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长石化产业链 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建议
发布时间 : 2021-05-08  11 : 05 来源 : 经济(一)界别课题组 字号 : [] [] []

石化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5月,全市召开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动员大会,明确将绿色石化作为二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来打造,宁波石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宁波石化产业如何在新形势下谋划创新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实现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亟需解决的迫切现实问题。

一、宁波石化产业链发展现状

宁波石化产业建设始于1957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从产业规模看,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280家,工业总产值3521.9亿元。

从企业看,镇海炼化、大榭石化、逸盛石化、中金石化、万华化学、台塑关系企业即“五化一塑”是我市重点石化企业,是宁波石化产业链上的璀璨明珠。

从产品看,我市石化产业涵盖了石油化工、高分子合成材料、基础化工原料、有机化工中间体、涂料、染料、橡胶制品等多个行业领域。

从产能看,每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3100万吨、烯烃约400万吨、PTA约700万吨、MDI约120万吨的生产能力,规模居全国前列。

一句来概况: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宁波形成了以镇海、北仑、大榭为集聚区、“五化一塑”企业为重点、炼油乙烯为龙头,由碳二、碳三、方烃、化工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链构成的石化产业体系。

二、宁波石化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

全市绿色石化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产业链不均衡、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产业间协同不充分和竞争优势保持难等问题日益显现:

一是产业链下游对应用行业的匹配供给能力不足,大宗化工材料的规模和市场有待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宁波石化产业中烯烃、PTA等大宗化工原料均具备了较大规模,产品规模甚至位居国内前列。但从产业链匹配以及满足区域下游产业需求角度看,EPDM、聚酯等初级形态树脂、相关化纤产品的产能不足甚至缺乏,下游产业亟需的PET、PA等产品尚未建有生产装置。此外,部分产品性能指标还较弱。

根据前期近20家汽车企业调研显示,60%的汽车零部件受访企业所需化工原材料来自省外,50%的受访企业表示原料品质达不到要求,44%的受访企业表示宁波没有相关产品供应。因此,进一步提升宁波大宗化工材料的供给能力和市场影响力,是我市石化产业补链强链的当务之急。

二是产业链下游精细化率不高,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有待培育突破。

目前,宁波石化产业基本形成了既有油头又有化尾的产业结构。但总体而言,上游规模较大、下游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品生产能力较弱,产业精细化率不足50%,先进高分子材料比较缺乏,整体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下游化工新材料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较为滞后。

可以预见,未来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广,具备先发优势的跨国企业也加大了对高端、创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相较同类城市,宁波石化产业技术储备和创新支撑不足,市域内高能级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仅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一家,随着近年来石化领域相关研发机构陆续落地才略有改观。就青岛而言,拥有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海洋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设计院新技术研究所、中国石化集团安全工程研究院等多家专业领域的科研院所。因此从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角度看,宁波石化产业链亟需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力争在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的培育上实现突破。

三是石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配套协同不够,有待提效扩面。

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跨界融合协同是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石化产业和汽车产业作为宁波重点打造的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是紧密联系的上下游关系。一般来讲,以化工原料生产的橡塑件占到汽车零部件总量的50%以上,但我市石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配套协调不够,据了解,汽车零部件所需橡塑原料的本地化供应比例仅三成左右,且部分还是通过贸易公司采购。此外,石化高分子材料也是宁波家电、纺织服装等千亿级产业的上游原料。

我市亟需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打通制约产业间融合的关键环节,提升其关联度和融合度,以推进石化产业与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业的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从而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效能。

四是现有石化企业提质发展步伐不够快,炼化源头的的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近几年来,我国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呈现出集中建设、集中投产的景象。“十四五”期间将是国内石化产能集中释放期,其中浙石化、恒力石化等民企向上游延伸发展大炼化,无论是装置规模、产业链配套还是技术、人才配置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原油人均加工能力将达到1万吨。镇海炼化作为中石化系统数一数二的炼化企业,年人均原油加工能力仅为4180吨。因此,随着浙石化等一批炼化民企新增产能的释放,我市炼化源头的传统竞争优势面临被削弱的风险。

三、延长石化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四延伸、三途径、一模式

为有效延长宁波石化产业链,提升绿色石化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下一阶段建议按照“四延伸、三途径、一模式”的总体思路,来进一步推进宁波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个延伸:一是油头炼化向提质增效延伸。继续巩固大炼油和大乙烯环节的优势,同时提高油品、化学品柔性生产工艺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化尾大宗化学材料向扩面增量延伸。进一步投资增加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的产量规模和竞争优势。三是高端化学新材料向培育突破延伸。聚焦新型合成材料、高性能先进材料以及超级材料等领域。四是跨产业发展向协同配套延伸。在石化产业与汽车、家电等产业之间搭建产业协同平台。

三个途径:企业闭环扩张、技术瓶颈突破、公共平台助推;

一个模式:上游规模企业带动下游单项冠军企业的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

(二)项目支撑

要实现以上四个延伸,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根据对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调研,梳理分析近期在建以及拟建的石化重点项目,当前要加快推进镇海炼化扩建、中金石化改造提升等三大类24个石化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建设如期完成投产后,补链强链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将为我市形成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据测算,建成后预计新增产值超过4000亿元,其中炼化项目6个,新增产值约2700亿元;PTA等大宗化学品项目11个,新增产值约880亿元;化工新材料项目7个,新增产值约430亿元,具体见附表)。

(三)工作建议

在工作层面上,我们建议政府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要重点针对短板问题进一步调研,完善绿色石化发展的产业定位和市场功能,着力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配套协同的石化产业链体系。 

1.以突破产业融合技术障碍为目的,完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一是建立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宁波材料所、上海有机所宁波创制中心、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万华高性能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势,有效整合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力量,利用好各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建立高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围绕汽车零部件研发、化工新材料研发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配方式开发,专用料、专用牌号的攻关。有关部门可适时成立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建立研发项目评价机制,对关键技术及产品攻关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是建立企业技术合作联盟。石化产业与下游汽车、家电等产业的融合,需要产品技术的对接和攻关。为满足整车、家电、纺织等环节对化工原料和橡塑零部件的各种技术要求,可以通过建立以镇海炼化、吉利汽车、奥克斯空调为骨干,联合主要零部件企业和重点化工企业参加的技术合作联盟,从而为全市橡塑材料和零部件联动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前期可由政府部门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攻关方向,落实专项补助资金,核心是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2.以推进石化与多产业跨界延伸为目的,谋划若干产业融合发展专业园

按照石化产业高端化、精细化发展需求,重点引进一批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和高端石化科研平台及成果转化项目,打造宁波石化高端、绿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产业链延伸专业园。(可与石化产业园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联动发展)重点规划布局:汽车专用料产业园、精细化工专业园、电子化学综合专业园、高分子材料专业园等功能分区。

汽车专用料产业园:依托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基础优势,以汽车新材料(车用复合材料和工程塑料)为导向,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绿色石化产业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延伸;

精细化工产业园:主要发展乙醇胺/乙撑胺、DINP、DHPH等产业链延伸精细化工产品;

电子化学综合产业园:围绕宁波集成电路产业配套需求,主要发展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印刷线路板等配套的特种电子气体、高纯试剂、特种树脂、光刻胶以及功能性膜材料等产品;

高分子材料产业园:依托周边原材料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储备,规划发展应用于建筑、家具、家电、服装、医疗等领域的聚氨酯深加工产品,以及从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原油-芳烃-PTA-PET-涤纶长丝-化纤织造”全产业链角度,对接服务宁波的传统优势服装产业,发展PET产业、涤纶和化纤产业。

重点是规划建设汽车专用料产业园。初期可谋划成立宁波改性工程塑料基地,链接石化上游的原料资源和下游的汽车产业应用场景,实现原料隔墙供应。其关键产品要列入《宁波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示范应用指导目录》,引导汽车产业提高本地化采购比率。

汽车专用料产业园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要把好招商关,提出以下4条建议:

一是发挥石化、汽车产业中实力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引导鼓励其以合资、技术入股等形式对下游化工新材料进行投资;

二是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为投资者引进人才和提供技术、智力支持,解决其进入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技术障碍;

三是吸引供应商投资建厂,利用域外供应商与宁波橡塑零部件企业已建立的供货渠道和长期依赖关系,吸引市外橡塑原料供应商到宁波投资建厂;

四是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上游延伸建厂,鼓励宁波汽车零部件企业自行投资和与石化材料供应商合资建厂。

3.以数据融通、信息共享为目的,创建石化产业供应链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宁波供应链创新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借助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宁波市供应链产业促进会,结合绿色石化产业链延伸特点,以供应链服务为切入点,引导上下游有效协同,促进供应链整体降本增效。主要聚焦两个功能:

一是聚焦供应链信息服务功能,围绕石化产业数据融通功能,开展石化产业动态研究、市场数据分析、产业链瓶颈分析,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实现产销端对端协同。

二是聚焦供应链延伸服务功能,面向中小规模石化企业,通过产业需求数据共享、生产数据融合、物流数据协同等形式,助推中小石化企业进一步拓展产品线和供应链渠道,延伸产业链环节,完善产业链短板,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本地化率和产业融合度。

4.以两业融合、服务升级为目的,培育高端石化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创建宁波化工园区资源优化配置中心。对标世界先进的新加坡裕廊岛园区建设经验,建议由园区管委会牵头成立专业化的市场主体,建设共享的水电气、运输管廊等公用工程,循环共享园区资源,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亩均产出水平。

二是创建石化技术交易中心,集聚技术研发和技术交易服务业。宁波本地石化生产企业对专业技术有较大需求,可以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协会对接,争取在宁波设立石化技术交易中心,并引进专业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作为运营主体,把技术交易中心打造成“石化领域技术对接路由器”:一端连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另一端连接本地石化企业的多维度技术需求,使得两者可以实现准确匹配和有用连接。形成一定规模后,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在宁波召开全球石化产业技术交易进口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