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先进制造业基地作用 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
发布时间 : 2021-08-24  14 : 31 作者 : 第三子课题组 字号 : [] [] []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近两年,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行动,深化培育化工新材料、特色工艺集成电路、机器人等10大标志性产业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全国工业大市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还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优化升级的紧迫感、危机感加快塑造产业竞争硬核实力,积极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宁波应有的贡献

一、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国际复杂经济形势下,要求宁波加快适应“新格局”,增强产业链“自控力”。当前,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新形势,特别是逆全球化加速演进,技术的局部甚至是全面封锁将会成为我国国际合作面临的新常态,进一步加速我国对自主可控关键产品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下人们对产品品质、产品形态提出更高要求,以数字消费、信息消费、服务消费为代表的消费新模式正在兴起,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的制造产品及制造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宁波应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握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加快转向国内市场,构建自主可控、需求导向并具有较强韧性的标志性产业链。

(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要求宁波加快掌握“新技术”,掌握产业链“主导权”。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群体性技术突破正在推动以材料科技、数智科技、能源科技、生命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兴起,全球产业技术体系、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加速创新变革,强化自身科技创新实力、加快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成为关注重点。宁波应进一步夯实四基工业基础能力,加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由跟跑并跑领跑跨越,逐步抢占科技变革制高点、掌握产业主导权,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三)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要求宁波加快创造“新价值”,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强调宁波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品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省委书记袁家军同志和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同志就宁波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都做出了重要指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对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等提出了新要求。宁波作为全国工业大市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加快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基础能力短板,在应用迭代中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一体化,在部分新兴领域实现换道超车,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硬核产业支撑。

二、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面临的主要瓶颈制约

得益于活跃的民营经济、外向的开放经济、全球领先的硬核优势,宁波产业集聚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明显,已经成为全国单项冠军之城,但仍有短板和瓶颈亟待突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链龙头企业领军能力尚待加强。一是领军大企业不多。我市企业主要生产端从事配套加工产品大多为中间型工业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企业规模实力成长较慢,目前还没有世界500强企业,具有节点控制力的领军型或平台生态主导型大企业不多,工业产值千亿级龙头企业数量低于国内先进城市。二是国际知名大品牌不多虽然拥有雅戈尔、吉利、奥克斯、公牛、方太、海天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但缺乏诸如深圳的华为、比亚迪,北京的小米、三一重工等国际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品牌。202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仅9家企业入选,北京(95)、上海(56)、深圳(45)、广州(33)差距较大

  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是关键产品和技术自控率低,大量依赖进口比如,四基不强、自给率只有30%,而作为工业制造大脑神经的工业软件,CADCAEEDA等研发设计软件长年被国外垄断;集成电路的设备、技术自控率仅达到5%90%的汽车芯片需要进口;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所需的空压机、超低温泵、内燃机光学电子产业链中的光电芯片,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链中的控制器、变频器、编码器等数控系统,以及高端模具产业链中仿真软件、加工和检测设备等产品和技术都长期依赖进口。我市光学电子产业链的标杆企业舜宇,共有树脂、高精密加工中心、高精度检测设备、集成电路等6项产品只能依赖日本以及台湾地区进口,年进口金额达140亿元,且无替代地区。企业非常担心若美国向日本施压,高端树脂就有可能会造成断供。二是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近年来,我市花大力气、真金白银引进不少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但总体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产业应用研究和技术成果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产业链数据赋能任重道远。一是数据共享互通不足。全市企业在生产、进出口、内贸、物流、融资、纳税、要素保障等各个环节上的数据,都分散在各个部门,生产端、物流端、贸易端、政府服务端的数据不能共享互通,存在数字鸿沟和极大的改善发展空间。尤其是生产端与贸易端没有打通,使企业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连通生产和消费,影响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二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产业互联网思维及专业人才。现有大部分产业互联网平台由宁波本地制造企业或在制造行业从业多年的人员团队建设和运营,缺乏互联网平台运营思维和运营经验。宁波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硬制造发展模式,而对于以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模式重视相对不足。

三、加快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基于当前宁波制造业发展现实基础,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等关键环节,从优化主体结构、推动两链融合、强化数据赋能三个方面,加速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

(一)聚焦强链环节,优化壮大产业链的“企业矩阵”

1.培育标志性企业。择优遴选镇海炼化、万华化学等竞争力强、带动性强、自身有发展成长计划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千亿级、五百亿级和百亿级产业链标致性企业培育库,实一企一案、一企一培育推进。鼓励雅戈尔、太平鸟等向平台化转型,推动企业开放自身技术、制造、资本、市场等优势内部资源,积极链接国内外资源,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联融通发展,提高本地配套率,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圈。支持海天、均胜、拓普等企业国际化发展,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建设生产基地研发、营销采购中心,通过走出去、买下来、引进来,深化国际产业链合作。

2.培育制造业工匠品牌。引导公牛、吉利等单项冠军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以工匠精神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单项冠军产品品牌。支持康赛妮、舜宇集团外贸型企业出口转内销,按照同线同标同质原则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积极创建面向国内市场的新国货品牌。鼓励音王电声、方太等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类企业按照互联网运营思维,推动终端产品的网络化、线上化、智能化运营,打造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互联网+”新产品品牌。加强宁波制造业工匠之城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宣传,充分利用社群经济、网红经济等新模式,以家电、服装为突破口,将宁波打造成为工业网红城市,以城市品牌带动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宣传力度。

3.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强化领军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作用,牵头建设实验室、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鼓励承担市级以上重大创新任务,加快培育平台型创新领军企业,提升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聚焦宁波有基础、国家有需求发展思路,实施智能汽车和新材料领域创新联合体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建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推广激智科技、江丰电子、智昌机器人等成功典型,鼓励科技人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创二代等创业,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苗子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扩大硬科技、前沿科技创新型初创企业队伍。

聚焦补链环节,打造支撑产业链发展“创新强市”

1.深化产业链精准靶向攻关根据卡脖子程度,按照绿色(自主掌握)、黄色(有望实现进口替代)、红色(存在断供断链风险)对十大产业链的技术需求进一步调研征集迭代完成第批关键技术三色图实施工业强基2.0计划,围绕四基重点领域,每年滚动实施20个以上的工业强基项目,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借力顶层的举国体制力量,加强与省尖峰计划”“尖兵计划”“领雁计划”“领航计划等四大计划对接,进一步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破题组织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引领技术2035”重大场景应用等三大计划,每年部署100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培育50杀手锏技术、突破30卡脖子技术,在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2.实施产业链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工程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面向信息技术、绿色技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甬江实验室、新材料实验室、东海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创浙江省实验室,建立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实验室体系。新材料实验室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进行建设,在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人才、平台和研发能力。完善以贡献产出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从科技成果确权改革等入手,支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借鉴国内外领先的运营管理模式,以甬江实验室为试点,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探索深化科研管理改革,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加快培育出类似台湾工研院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在智能汽车、新材料两大领域,试点建设创新联合体,强化产学研协作,建设行业创新资源数据库,编制细分领域产业提升行动、技术攻关目录、资源共享清单、知识产权分配方案、年度推进计划等,探索两链融合示范试点。

3.探索发展多层次的飞地加强高端链接合作,在中关村、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地区合作建设逆落差型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强化与先进地区在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推进高端辐射合作,在对口支援合作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合作建设落差型产业飞地,强化原材料输入及产能输出、服务输出、技术输出。支持宁波企业积极开展全国布局,以宁波为总部,向外发展以产能合作为核心的项目飞地。探索设立飞地经济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对飞地经济园区的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公共服务项目、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等给予支持。

(三)聚焦延链环节,打造产业链数据赋能“大脑”

1.探索产业数据整合共享应用。紧扣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目标任务,围绕有效打通国际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各环节数据通道,建设宁波市数字政府双循环枢纽。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宁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产业平台空间布局、科创资源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等数据,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共数据有序向公众开放。依托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化工、服装、家电、模具、文体用品等具有宁波行业特色的业大脑以大脑集成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以数据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提升工业互联网供给能力。打造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阿里中心等创新载体开展深度合作,打造面向操作系统、标识解析、安全集成等领域的技术性基础平台和面向测试验证、沉浸式体验、培训推广、孵化对接等内容的服务性基础平台。重点支持supOS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开展面向第三方平台融合、工业APP自研、工业软件迁移、云化部署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优化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推动各类工业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工业企业、通信运营商等合作,提升融合创新、集成创新能力,构建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

3.打造一批未来工厂摸排企业改造意愿,围绕绿色石化、纺织服装、高端装备等行业细分领域,按行业分层次建立未来工厂新智造企业库。分层级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扩面,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未来三年争取成方太、舜宇、雅戈尔等150标杆性智能化车间、数字工厂,全面推动企业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汽车、模具、装备等领域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