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效益再创利用外资新优势的建议
发布时间 : 2018-02-28  09 : 10 作者 : 民建宁波市委会课题组 字号 : [] [] []

外资经济是宁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利用外资不仅能促进出口,而且能有效带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要素制约全面趋紧以及国内引资竞争不断加剧,宁波吸引外资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下步如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效益,再创利用外资新优势,对于推进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一、近年来宁波利用外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引进外资经历快速增长和稳定增长阶段,其中1991—2000年即“八五”、“九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2.8%,2001—2005年即“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是“九五”期间的两倍半,年均增幅为30%。在浙江省,宁波利用外资从90年代直到2006年,一直是全省首位,曾一度引进外资总额占全省的40%以上。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宁波引进外资也一度走在前列。但近年来宁波引进外资却陷入徘徊低迷状态,与大连、苏州等利用外资先进城市差距逐年拉大,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先发优势也在不断减弱,增长后劲略显不足。

(一)存在问题

1、利用外资的规模偏小增速滞后。从规模看,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排在第9和第10位,落后于GDP排位。与近几年引进外资领先的大连、苏州比,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相差3到4倍。在省内,2007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被杭州超越,到2010年只有杭州的一半左右。(如下图)

 从增长率看,对比2006年和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数据,大连快速增长为5.5倍,年均增速达32.8%;杭州增长2.19倍,年均增速达14%;而宁波仅增长1.17倍,年均增速仅有2.7%,远落后于其他同类城市。其中2007年-2010年,宁波引资的增长率竟连续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06年以来实际外资增长率比较(单位:%)

年份

大连

青岛

苏州

杭州

宁波

全国

2006

-25.3

0.0

0.9

31.6

5.2

3.11

2007

41.1

4.1

17.4

24.3

3.3

12.11

2008

60.4

-30.7

13.2

18.2

1.2

21.59

2009

18.7

-29.5

1.3

21.2

-13.0

-2.6

2010

66.6

52.7

3.9

8.5

5.0

17.4

2011

10.0

27.8

4.3

8.4

20.9

9.7

2012

12.2

27.8

2.84

5.1

1.5

-3.7

2、利用外资的经济依存度趋弱。与利用外资相对滞后直接相关,宁波利用外资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逐渐趋弱。宁波与杭州、青岛、大连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基本处在同一层次,但是从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总量的比例来看,“十一五”时期宁波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7.81%下滑至2010年的3.07%,而同一时期大连、杭州在不断上升,大连从3.85%上升到13.18%,杭州从3.96%上升到4.58%。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明宁波经济的外向度在不断下降,而大连、杭州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加大。此外,从利用外资单体规模和结构上看,宁波在超千万美元项目到位外资数量上低于大连,引进500强项目和金融机构项目数量更是远落后于大连、青岛等城市,在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方面远远落后于苏州,因此宁波利用外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相对较弱。

3、利用外资的来源地结构相对单一。宁波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为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开曼群岛和维尔京群岛,其中香港地位突出,2001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港资一直占到三分之一以上,且其比重呈逐步上升态势,2012年达到65.6%。在港资不断上升的同时,来自发达国家的外资明显减少,对比2005年和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比重数据,美国从8.6%下降为1.5%,日本从7.2%下降为1.8%,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有较大幅度减少。而大连、青岛和苏州的外资来源地更为多元化,日韩外资占比高于宁波。这种外资来源地结构相对单一化的格局,使宁波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不利于外资工作稳定发展;同时来自发达国家的外资偏少,也意味着伴随资金而来的先进技术、管理、人才、产品、品牌和营销网络等多层次优质资源吸收偏少。

4、利用外资结构有待改善。宁波实际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化学制造、设备制造、电子电器等制造业,其中“十五”时期外资项目重点投向临港大工业带动宁波工业体系向重工业方向发展。“十一五”时期因国家对临港大工业布局调整,引进外资项目中工业项目呈逐年减少之势,服务业项目比重不断上升,但在服务业项目中房地产业所占比重达到4成半,而研发中心、保险和金融等生产性服务项目较少。这说明外资带动宁波产业结构高度化、促进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优化提升的功能不完善。同时,引进的如宁波奇美电子等带动效应突出的重大项目偏少,而同期其他城市引进了一些产业规模庞大的项目,如大连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芯片项目等。

5、利用外资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南北差距明显。北仑、慈溪、鄞州、余姚、江东等县(市)区利用外资已形成一定规模,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到全市的27.4%、6%、13.7%、12.9%、8.4%。奉化、宁海、象山南三县和海曙、江北等利用外资规模相对来说较小。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国家高新区在引进外资上也不是很理想。引资区域的不平衡,对于充分发挥各地外资招商的积极性也带来不利影响。

(二)原因分析

造成宁波利用外资形成较大差距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客观原因有:

1、产业结构制约。由于华东地区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定位,宁波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引进的外资项目中,大多为临港大工业项目,但是目前审批把关越来越紧,一大批外资大项目正是由于能耗和环保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在宁波落户。

2、功能条件制约。宁波作为较大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商的吸引力,特别是对服务业大项目吸引能力不够强。同时宁波的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企业间配套合作不够好,许多生产性服务尚需依靠上海等大城市,影响了商务环境。

3、资源要素制约。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劳动力成本等资源要素,对宁波经济发展制约作用日益突显。缺少大块工业用地是宁波许多大项目难以进入的重要原因,而且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单位土地产出远低于兄弟城市,也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主观原因有:

1、招商定位不够清晰。长期以来,因为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非常顺利,外贸依存度优势明显,对利用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全局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不足,甚至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包括“外资过时论”、“引进外资还不如引进民间资本”、“引进外企还不如引进央企”等等。近年来特别是步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后,在利用外资工作、对外招商的认识上,明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曾一度把外资招商指标调低,以至于弱化了对外资招商工作的考核。同时,在利用外资工作中,市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氛围不浓厚,市与县(市)区、开发区、功能区的上下联动机制不健全。

 2、招商队伍力量不足。宁波市虽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招商机构,但招商引资宏观形势的变化,对招商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市级招商机构(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人员不够,在全市招商引资中还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县(市)区在内外贸机构合并设置以后,专业招商人员数量也没有达到要求,招商工作经费、业务培训、经济待遇、编制身份等方面都成为制约宁波市进一步加大外资招商力度的因素。

3、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宁波市在具体的招商引资工作中,主要还是一种以规模为主的考核体系,招商工作中过于重视总量任务指标的完成,对招商引资成果的考核,主要有资金到位情况、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进程、已实现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等考核指标。与引进外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标相配套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4、引资方法相对落后。近些年引资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方法和制度创新突破相对较少。在招商政策上,特别是在用地、用水、用电,以及项目审批上与苏州、大连等地仍有很大差距。与之相对应的是,产业链招商、服务业招商、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等新的招商方式和途径成效并不显著。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过于依赖“宁波帮”,向欧美和日韩等发达经济体拓展不够,吸引外资的新增长点还需要不断挖掘。

二、提高外资质量与效益、再创利用外资新优势的对策建议

牢牢把握外资是宁波市扩大开放、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推手这一理念,把新一轮对外招商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港航经济国际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统一思想,凝聚加快外资发展共识。一要创新招商引资理念。改变部分地区、部分部门“重内资、轻外资”的现象,从理顺招商平台管理体制入手,全方位推进外资招商,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战略步骤和工作措施,形成统一的思想和广泛的共识。二要形成外资工作合力。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级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县(市)区及开发区、功能区密切配合三个层面形成外资工作强大合力。三要大胆创新考核体系和激励办法。将招商引资工作业绩纳入干部任用和考核,通过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考核激励,推动形成部门协同、县(市)区及开发区、功能区联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外资工作新机制。四要突出利用外资“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坚持把外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亲自过问,定期听取外资工作汇报,亲自参与外资大项目的洽谈,亲自带队赴境内外开展外资大项目招商,亲自协调落实外资大项目的有关事宜。

(二)集中精力,实现优质项目重大突破。一要重视利用外资战略性研究。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规律和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研究,完善对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收集,重点摸清宁波在世界500强企业对华投资布局中的地位和定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利用外资的战略规划和基础性工作。二要明确重点招商产业。结合我市“4+4+4”产业升级工程,设计、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宁波中长期规划的优质项目,建立《宁波市重大外资项目库》,引进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工艺水平高、产业关联性强、价值链高端的临港大工业项目,加快引进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鼓励引进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三要紧抓产业集群招商。集合市内不同区域的特色优势,完善园区的引资载体功能,按产业带跨区联动、整体推介,有针对性地搭建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平台,通过引进一个龙头项目,争取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集聚一个新的产业群。四要推进重点区域招商。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加强对德国、美国、法国、日本和台湾的招商,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强对香港、台湾、新加坡和日本的引资力度,同时在保持香港、台湾等传统区域引资份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欧美发达国家的引资比重。

(三)创新思路,力求招商引资方法管用。一要创新招商机制。建立全球招商网络,推进与国外办事机构、外国驻华领馆、跨国公司办事处合作的专业招商,发展与国内高层研究机构、社会高端精英人士合作的借力招商,鼓励由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市场化招商,探索运用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拜访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领导招商等各种有效方式,构建灵活多元的招商机制。二要推进市县联动招商。继续推进市县两级联动,县(市)区和开发开放区域联动,做到市县两级外商、项目等信息资源共享,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共同组织,发挥市县联动招商的乘积效应。三要拓展招商领域。积极推进宁波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为外资进入医疗、社会福利、教育培训等多个服务贸易领域打开大门,鼓励和支持外资进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城镇供水、燃气、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四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以参股、并购、再投资等形式促进国企改组改造,带动民营企业发展。引导市内企业对外投资,以“走出去”促进“引进来”,探索举办国际组织的投资基金、风险基金和证券投资。五要深化重大活动招商。继续组织好境外宁波周、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大型经贸活动,积极搭建甬台、甬新等国际招商活动新平台,不断提高成效。

(四)加强培养,提升招商引资队伍素质。一要加大市级招商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快国际招商单位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创新,试行招商绩效薪酬挂钩和优胜劣汰制度,引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善于谈判又懂产业和规划的高层次招商人才。二要在我市外资重要来源地的新加坡、韩国、台湾等设立境外招商联络处,增派驻外人员,专事对外招商。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境外社会中介招商机构,努力壮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量。三是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各级功能区和重点乡镇建立专门的招商引资机构,配足专业招商人员,并抓好专业培训。四要切实发挥外资企业协会和外企高管、商务顾问、招商代表、海外浙江人、海外知名人士的作用,更好地为我市利用外资工作服务。

(五)优化服务,改善吸引外资公共环境。一要建立外资综合管理系统。完善重点外资项目市领导联系机制,完善重点项目预请示预汇报、现场踏勘和集体会审机制。尤其要做好重大外资项目审批的关口前移,提前介入洽谈,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进程。二要建立重大优质外资项目责任制。从在谈、签约、落地到建成运营全程进行跟踪服务,定期汇总分析重点外资大项目情况,定期协调在谈外资大项目,合力破解在谈外资大项目的难题,及时协调解决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保障项目的顺利进展和有效运行。三要创造良好外商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就医、子女教育、出入境等条件,积极引进中小学外籍教师和国际医疗人才,鼓励在外商集中地区设立国际学校,开辟外籍人士就医便利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家政服务机构提供外籍人士家政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