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发布时间 : 2018-02-26  16 : 35 作者 : 市政协经济界别课题组 字号 : [] [] []

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破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对于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升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水平和能力,市政协经济界课题组就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赴相关部门、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政策、方式、渠道、内容的总和,当前主要载体是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始于2005年,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业服务、人才服务和市场拓展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多层次、宽领域、多样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政府积极主导、市场有益补充”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方面,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中小企业获取市场信息、政府信息等存在先天不足,构建企业与政府、市场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桥梁,让广大中小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各类信息内容,是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中既有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又有突出行业特色的专业性信息服务平台。2005年,宁波中小在线服务有限公司成立,联合87188718服务网站、宁波工业协会信息网、宁波产业链配套采购B2B平台等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构筑了一个有效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近年来,市外经贸局也在积极建设推广全市外经贸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全市上万家外经贸企业可以短信、邮件等方式及时得到有关政策、培训、参展、贸易预警等公共信息内容。与此同时,QQ群这一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采用,成为加强政企信息沟通的便利渠道。

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面,融资一直是中小企业的老大难问题。我市有关方面通过建设网上融资平台、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市场化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等办法,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市经信委牵头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如宁波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国有控股民营参股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宁海县担保中心、象山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均是国有独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此外一批市场化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由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和市外经贸局共同主办的宁波市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平台集银行业机构、担保机构、典当机构、出口信保公司等于一体,为我市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提供对接服务,2011年通过平台放贷近14亿元。

在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方面,我市通过机构认定、资金补助、示范鼓励等多种手段,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类技术服务平台。自2006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大力推动包括质量监测、科技文献检索、食品安全、节能降耗等在内的十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设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3家,其中32家已建成投用的体系拥有专职服务人员1100余人,服务企业超过16万家次。同时,有关部门也立足本职,积极推动分管领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一些民营机构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中普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具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和计量认证的认可资质,并与国际多家权威检测机构合作,结果互认,2011年服务企业4万多批次。

在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方面,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大力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基地已从过去单纯的以物业管理为主,转变为集信息咨询、人才培训、融资担保、产品设计、检测检验、制造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以宁海模具城、慈溪轻纺城、余姚裘皮城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小企业人才服务方面,通过政府买单,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招聘、培训等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劳动力保障。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培训工作,结合部门职责和企业需求,开展经营管理人员、创新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

在中小企业市场拓展方面,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市场拓展体系建设,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会展活动,有效扩大宁波商品的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构筑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

总体来看,我市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起步早、发展快、形式多样、公共性突出等特点,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在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增强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在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管理机制有待理顺。公共服务体系的主管部门众多,缺少总体牵头部门。经信委、质监局、科技局、金融办、外经贸局等10多个部门均参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部门间各自为政,沟通不够通畅。市、县(市、区)两级没有综合性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各地各部门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资源缺乏整合和优化,不能发挥公共服务的最优社会效益。公共服务平台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的评价考核指标主要是参照企业考核体系,缺少关于平台公益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针对性指标。一些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主办,在绩效考核、人才引进利用、分配激励机制等管理办法的制定执行上,受管理体制的限制,不能有效地体现企业化管理的优势。

(二)服务资源有待整合。公共服务平台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用、共享和企业间相互协作,但是由于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建设的共用、共享和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信息、设备、技术、人才等服务资源共享性较低。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时,虽然有所侧重,但是还是存在内容相似、重复建设等现象,特别是信息平台和技术平台重复建设现象尤为普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相对封闭,按各自的目标进行设备投入和项目建设,低水平重复投入难免出现,设备利用率相对降低,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采集和利用成本相对提高。部分平台同时归属于两个甚至三个部门,享受多头补贴。有的部门根据不同的要求,设置多个信息平台,但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由同一批人进行,内容基本雷同。

(三)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市大部分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强,无法有效满足企业需求。多数平台以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检索等浅层次的服务为主,没有能力提供专家咨询、整体解决方案等高层次服务。较多科技创新类服务只是停留在常规项目的检验检测和外形设计等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真正急需的技术研发、产品选型、中试、鉴定、诊断和改进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服务产品无法提供。部分战略性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由于人才、设备、技术等没及时跟上,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政府性公共服务平台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多倾向提供基础性服务,对个性化服务积极性不高。部分依托企业而设的公共服务平台考虑技术保密、自身服务等因素,以自我服务为主,对外服务存在一定局限性。

(四)服务实效有待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产业发展支撑,降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成本,因此它的服务实效也就体现在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质量和频率。我市的公共服务体系数量种类都不少,但利用率却不高。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知名度不高。一些公共服务平台不为中小企业所知,服务内容、收费标准不够透明,造成服务资源闲置。在调查中,很多企业主对公共服务平台很感兴趣,但之前很少了解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也没用过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权威性不够。多数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于本区域本产业,服务能力有限,在资质认定、服务质量等方面得不到国家相关部门或国际市场的权威认定,许多企业不得不花费更高的成本更多的时间求助于外地乃至于国外的服务平台。三是针对性不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菜单式服务,企业需要个性化服务,两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服务整合,迫使企业只能“看单吃饭”。许多企业反映一些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性不够强,信息更新不够及时,使用不够便捷,可用性不大。

(五)服务保障有待跟上。目前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大投入保障的呼声都非常高。一些政府性公共服务平台因其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求,场地、设备和人才等投入大,需要较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民营性公共服务平台希望政府在一次性奖励或补助的同时,根据服务成效给予持续性、差异化的扶持。同时,民营公共服务平台在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领域,如食品安全、环境评估等方面受市场准入等限制,难以同政府性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公平竞争。

三、完善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联动,进一步形成服务合力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机制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列入重点议事日程,制定目标,强化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建议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一个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时,重视省、市、县之间公共服务体系的衔接和协调工作,确保三级公共服务体系间相互贯通、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规划,加强体系整合。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之间口径分散、集聚度不高的问题,有效对接政府、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三者之间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区域布局和重点项目。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特色园区内公共服务平台的引导、建设和管理,提高区域内土地、设备、资金等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统一梳理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对于一些重复建设的平台进行合并管理,整合资源,提高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一系统内部或同一行业的公共服务资源尽可能整合到同一平台上,方便企业有效便捷地使用或接受服务。

(二)明确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分类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政府性平台,特别是社会资本不愿进入、或难以承担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做大做强,提供基础性服务。对公益性平台,可探索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模式,实行“政府监管指导、部分业务外包”,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专长及企业在体制方面灵活的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对企业性体系,要按照民间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和服务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加强考核,切实提高这些平台的社会效益。

二是大力拓展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渠道。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及特色优势企业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促其开放实验室和专业设备,实现优质资源集聚和共享,降低广大中小企业在设备和技术上的投入成本。在产业集聚区,可以探索成立企业合办实验室等运作模式,整合行业内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共同打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设备利用率,促进资源共享。依托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各类商会,培育、引进有实力的中介机构,开展招商、会展、名牌认定、行业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融资担保等各类服务工作。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国际专业会展,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是努力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专业能力。合理配置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设备,把提供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和承接企业单项技术服务结合起来,提升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借助社会、市场力量,积极运用服务外包等方式,重点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为中小企业提升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同时,积极争取升级为省级和国家级平台,积极参加国内和国际的资质认证,提高专业能力和权威性。

(三)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按照“政策扶持体系,体系服务企业”的思路,进一步集中力量完善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扶持政策。整合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方面现有的政策法规,根据新情况、新要求,调整或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调控作用,通过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和服务等手段,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力度。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围绕公益定位、专业水平和服务范围等建设目标,建立适合公共服务体系的绩效考评体系,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加强监督和考评工作。

二是不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我市政府性创业引领基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集聚,放大政府性资金的乘数效应,积极扶持具有较好成长性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在资本金投入、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提高担保机构信用等级,降低担保机构自身经营风险。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激励和风险补偿办法,拓展担保领域和使用范围。

三是不断加强信息和人才服务。广泛及时收集国际国内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留用的政策,不断优化我市人才发展环境。要整合各类培训机构,提高人才培训的实用性。充分掌握企业的培训需求,广泛开展企业家培训、创业培训、职工上岗、专业技术职称等面向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培训服务。

四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政府性资金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我市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逐步扩大市县两级财政扶持资金的规模,通过资质认定、项目补助和服务奖励等多种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降低社会资金的进入门槛,调动社会各界的投资积极性,形成主体多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模式。

(四)推进共建共享共用,进一步提高服务实效

一是提高公共服务平台的知名度。利用媒体、中介等各种媒介,采用进企业服务、短信发送等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中小企业了解所在行业、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名称、性质、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收费标准,增加公共服务体系的透明度。加大对优秀公共服务平台和优秀公共服务机构的奖励和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成功的服务案例,营造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的社会服务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引导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提高水平和档次,让广大中小企业增加对公共服务体系的认同度。

二是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便捷性。充分整合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服务资源的合理流动、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打通合作、互动、共赢的有效渠道,建议采取“超市化”建设、“柜台化”管理、“一站式”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综合管理办法,参照行政服务中心的模式,在8718平台建立一个统一的、共享的服务窗口,让企业享受“一站式”服务。目前可把一些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相互链接,让企业能便捷地获取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信息。

三是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利用率。努力降低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成本和收费标准,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实行免费服务或按成本收费,给予企业性公共服务平台适度财政补贴,保持其低收费标准下的适当赢利水平,增强其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也可探索对利用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的中小企业实行直补政策或税收优惠政策,使广大中小企业敢用、能用、用得起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