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先导
发布时间 : 2019-01-08  08 : 55 来源 : 联谊报 字号 : [] [] []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省实施“八八战略”15周年。我们认真思考和回顾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伟大实践中,会有很多深刻的感受和启示,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推动我省的“两个高水平”建设。

回顾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需要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说起。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我省同全国各地一样,广泛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的罪行,清查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大力拨乱反正,平反冤案错案的工作。“四人帮”在“文革”期间鼓吹的抓经济工作是搞“唯生产力论”,严格企业管理是搞“管卡压”、实行奖金制度是搞“物质刺激”,助长资产阶级思想等谬论,得到了批判,初步分清了是非。但是,1977年上半年,有的中央领导同志又提出 “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这又给我们设置了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和重新起用老干部的严重障碍。“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省共有7万多名干部受到非法审查,约占当时干部总数的24﹪;林彪、“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制造的集团性案件(如浙南的叛徒集团等)有1300余起,受迫害的干部和群众达55万余人,其中非正常死亡的近2000人,致伤致残的有1.2万多人。当时如果不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工作就不能开展,安定团结,齐心协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局面就不能打开。在这严重时刻,1978年5月,在胡耀邦同志支持下,《光明日报》刊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从此在全党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必须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样,那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为我们拉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考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党历史上实现第二次伟大转折的重要会议(第一次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这次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全党的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全会上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全会精神的学习和贯彻,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我们回顾党的八大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所以被改变,就是因为实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在这个“左”倾思想指导下,我们坚持“反右倾”,在城乡大批资本主义,干了许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蠢事,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直到1978年,全省的生产总值不到124亿元,人均GDP只有331元,财政总收入只有2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65元,农村人均收入332元。生产力发展这样落后,怎么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省、市的党政领导谷牧、袁宝华、林乎加等同志先后分批出访欧美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和经济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大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感,深深体会到我们如果再不进行变革,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我们的国家确实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种严峻的形势,有力地促使我们突破“左”倾思想的束缚,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作用。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此后直到党的十九大,这8次党的代表大会,都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行改革开放为主线,部署各方面的工作。在贯彻落实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过程中,党中央特别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加强对改革开放的领导。为此,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端正业务指导思想为重点开展整党工作的决定。遵循这一决定,省委密切结合浙江实际,把“清左、破满、唯实、创新”作为指导全省整党工作的方针,重点用于解决省委自身、省级各部门和地市党委领导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文件,结合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省委、省政府领导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对“左”倾的错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清理。例如,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一大二公”、吃“大锅饭”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展商品生产,实行市场经济,就会出现资本主义等错误认识,冲破了“左”比右好的思想障碍。同时,在组织建设方面,认真纠正了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使用上,片面强调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因素,致使压抑埋没了许多人才的问题,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了大批党员,提拔了许多干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清理和消除这些“左”的错误,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前,我省的改革开放,同全国各地一样,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对外开放的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展开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的改革,以实行“包产到户”为突破口,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广大农村很快出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粮食大幅度增产,1984年全省粮食产量超过了360亿斤,农民收入普遍增加,这就为解决温饱问题到过上小康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后,国家又对农产品购销体制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改革,引领各地农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一、二、三产业,并不再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这样,许多地方出现了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大批劳动力向工业、建筑、商贸服务和交通运输等领域转移,出现许多个体经营户、队办企业或联户合作办厂,进而促进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各种专业市场广泛形成,有力地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并推动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这就是我省为什么成为民营经济强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重要原因。

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显著地影响和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这一改革也是从基层企业开始,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建立,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从简政放权、扩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入手,进一步实行“利改税”,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发展合资经营。同时,国家从实行“指令性计划”,转向以经济、法律等手段,逐步建立起协调统一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历程中,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有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始,许多人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对立的,把商品经济视同为资本主义。以后,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从而市场取向的轮廓逐渐清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明确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此后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要求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我省的步鑫生、鲁冠球等企业家,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整党中,我们请以上两位企业家在省级机关处级以上的干部会议上,具体介绍搞改革的经验和体会,省委动员省级机关干部要学习他们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使改革之风吹进了机关。

城乡改革的深化,有力地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使我省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我省地处沿海,具有对外开放的许多有利条件。198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14个沿海港口城市座谈会,我省有宁波、温州两市领导参加。当时,中央对这些城市给予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在逐步扩大利用外资的审批权、加大对外贸易力度、加强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都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邓小平同志在同年8月还提出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帮助宁波建设。省委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大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嘉兴等地的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对外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先后在台州、嘉兴、湖州建立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鼓励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国外去发展。这些决策和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引进来”“走出去”,使外贸收购和出口大幅度增长,来自西方和日本等外商投资创办的企业,台资、港资企业不断增加,实现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开端。最近五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我省和全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国家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改革开放在我省彰显的一个最大特色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省成为闻名全国的民营经济强省。40年的改革开放,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我省人民富有商品意识,勇于拼搏奋斗,勤劳务实,敢为人先,善于创新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逐步形成一支发展民营经济的大军。温台地区早在1980年前后就开始出现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和个体工商户。上世纪90年代,全省对异军崛起的乡镇企业普遍进行了所有制的改革,推动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成为我省经济的主力军。到2017年,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外贸出口、80%以上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企业和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我省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同全国一样,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在一部分领导干部中曾出现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特别在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和第二年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事件后,更加出现了批评改革开放是搞了资本主义的杂音。在这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发表了南巡谈话,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一直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方法,“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说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次谈话,还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三大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而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动摇。我们通过学习这次南巡谈话,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进一步清理了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阻力,从而更加坚定了“两个毫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加大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持的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和军队的建设,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以经济发展的成就为例,从1978年到2017年,我省的GDP由124亿元增加到51768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7.5亿元增加到1万亿元以上,城乡居民的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8个贫困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从全国来看,我国的GDP由3645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财政总收入由1100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当今,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大量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一招。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走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方面的战略部署早有思考和安排。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并先后推出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大增强。由此可见,现在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比之于十八大以前的改革开放,目标不同,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的先导,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经验的概括。但是,它的内涵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回顾改革开放前一时期的思想解放,主要是突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清除改革开放的阻力。而新时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则要求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切实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认真分析研究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如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举措,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度。为此,必须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激发更强的活力,创新更大的动力。

作者:陈法文(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