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产业具有产业链联结紧密、产业一体化程度高等基本特征。石化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具有四置边界的单个石化园区管理阻隔,加力推进资源整合和功能集成,是实现石化产业高层次跃升的必然要求。宁波要打造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必须加快推动三大石化园区(镇海片、北仑片、大榭片)的全方位联动发展,形成具有高度一体化、强大集聚辐射力的产业集聚生态。
深刻认识加快三大石化园区联动发展的现实紧迫性
(一)突破与万亿级产业规模相匹配公建配套的迫切需要
炼油、乙烯生产能力是反映石化产业集群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市打造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的产能基础。与规模能力相匹配的是,世界级石化基地普遍具有良好的港口泊位和公用工程配套。目前,我市三大片区沿海岸线绵延分布,空间跨度很大,形成“一带三区四块”格局,港口泊位资源与所在区域的石化产业规模形成“剪刀差”。根据规划,我市到2025年要形成5000万吨炼油、1192万吨乙烯和丙烯、1620万吨PTA生产能力;其中,镇海片区要达到3800万吨炼油、540万吨乙烯和丙烯、600万吨PTA的能力。但镇海港区受岸线、水深等自然条件限制,无法靠泊VLCC等超大型原油船舶,5个万吨级以上石化码头泊位年吞吐量为1159.67万吨,吞吐能力已趋近饱和。北仑片区拥有青峙、算山等码头,但石化产业总体占比不高;大榭片区建成万吨以上石化码头泊位13个,原油、液体化工、液化石油气等码头规模为全国同类型最大,吞吐能力达5065.53万吨/年(见附件1)。化工港口泊位公建配套的区域结构性不匹配,弱化了我市港口资源的突出优势,卡住了万亿级产业规模目标的交通要冲。
(二)实现三大园区之间绿色发展与产业循环的迫切需要
对标世界顶尖石化基地,实现原料物料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充分延伸石化产业增值链条,是打造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基础要求。如代表欧洲2/3化工产能的ARRR化工产业集群,德国巴斯夫(BASF)运用联合体/一体化的理念,参与建设德国路德维希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通过管道物流网络方式,实现跨国化工园区的紧密连接,每个企业都可用最低成本与其他企业互换各种原料副产,形成了从化工原料、基础材料到中间体、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品的增值链条。上海化工区创新石化园区管理模式,提出了原料产品项目、物流信息运输、公用辅助工程、安全环保应急和管理服务金融等五个“一体化”发展理念,于2009年底把金山分区、奉贤分区纳入统一管理、一体建设,奠定了打造世界知名石化园区的基石。对比我市发展现状,镇海、北仑、大榭三个石化园区相对独立,化工物流互给互供以企业的小循环、园区内的中循环为主。企业跨园区的物流互供解决方式低效:部分企业采用槽车公路运输,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部分企业采用海上外运的方式,成本高,市场不确定性大;部分企业的化工副产如高纯度的清洁能源氢,被用来烧锅炉,或直接排空烧掉,资源浪费严重。物料产品循环利用不充分,阻碍了宁波打造高效集聚、一体集成的石化产业完整链条。
(三)提升三大石化园区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我市三大石化园区在国内石化园区中表现较为突出。从综合实力看,宁波石化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分列第二、第四位;从经济总量看,宁波石化开发区位列第三;从利润总额看,宁波石化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居第三、第四位;但从单位面积产值和石化利润率两项指标看,我市石化园区均未进入前五。对标新加坡裕廊化工园区的单位土地产出为150亿元/平方公里,德国路德维希化工园区的单位土地产出为134.8亿元/平方公里,我市石化产业的单位产出为65亿元/平方公里,与世界顶尖石化园区尚有一定差距(见附件2)。我市三大园区相对独立,造成了发展空间不集聚、产业联动不紧密、公建配套不联建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石化产业的集群化优势,制约了石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石化基地的关键短板。
二、加快三大石化园区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瓶颈制约
一方面,三大园区的单区综合实力较强,宁波石化开发区和大榭开发区均拥有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石化产业“金字招牌”,具有强强联合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三大园区的产业方向各有侧重有所显现,区内公建配套相对完备,管理和服务良好,形成园区内产业中循环体系,具有“1+1+1>3”的联动发展基础。同时,我市的石化行业组织、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对加快三区联动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平台支撑。但同时,三大园区全方位联动仍面临瓶颈制约:
一是园区隶属关系差异,缺乏高位阶的统一管理体制。从园区类别看,镇海片(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片(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区块)、大榭片(大榭开发区)都是国家级开发区,石化开发区还是全国唯一以产业定名的国家级开发区。从行政隶属关系看,三大园区分别由镇海区、北仑区、大榭管委会管理。从石化产业占比看,宁波石化开发区的石化产值占镇海区超过70%,占全市石化产值的比重超过50%;大榭开发区的石化产值占比91%,约占全市石化产值的16%;北仑的石化产值占全区的近30%,占全市石化产值的约20%(见附件3)。三大园区在园区类别、行政隶属、财政人事关系、石化产业对当地的贡献度等各个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出于经济指标考核和财政分灶吃饭的现实压力,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竞争,导致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统筹性较差,亟需高位阶的统一管理。
二是跨区公共管廊建设滞后,阻碍园区间的产业链循环。近年来,我市区域间的产业联动日益紧密,企业间、跨区域的物料互输互供量大幅增加,市场化分散的供给方式弊端突出(见附件4)。部分企业与企业之间采用公路槽车运输方式,2019年宁波市危化品充装出运量1151万吨,出运57.2万余辆(次),日均3000多台危化车辆进出我市(不含途经我市危运车辆),其中宁波大市范围内约占1/3。如镇海中金石化和北仑逸盛石化之间,每天化工物料的运输量就达到约10000吨,招宝山大桥日均槽车300余辆次。石化物流交通和城市交通混行,存在较大的运输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压力。码头至个别石化企业采用地下管道运输方式,管道建设年代久远,输送品类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化工物料供输需求,且穿越中心城区和人群密集区,安全隐患较大,严重掣肘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城市中心重点功能区块的建设。建设连接港口码头至三大园区、以及园区与园区之间的沿海公共管廊,具有运量大、安全系数高、使用年限长、节约用地、封闭运输损耗少、能耗低无排放等优势,2016年已被列入管廊带布局专项规划,但面临跨区域利益平衡难、多部门沟通协调难、拆迁迁建难等问题,急需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建设进度。
三是园区安全应急能力不强,欠缺全方位联建互动。三大园区的物理隔离条件较差,化工企业与非化工企业混杂,人流车辆管控难度很大,园区封闭式管理很难到位。即使是部分已封闭管理的园区,对人流管控依赖纸质通行证等传统手段,一旦发生事故,无法第一时间精准研判人员的数量、轨迹、位置等关键救援信息。石化安全发展规划有待提升,消防执勤站点布局不够合理,部分毗邻重大危险源,缺乏高精准性的“杀手锏”装备,泡沫灭火剂储备量不足,难以满足重特大石化事故防患于未然的应急储备需求。危化企业的工艺处置、专(兼)职消防队应建未建现象较突出,三区应建企业专职消防队28支,目前仅建12支,危化事故“救早救小”的救援力量薄弱。消防转隶体制改革后,安全应急部门、消防救援部门与石化企业之间,联动联勤保障新体制有待完善。
三、加快三大石化园区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三区联动“大格局”
架构高位阶的统一领导体制。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和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解决三大园区在发展定位、发展规划、发展布局等方面存在的碎片化、分散化问题,集中高效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握指成拳,全力破解制约三区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瓶颈和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谋求内外联动提升。把石化作为深化甬舟一体化的重要产业支撑,加强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对接联合,特别以壮大中金石化(镇海)、逸盛石化(北仑)与浙江石化(舟山)的芳烃、PTA产业链为抓手,打造“宁波三大石化园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宁波石化产业基地拓展区)”的世界一流、全球第二石化基地(炼化一体产能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发挥政府主导力量与市场主体力量,内统与外联协同发力,在甬舟石化产业的一体化过程中,加速我市三大石化园区的全方位联动。
实行产业准入协同。在兼顾三大园区产业基础的前提下,推进分区特色发展。镇海片区应聚焦三区联动中炼化一体化的龙头、甬舟绿色石化产业一体化的桥头,大榭片区要聚焦三区联动中气化安全战略和能源储备贸易集聚,北仑片区要立足三区联动中北接镇海、南连大榭的连接地位,以两地提供的上游原料为基础,与本地的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相配套。要由市级统筹指导三大园区分别制定片区规划,以提升三大园区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完善三区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链布局及控制方案,实施产业准入协同。加强设施联建、项目招引、要素总量、空间腾退等整体统筹,聚焦各片区发展特色,集约控制用地,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加快建设沿海公共管廊,畅通三区联动“大动脉”
把建设沿海公共管廊作为有效解决港口泊位公建配套的区域性结构不匹配,促进安全绿色高效的物料互输互供,打通三区联动产业增值链的最重要基建工程,为我市打造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基础保障。
成立工作专班。沿海公共管廊带建设跨越三区、涉及众多部门,包括复杂的利益平衡、政策处理和历史遗留问题。将沿海公共管廊纳入市级重大项目,成立市级层面的沿海公共管廊建设工作专班,请市政府分管领导总负责,发改委为牵头部门,由镇海、北仑、大榭、宁波石化区以及资规、交通、海洋、港航、高速等相关部门参与,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建立项目考核督查机制,全力推动解决涉及跨区域、多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至6月底,宁波沿海公共管廊有限公司(镇海到北仑算山段建设主体)已注册成立,工作专班与管廊公司应加强协同配合,争取早日立项、尽快实施、加速推进。
谋定工程建设方案。在三大园区中,镇海片区园区内部公共管廊已建成使用约30公里,大榭片区已建成使用约10公里,北仑片区已成立公共管廊公司但尚未建成。基于这一现状,沿海公共管廊建设路线方案要首期加快建设镇海到北仑算山段,同时在各片区内部公共管廊加速推进的基础上,尽早启动北仑算山到大榭段,明确投资主体,制定详细规划,充分利用大榭片区优越的港口泊位资源,最终实现三大园区的管廊一体贯通、产业高效循环。公共管廊项目的前期工作量巨大,资金供求平衡问题较突出,镇海到北仑段的投资估算为20亿元,前五年很难盈利,但后期有稳定的盈利空间。建议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实施混合所有制实体化公司运作,坚持市场化建设运营与政府公建配套支持相结合,出台专项纳管政策,引导危化品车辆运输改为管道输送,同时可适时打包上市、直接融资。
完善利益占补平衡。沿海公共管廊带建设,不可避免会对现有的港口、码头和储运格局造成冲击,使过境地政府部门产生安全监管和拆迁压力,导致“邻避现象”。要研究建立利益占补平衡机制,迁移原镇海和北仑城区地下化工管线至沿海公共管廊,给管线迁建方和地方政府以专项政策支持,有效释放化工管线占据的大量城区土地,全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安全环境、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三)加码安全应急协同治理,保障三区联动“大安全”
把“不出事”作为石化产业发展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发展第二”的理念,通过三区的资源共享、安全互助、救援联动,全力筑牢石化产业“大安全”底线。
部署规范化建设。贯彻中央和省最新的决策部署,结合宁波实际,进一步完善石化安全应急规划,研究制定《宁波化工园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加强三大园区在智慧应急平台、安全生产监管、人流物流管控、应急救援、减灾救灾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和一体化联动,提升石化产业的全域安全治理水平。
实施智慧监管。运用“物联网+”、人脸识别、轨迹追踪、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三区的安全信息大数据平台,对人流车流物流等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时精密智控。人在哪里、人数多少,车在何方、所运何物,石化装置的工艺如何等,均可以实现“一机在手、一网通查、一查到底”,为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提供最基础的信息保障。利用国家发力新基建的有利契机,争取将宁波化工园区智慧管理纳入新基建的支持项目。
联建应急救援力量。危化应急救援应坚持三大园区联动、多主体联建、全方位联勤。一方面,要实现危化救援“国家队”“企业队”“园区社会服务队”的“三队”联动。加快建设宁波消防特勤大队危化实训基地,大力支持消防救援部门配足配强消防人员、应急物资和高端匹配装备,合理设置消防执勤站点布局,加强统一指挥协同体系建设。推动重点危化企业工艺处置、专(兼)职消防队应建尽建,把危化事故全力遏制在萌发阶段。适应消防社会化的新要求,借鉴大亚湾实践经验,探索由政府、企业等出资,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园区消防救援队伍,提速提效石化园区应急救援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医对接、分级救治、市区联动”的医疗救治处置体系。实现三大园区企业危化品种类与医疗机构的实时共享,推动三大园区就近医院、市级重点医院配足配强危化专业医疗力量,确保医院能第一时间对症治疗,每一位受伤程度不同的人员都能得到最专业的救治。以坚强的安全应急协同治理,为宁波打造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大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