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持续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 : 2017-08-03  15 : 16 作者 : 民建宁波市委会课题组 字号 : [] [] []

当前,宁波已明确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既是宁波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也是整体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更是智能制造推广应用的大市场,理应把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作为主攻的战场,推动众多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为宁波发展工业经济注入源头活水。为此,市民建课题组从如何加快智能化推广普及和应用改造,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的角度,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实条件

(一)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十分迫切。实施智能化改造可以有效帮助我市传统优势企业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提升产品质量。宁波传统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价值的比重超过70%,传统产业整体发展虽然基本稳健,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在东南亚低工资国家的低成本吸引力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双面倒逼夹击下,企业产品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家电、纺织等多数传统企业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等特征,受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工业用地成本上升的影响,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增强盈利能力的内生需求十分迫切。

(二)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氛围初步形成。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是振兴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用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并将此项任务列为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主要任务。编制发布《智能制造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明确2017至2019年我市推进智能制造工程的总体目标,重点实施智能技术和装备创新、智能制造模式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服务体系构建、智能制造基础建设等五大任务。

(三)支撑产业升级的平台渐具规模。依托国千专家、两院院士建立了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联合我市智能制造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筹划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为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供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成果交易、人才培养等技术支撑服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智能制造协会,吸收装备制造、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系统集成等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会员单位110余家,为实施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咨询、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促进智能制造资源共享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四)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不断涌现。2014年以来,我市在离散型和流程型制造行业先后组织实施了慈星股份针织品智能柔性定制平台等国家级重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9个。联合本地智能装备制造(集成)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多方优势,开展智能成套装备首台(套)的研制、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应用。目前,围绕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石油化工等行业,共实施试点改造项目13个。围绕电子装配、家电、文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共组织实施“机器换人”技改专项项目1200余个,努力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二、存在问题

(一)智能化改造的主体意识有待加强。目前,全市7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比例不到30%,部分中小企业和众多规下小微企业尚未开展智能化改造。据调研,对于实施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的绝大多数企业主体存在不懂、不敢、不愿三种态度:不懂,即智能化改造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还是新生事物,升级的方向和路径等很多方面比较迷茫;不敢,即智能化改造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承担的风险让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不愿,部分传统企业仍然深受家族式企业文化局限,发展战略较为保守,依靠多年经营管理和市场渠道的沉淀还能够实现一定盈利,因此实施智能化改造的决心还不是很大。据统计,2016年,我市工业投资总额下降2%,其中高新技术工业和工业技改投资分别下降16.7%和11.7%;今年1—5月,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分别下降0.7%和5.2%。2016年以来,我市民间工业投资和民间工业技改投资也呈现持续下滑态势。这充分反映了实体经济企业的信心不足。

(二)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技术发展滞后。实施智能化改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是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先进制造体系的重要内容。虽然宁波市智能装备企业已达100余家,但企业规模均较小,缺少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龙头型企业。据统计,目前全市在推广实施的项目中,90% 的工业机器人、80% 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70% 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以及一批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装备和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智能化改造核心领域的控制系统、系统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薄弱,几乎所有均依赖进口。我市组织实施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核心技术严重缺失。

(三)智能化改造的系统集成供给不足。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量中小型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智能化技术。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非常复杂,需要系统集成商具有丰富的行业应用知识,深入研究并透彻把握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满足特定用户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一些大型的国际化技术供应商更多提供成套的技术解决方案,改造成本甚至超过企业的平均年产值。目前,宁波传统企业对智能制造价值链上的系统集成能力提升重视不足,缺少既精通装备机理又深刻掌握行业需求的第三方技术咨询和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商,也缺乏开展智能系统集成服务的必备资质、缺乏大型项目成功案例的经验、缺乏成熟的项目管理体系。宁波虽然拥有22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但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难以短期内满足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

(四)智能化改造的基础支撑尚待加强。智能化改造具有知识密集、技术跨界、模式融合的典型特征,宁波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过程中亟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人才、国际化人才、软硬件知识复合型人才等高端人才十分缺乏,操作智能装备和先进装备的高技能人才也相对较少。此外,以工业物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国家级的检验检测、再制造、云服务、大数据服务、软件开发应用等面向传统产业升级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面向专业行业提供细分行业智能化改造服务的创新平台。

三、对策建议

宁波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建议抓住发展智能经济的有利时机,以智能技术应用在传统产业制造领域为主线,以重点行业关键制造环节的示范应用为切入点,以关键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自主可控为突破点,以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和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为落脚点,充分激发市场热情和企业内生动力。具体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一是抓住机遇。抓住中央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和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有利时机,加强政策引导,继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家抢抓机遇、加快改造的意愿。二是宣传普及。针对宁波目前“工业2.0提升、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实际情况,邀请各行业领域专家围绕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方向和路径,开展前沿解读、操作指导和政策咨询,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全面认识实施智能化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企业提供可复制、可实践的实际经验。在各类大型活动上增加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案例表彰。三是弘扬精神。提高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激发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增强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自觉性,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要以宁波帮、甬商为楷模,继续引导企业家专注主业、持续创新,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动员广大社会团体、群众力量参与智能制造实施推广,共同营造传统企业升级改造良好氛围。

(二)引导创新协同,培育重点产业。一是强化发展协同。构建最大限度发挥大中小微企业、产学研用各方优势的协同创新创业共同体,鼓励制造企业与用户联合推进智能装备自主研制及应用,集中攻克一批以软硬件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带动性强的智能装备,自主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与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领域的智能装备骨干企业,提高安全可控的水平,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二是加强技术引进。以“应用带动产业、市场培育产业”为路径,吸引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集成企业参与宁波环保、能源、园区、工厂或车间等项目智能化改造,以示范应用带来的新市场吸引智能装备企业在宁波集聚发展。

(三)开展试点示范,强化系统集成。一是重点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在化工、汽车、纺织家电、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中开展智能化改造示范应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和在线监测、远程诊断等智能服务和智能化管理在骨干企业的应用试点,并形成可推广的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案例。二是培育工匠型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重点环节持续开展集成化的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围绕主业不断提升生产工艺、产品品质和管理水平,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工匠型企业。三是培育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商。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以制造企业、软件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为依托的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引导和鼓励其为广大中小企业企业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供软硬件工程总包、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硬件系统集成、系统软件开发等服务。

(四)建设公共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引进重点平台。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国际科研机构在宁波设立公共平台和服务机构,推动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电商与本地制造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快推动国家(宁波)智能装备检测中心、宁波中科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清华大学(宁波)电子信息研究院(中心)、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等各类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的引进和共建。二是加快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生意帮等各类平台建设,以云计算服务的模式提升宁波中小企业信息管理水平,降低智能化投入成本,积极推进一批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专业领域的平台建设。三是推进服务集聚区建设。依托宁波研发园、宁波软件园、宁波智慧园、宁波电子商务城、宁波众创空间等重点生产线服务业发展平台,示范推广一批智能服务新模式。

(五)创新产金融合,强化人才支撑。一是强化金融创新支持。以智能装备企业、智能改造需求企业和工程服务公司为重点,鼓励金融机构一方面利用分期付款、买方信贷等产品支持设备采购,另一方面利用针对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及制造企业在整个智能设备生命周期(生产—租赁—使用)中的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流程融资租赁服务解决方案。二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引培支持。加大智能化改造人才引进力度,着力集聚一批与智能制造要求相适应的软硬件知识复合型人才、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人才,联合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宁波大学等共同培养面向应用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支持相关行业协会、企业与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建设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实训基地,重点培训面向智能工厂/车间的操作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