新型消费体系
1.加大文旅消费。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创新一批商文联动促进消费的项目和载体。加快建设宁波文创港、音乐港、时尚港,创新具有宁波特色的文旅消费产品和服务,打造智慧文旅消费平台。
2.促进健康消费。构建内涵丰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产业体系,提升在线医疗、休闲健身、康养旅游、康复保健、医学美容等健康消费质量。挖掘体育赛事资源,引进体育优质项目,完善赛事商业配套,支持体育嘉年华活动。
3.推进时尚消费。加快宁波时尚创意中心(NFCC)建设,集聚国内外时尚品牌和设计师工作室,配套建设全球时装、消费电子、汽车等时尚消费品全球首秀、首发中心,引进和开展多层次的时尚主题活动。
4.强化绿色消费。鼓励节能家电、有机产品、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消费,支持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二手转让等绿色消费行为。推动共享经济从出行、住宿等领域向农业、医疗、养老等领域拓展。着力破除限制汽车消费的市场壁垒,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应用,完善充换电、停车等基础设施。
5.支持信息消费。推动智能化、信息化、体验式消费,培育一批“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创新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家庭、智慧交通等数字化服务产品。
6.创新个性小众消费。适应消费分级趋势,面向新生代、母婴、亲子、单身、老年等群体的消费特征,创新消费产品,促进消费市场多元化、小众化、定制化。例如对新生代开发设计特色产品和特色支付;适应“放开三孩”政策,加大母婴、托幼、早教、亲子娱乐等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五)不断健全与目标任务相匹配的工作推进体系
1.构建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依托宁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组,强化办公室和各专项小组的力量配备,推进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市)、各商贸行业协会的通力合作,细化行动方案,明确阶段目标,形成协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2.制定系统化的政策扶持体系。围绕行动方案,完善综合加专项的“1+N”政策。统筹使用市、区县(市)两级专项资金,聚焦支持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点品牌和重点企业,发挥对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
3.建设高水平的消费保障体系。开展“放心消费在宁波”行动。依托数字化改革,推进企业码应用和放心消费单位的分类、分级评价。建设应用消费投诉云平台,有序推广普通商品线下无理由退货、异地异店退换货等政策,建立经营者首问责任和消费纠纷快速处置等机制。
4.完善全覆盖的统计监测体系。在传统消费品零售、消费支出等指标基础上,围绕建设目标,探索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科学适用的数据指标体系,全面反映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精确监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创建进度。
5.强化针对性的宣传推广体系。加强与全球知名集团、专业策展公司等合作,充分利用境内外媒体平台,发挥知名甬商、技艺大师等名人效应,加大“买全球、卖全球”宁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品牌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