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推进宁波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 2018-02-27  09 : 49 作者 : 市政协文史委课题组 字号 : [] [] []

历史文化反映着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一座城市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发展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根基,是城市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对历史文化仅仅进行保护是不够的。历史文化如果没有传承和发展,就难以重塑名城形象,支撑文化强市建设,就难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民生。为此,本课题组就我市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宁波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宁波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7000年文明史、2480多年港口史、2200多年建置史、1190多年州城发展史,曾经是南宋的陪都、元代的庆元路总管、清代宁绍台道的署治,是中国青瓷文化的发祥地、明清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的巅峰之地。保国寺、天一阁、它山堰、明清海防遗址等在中国文化遗产序列中均享有不可替代的代表性地位。2008年宁波被列入中国大运河35个申遗城市之一,被确认为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航地。宁波是一座曾经诞生王阳明、黄宗羲、童第周、周信芳、沙孟海、潘天寿等大师级名人的城市,同时在历史上还拥有100多位著名政治人物、100多位翰林史官、100多位学问高僧、100多位商帮精英、10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2400多位科举进士,被誉为“文献之邦、商帮故里、院士之乡”。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土壤和历史底蕴,宁波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实现城市复兴、建成文化强市。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宁波依然缺乏这样的文化自信,问题的关键是:宁波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文化自觉不足

对城市中心历史文化核心区(或称古城区)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民众历史文化知晓率偏低。全大市拥有10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其人均享有数量指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是人均每年参观率仅为0.3次/年。主要原因:一是民众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欲望不高;二是近二十年来城区历史文化遗产消失率高,名城氛围及环境熏陶降低。这两点直接导致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力大大增强,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性大大减弱;三是一些部门或行业并不重视自己拥有的文化遗产,管理与利用缺乏文化含量的针对性设计,尤为明显的是在城市建筑、公共空间方面,本土建筑特色和风格没有在城市更新中实现有序的、有目的的传承和控制,一味通过“拿来主义”照搬国内外的建筑物式样。此外,社会广告、企业产品等不同载体也缺乏宁波历史文化元素。

 (二)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力度

我市拥有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遗产3项、国家大遗址1处;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500余处,其中国家级22处、省级34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座、省级4座;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000项,其中国家级21项、省级49项。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和质量位列全国119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计划单列市首位。但是,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薄弱。迄今为止,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餐饮、会所方面,缺乏文化业态主张。“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城市主题口号提出后,虽受到各方的肯定和赞许,但还没有从多层次、多形态、多领域的角度进行全面诠释和发展设计,宁波“书香”氛围比不过深圳浓厚,反映历史文化系列图书的整理出版业水平较低。近千万卷四明文献和数量巨大的近现代史料档案,是一座文化富矿、一笔巨大“财富”,但还没有进行系统地挖掘、研究。江南古建第一奇葩“保国寺”周边有山、有水、有林、有果,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千年古县城慈城、古村落郑氏十七房、宁波商帮故里庄市等均与之相近,但如此“黄金旅游线”仍囿于行政区域所限,各类配套服务工程建设严重滞后。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依旧独卧碧波,没有集合有“四明首镇”之称的鄞江古镇的青山秀水打造成“人文之堰”。已经开发多年的“东钱湖”文化亮点依然不多,如此等等,均显示出对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精品”缺乏科学规划,转化成文化生产力的能力低下。能反映宁波文化元素的影视、动漫产品相对较少。一些资质较好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只进行了低层次改造开发,如引以为豪的绿茶、瓷具、家具以及其他农副产业、食品、手工艺作品依然处于初始文化包装阶段,缺少文化附加值。

(三)传承和发展的人才紧缺

我市从事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的从业人员严重偏少。全市具有从事文物建筑维修资质的企业仅为3家,好多古建筑、传统民居的修缮不得不引进省内外其他企业,导致质量不高、风格走样。目前共有“非遗”传承人139位,其中国家级5位、省级49位,但是这些传承人面临找不到接班人的困境。在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方面,本地一批致力于方志修纂、地方文献研究的专家和中学老师年事已高,研究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近年来,虽然我市部分大专院校从外地引进了不少文史类中青年专家学者,但由于他们对宁波地域文化缺乏了解和亲身体验,研究不深,成果质量和影响力有待提高。在文学艺术领域,也缺少长期关注乡土历史、民俗风俗的作家和艺术家。城市雕塑作品建设的情况也是如此,没能把我市的名城人文精神和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即使聘请了国内外大师,但创作的作品往往与本地人文精神格格不入,容易患上“水土不服”的毛病,迄今,我们只是把大卫、但丁等国外名作“搬”过来、“竖”起来而已。

(四)传承和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对于优质文化资源,我市还没有形成将其做大、做精、做强的合力。诸多文化节庆活动过度追求商贸业绩,文化积累与铺垫、传承与发展较弱。虽然文化节庆活动五花八门,年年、月月举行,但在体现底蕴、挖掘内涵、展示魅力、扩大影响、传承发展方面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文物建筑处于原生态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多为民居住宅,年久失修、结构残损、严重濒危,或是擅自违章搭建、拆建、改建成新的构筑物,而在这其中,名人故居、近现代重要纪念性、代表性遗迹等破败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市没有象杭州等城市那样专门设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目前我市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用于文物保护、修缮专项经费不足3000万元,且主要修缮国有文物建筑,缺少更多的资金来保护修缮这些私人所有的文物建筑。企业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和原动力不足,各自为政,缺少利益共谋、共建、共享机制。从事文物经营、拍卖的企业因市场需求较小而举步维艰。没有建立必要的社会公众、企业员工培训教学机制,尤其是“非遗”传承项目更为突出。博物馆的未成年人“第二课堂”教育和成年人“终身课堂”教育功能因机制的不健全而发挥不足。在学术研究方面,各大专院校单打独斗,团队合力没有形成。尤为严重的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研究方向、方式趋同,缺乏战略上的研究分工、特色上的专业坚持。

二、宁波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战略重点

传承,是为了让历史文化融入当下民众文化生活,使地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原真性、可识别性地活着。发展,是为了让文化基因实现更新、改良、提升,使地域文化继续超越前人,走向新的繁荣与辉煌。短期内,要切实解决这些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虚心学习、意识自觉,合力行动、持之以恒。同时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关键在于发掘资源、发展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强市”之本。所以,近期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制定目标,作出选择。

(一)选择重点领域与主攻方向

在我市多元文化中重点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大“四香”文化。即:书香文化。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天一阁,创建“天一阁学”,发展古籍收藏、纸质类文物保护、藏书文化研究、中外文献交流“四大中心”,提升博物馆为“天一阁博物院”,进一步挖掘“书藏古今”的文化内涵,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米香文化。主攻方向:做大做强河姆渡和慈城。通过田螺山、鲻山、塔山等河姆渡区域及其后续史前文化的研究与挖掘,进一步揭示河姆渡稻作文化的完整性。要让全世界对这片“黄金稻作”的文明土地充满敬仰。通过宁波年糕、宁波汤圆等“米香”载体和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传承宁波“慈孝文化”。渔香文化。主攻方向:做大做强象山开渔节和历史文化名镇石浦,促进宁波海洋渔业的开发建设,同时保护与发展状元楼、梅龙镇等老字号以及以经营海产品为主的当代企业,弘扬“甬帮菜系”文化,并发展新的菜谱。心香文化。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宁波佛教文化和茶文化。借力雪窦、天童、育王、五磊、延庆、观宗、七塔等名刹,挖掘整理佛教文化。继续举办宁波国际茶文化节。

二是做强“江河湖海”文化。主攻方向:“江”是三江口步行一小时景观圈建设,古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河”是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和“三江”及“六塘河”的水利系统遗产保护与研究。“湖”是上林湖(越窑青瓷大遗址)、月湖(浙东学术文化与书院、书楼)、东钱湖(南宋石刻群)三湖文化,发展“立德、立功、立言”文化。“海”是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服务贡献于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三是做优“有声有韵”文化。主攻方向:传承发展甬剧、越剧、姚剧等地方曲艺,以及宁海耍牙、奉化布龙、北仑造趺等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宁波“三金三雕”民间工艺,弘扬“十里红妆”和“瓦爿墙”文化。传承发展应昌期围棋、浙东书画艺术和“梁祝文化”。

四是做精“乡贤名人”文化。主攻方向:挖掘宁波籍院士及商帮文化,保护好名人故居,通过影视创作和学术纪念活动,弘扬宁波城市人文精神。

五是做深民国文化。主攻方向:利用溪口蒋氏故里的独特条件,挖掘历史,服务祖国和平统一。

(二)选择实施部门与主要项目

一是选择遗产保护部门。主要项目:遗产保护(尤其是行业性保护)、遗产研究、表演团体。

二是选择生产经营部门。主要项目:贸易、海洋渔业、建设、规划部门属下企业的实施项目以及各级政府举办的文化节庆、展会活动。

三是选择教育培训部门。主要项目:社科院、科协、大专院校以及“三位一体”的传承基地和“双课堂”的博物馆体系建设。

四是选择出版传播部门。主要项目:影视、动漫创作生产,纸质、数字等不同载体出版发行,以及电信、电视、广告等文化传播的发展。

(三)选择发展战略与基础布局

一是以指标体系达标考核内容的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基础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各县(市)区文化机构的建立与健全。努力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落户宁波(如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使之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专院校建立不同的文化研究所,开设相应学科。

二是以提升文化经济附加值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基础布局:引导和支持具有宁波文化特质的新兴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广电、报业、演艺三大集团发展壮大,加强拍卖交易市场建设和节庆会展平台建设。

三、宁波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启动发展战略。建议选定几个重点实施部门,制定实施方案,由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整合方案,提交市委、市政府决策,召开会议,出台意见,落实措施,实施每年度具体项目。

(二)加强基础研究,科学决策项目。建议选定几个主攻方向,加强阵地建设,由市发改、规划、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可行性项目,争取纳入五年或十年规划,协调解决一些发展瓶颈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三)加强政策扶持,营造社会环境。建议选定几个发展示范模式,表彰先进典型,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县(市)区在政策配套上因地制宜,扶持到位。

(四)加强部门合作,培养人才队伍。建议选定几个重点领域制定人才需求计划,由文化、人社、财政部门共同研究灵活机制,实施人才引进、招聘、培养计划。

(五)加强宣传策划,塑造品牌形象。建议选定相应的时间节点,搭建文化强市建设阶段性成果宣传平台,有策划、有目的地推介宁波历史文化。2013年保国寺千年大庆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可以此契机举办活动,通过央视直播,整体综合宣传宁波历史文化。

(六)完善考核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建议市委宣传部重视文化工作考核机制的完善和健全,落实指标体系达标,落实项目进展督查,落实成果质量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