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文化建设是职工提高思想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对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工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职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职工群众特别是一线产业工人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力军。职工群众在实现依靠自身劳动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后,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和诉求日益迫切。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有必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占90.43%,认为没有必要的占4.40%,说不清的占5.17%(如图一)。职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再简单的停留在打牌、看电视、上网等,而是追求更全面、更高层次的需要。如部分低学历低收入的职工群体希望通过培训、进修等形式的文化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为自己的求职、升职增加砝码;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职工群体则希望通过文化活动在满足自身感官享受的同时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相当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在宁波落地生根,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而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的要求更为强烈。
(二)党委政府对职工文化建设不断重视
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纳入对县(市)区、市直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推动各地各部门加快文化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职工文化权益。如积极兴建区域性职工精神文化家园或活动中心;低价向职工群众售票,让普通群众也能进入高雅艺术殿堂;组织各大剧院开展公益演出活动,每次演出让出一定数量的位置送给外来务工人员及特殊困难群体;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零门槛”,179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开设了“天一讲堂”等免费公益讲座和市群艺馆的“群星课堂”等免费公益培训。鄞州区的“天天演”文化惠民活动、海曙区的“家门口”特色文化系列活动、江东区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江北区的“田园城市大舞台”、镇海区的“雄镇大舞台”和北仑区的“海享文化大舞台”等特色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丰富了部分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企业对职工文化建设认同感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比拼财力、物力、技术这些硬实力外,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较量,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对规模以上企业抽样调查显示,认为加强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对于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占67.00%,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33.00%,没有作用的为0(如图二),说明职工文化建设重要性正在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不少企业开始把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纳入发展战略,制定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局面。如宁波胜克换向器有限公司、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等都设立了文化建设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每年投入一定经费,加强对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组织和策划,推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基层区域性职工文化不断活跃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近45亿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年完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有文化站,92%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文化宫1401个,社区文化宫201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358个,组建形成了城乡图书发行借阅网络;建设覆盖全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党员家庭教育点等远程教育网点,推动我市重点文化讲座品牌《天一讲堂》在宁波电视台和中国宁波网同步播出,使职工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文化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育,大力培养基层文化活动骨干,着力培养民间文艺人才。目前,全市有5320多支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各级工会组织高度重视职工文化团队建设,组建宁波市职工艺术团,形成了以市职工艺术团为龙头,以县(市)区职工艺术团队为主力,以基层单位职工文艺骨干为补充的职工文艺队伍网络。创作了一批顺应形势并为广大职工所喜爱的节目,积极开展送演出下基层、进企业活动,受到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2008年以来,市、县两级职工艺术团共送戏下基层286场,观众达10余万人,促进了职工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职工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工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对职工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概念感到陌生,认为职工文化建设是工会和企业的事。不少行业协会认为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和政府的事,与行业协会无关,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发挥行业协会在本行业职工文化建设中的组织牵头作用。基层工会组织,从内心来讲,是很想抓好职工文化建设工作的,但又担心过多开展工作会分散职工的精力,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怕企业主不满意,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干部,是企业的 “打工仔”,本身身份特殊,也怕砸了自己的饭碗。企业虽然对职工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在不断增强,但企业文化建设大多尚处在初创阶段,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概念还处于朦胧状态,认为能用规章制度把员工管好,哄着不出事,多出效益就行了,在职工文化建设方面无人抓,更不舍得花钱投入,几乎成了职工文化建设的盲区。调查显示,在业余时间,小微企业有69.3%的调查职工选择在家看电视,有37.3%和38.7%的调查对象分别选择“打牌打麻将”和“串门聊天”,而仅有10%的调查职工选择了“看书学习”。
(二)职工文化建设不均衡性凸现
根据调查结果,我市职工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比较明显。就区域而言,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往往把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安排,比较重视职工文化建设,群众的满意度较高;而地理位置偏僻的部分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开发区、城郊社区(村)等区域,鲜有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职工业余生活单调。就行业而言,金融、电信、电力等央企集中的行业,职工文化生活丰富、满意度高;而一些中小民营企业集中的行业,满意度较低。就群体而言,以身份区分,农民的满意度最低,外来务工人员的满意度居中,城镇居民的满意度最高;以年龄区分,青年群体的满意度最低,中年群体居中,老年群体最高。就企业而言,规模化企业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职工的满意度较高,而规模较小,尤其是一些民营的中小企业,职工的满意度就偏低。
(三)职工公共文化服务不足
一是职工公共文化设施缺乏,覆盖不够广泛,特别是职工居住比较集中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周边,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几千甚至几万职工只能宿舍车间“两点一线”,由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现有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有的门槛太高,票价太贵,有的路途太远,出行不便,低收入职工只能望而却步。二是职工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不足,造成职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如不少县(市)区的工人文化宫,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重压下,设施设备陈旧,效益低下,职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削弱和影响。三是职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够。首先是反映工人生产生活主题的文化产品供给太少,组织具有一定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公益性职工文化活动数量太少;其次是送戏进园区、进企业不够。职工反映,在农村还有千场电影万场戏,可在工业园区和工地既没有人送电影,也没有人送戏,几乎被遗忘了。再次是对职工文化人才选培不够。没有比赛、没有演出,职工中的文化能人根本没有机会展示才艺;没有培训、缺少指导,职工中的文艺骨干没有机会提高自身水平。
(四)职工文化建设政策保障缺失
调研发现,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我国不少省市在职工文化建设政策保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广西将工人文化宫和“职工书屋”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青海省将工人文化宫建设列入省文化设施建设规划;镇江市和秦皇岛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意见》;江苏正在全省推广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镇江标准”。但就全国而言,迄今为止在职工文化建设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可依。我市也没有出台过鼓励、扶持职工文化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因此,在职工文化设施规划建设,职工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政府、企业、行业及相关社会组织在职工文化建设中应履行的职责等都缺乏政策法规保障,职工文化建设还处于边缘化。
(五)职工文化建设缺乏品牌
这几年来,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各级工会组织,在打造职工文化品牌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市特色的职工文化品牌,如“宁波职工精神”、“创业创新之声”、“职工书屋”等,但就总体而言,我市职工文化建设品牌还是比较缺少。按照职工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缺少以文育人品牌,在提升职工技能水平方面缺少以文励人品牌,在为职工提供文化服务方面缺少以文惠人品牌。由于缺少职工欢迎、社会认同的职工文化品牌,无法给广大职工提供一个长效性、常态化的活动平台和交流空间。这种聚焦性项目的空缺,使得我市的职工文化建设呈现“规模参差、分布零散、时断时续”的现象,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主导,形成职工文化建设联动机制
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单靠企业和工会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工会运作,部门配合,职工和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政府应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加强职工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制定出台扶持职工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发展职工文化事业的财力投入。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掌控的资源,积极主动地为广大职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各行业协会要广泛组织,积极为广大职工提供常态化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交流平台。文联要深入企业、深入职工,创作更多反映职工生产、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可借鉴江苏镇江经验,制定出台“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标准”,促进企业重视和加强职工文化建设,保障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
(二)强化保障,完善职工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功能
一是要强化规划保障。要将职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在工业园区、职工生活区、社区等新建时,同步规划职工文化相关设施。二是要强化财力保障。职工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要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群体有所侧重,力求均衡;对企业职工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大型职工文体活动的组织,给予适当的财力支持;创新工人文化宫运作模式,明确工人文化宫的性质和功能定位,与图书馆、青少年宫、文化馆一起列入同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是要强化政策保障。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用地、税收等政策层面给予支持;鼓励建设更多的外来职工集中居住区(如奉化力邦社区、北仑大港社区),鼓励支持大型企业建设职工集体宿舍,并同步配套职工文化活动场所,兴建区域性职工精神文化家园或活动中心,并与现有的职工文化阵地实现资源整合,向周边职工免费或优惠开放。
(三)行业引导,发挥企业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行业协会要立足行业特点,在传播优秀文化、搭建服务平台、推进会员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一是要提出本行业职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标准,引导会员企业重视和加强职工文化建设;二是要培育本行业职工文化建设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三是要组织举办符合本行业特点的各类比赛、竞赛和汇演,为会员企业职工文化交流牵线搭桥;四是要组织开展本行业职工创新文化研究,丰富职工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企业是职工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职工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和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着力培植和谐文化、人本文化、安全文化和关怀文化,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励人、文化聚人、文化惠人的作用。当前可按企业规模和行业特点,推进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即:提炼一种职工精神,表彰一批优秀员工,创作一首企业之歌,培育一批文艺骨干,设立一处文化场地。
(四)打造品牌,丰富基层职工的文化生活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品牌。建议在文化育人方面,广泛开展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职工精神的提炼和讨论,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在文化励人方面,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广泛铺设职工成才通道,可由工会牵头,会同电大等有关部门,在大型企业及职工聚集区域开设电大教育点,在企业建立“职工书屋”,方便职工求读。可广泛开展“创学习型班组,做知识性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等活动,层层评选“首席工人”、“岗位能手”、“服务明星”,激励职工岗位建功成才。在文化惠人方面,形成以“五一”为共同特征的如“五一文艺晚会”、“五一文化奖”、“五一文化论坛”等职工文化品牌;把职工文化活动月、周、日打造成职工文化的节庆品牌;在工业园区、职工聚集区设立文化广场或文化公园,搭建常态化的职工文化活动平台;建议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打造“文化快车企业行”品牌,定期送文化进企业、进工地、进职工聚居区。
(五)加强选训,建设一支职工文化优秀团队
一是要完善市职工艺术团,县(市)区职工艺术团和基层文艺骨干三级职工文艺队伍网络,加强各级职工艺术团队社会化、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二是要发现和培养职工文化能人,每年选择若干门类开展比赛、竞赛和汇演,促进职工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充实各级职工艺术团队;市和县(市)区工人文化宫要承担起培训职工文艺人才的职责,为职工文艺人才提高演艺创造条件。三是要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群众性艺术创作活动,在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创作一批具有工人特征、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建议在市总工会设立职工文艺创作孵化基金,重点奖励扶持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的题材作品。四是要建立和壮大职工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职工文化艺人为繁荣职工文化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