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宁波:生态文明擦亮这座城
字号:[  ] 发布日期:2017-04-05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 信息作者:鲍蔓华

湛蓝的天、清澈的水、惹眼的绿、洁净的空气,在享受工业发展带来财富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市民带来了生态文明宜居环境。靠海临港的宁波深知,当GDP不再是衡量城市魅力和居民幸福的唯一标准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宜居程度就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同年,宁波市政协选择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大事”进行“大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思想,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确定把助推宁波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四届宁波市政协持之以恒的重点工作来抓。

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扣扣子定律”,强调把第一粒扣子扣对了至关重要。为了宁波的蓝天白云,市政协深思熟虑,把象山港当做这“第一颗扣子”,先后精心组织了一场持续5年的民主评议:2012年“下海”,与清水港湾象山港“相拥”,寻求港区更好保护之策;2013年“上山”,与“红色大地”四明山区域“相融”,思考老区保护与开发;2014年“进城”,看内河察大气,探究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15年“入园”,督工业防污、促工业治污,推进临港产业园区及沿海工业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16年“走片”,摸索余姚慈溪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5年来,向党委、政府报送100多条意见建议,提交了5份总计近6万字的民主评议报告,条条建议都浸润着宁波市政协“扣扣子”的勇气和智慧。

■下海献良策

亮点:宁波临海具有丰富资源优势。2010年以来,面对象山港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宁波市政协民主评议组从生态保护意识强化、法规规划执行、统筹协调管理、环境评估资源利用、工业区块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剖析存在的问题,指出要避免不切实际一哄而上搞开发建设,并提出了供参考的区域发展目标,为东海之滨这难得的一抹“蓝色港湾”献智出力。

深读:“象山港纵深60多公里,山青水绿,风平浪静,‘海、港、岛、滩、渔、景’齐全,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5000个;区域内名人古迹、古镇村落、森林温泉、自然景点众多,这是打造长三角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海洋产业基地和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资源。根据不同的区位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建设更好地保护优势资源,既是象山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象山港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这是民主评议报告中的一段文字,客观评价、潜心建言的背后是宁波政协人的执着和认真。

2012年5月起,市政协组织民主评议组,先后走进市有关部门和沿象山港的5个县(市)区及梅山保税港区管委会了解情况,实地考察奉化莼湖镇、松岙镇,宁海强蛟镇、大佳何镇,象山涂茨镇、贤庠镇,梅山保税港区以及部分功能区块,查看实情,开展了3个多月的专题调研。2012年8月29日,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建设工作民主评议会议座无虚席,一边是市政协委员,一边是常务副市长以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沿港5个县(市)区有关领导。

委员们在热切地建议,会场上在热烈地交流: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建设工作,要转变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着眼长远目标,完善发展规划;开发优势资源,打造生态港湾;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强化基础设施,促进持续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成为了民主评议会的主题和与会者们的共识。

■上山出高招

亮点:四明山区域是浙东最大的“绿肺”,是宁波最主要的生态涵养区,是甬江水系的主要发源地,还是宁波主要饮用水源地。下海,是为了加强蓝色海洋及港湾保护和修复,保护好海洋“蓝肺”。“上山”,则是关注绿色生态涵养区保护和建设,让“绿肺”修复方案更加充分和完善,蓝天碧水青山对宁波来说不能仅仅是记忆……

深读:宁波的余姚、奉化、鄞州三地共属的四明山区域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山水资源和旅游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2.1%,保护和开发好四明山区域对美丽宁波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2013年6月,市政协民主评议组的政协委员们开始“上山”。市政协和余姚市、奉化市、鄞州区政协开始联动调研:余姚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奉化以旅游景区建设为主,鄞州以水源地保护为主。参加调研的委员们深入四明山区,走村入户同当地干部群众和专业户座谈交流,商讨四明山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实地察看森林资源保护、水源地保护、旅游景点开发、苗木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

针对具体问题,评议组“高招”迭出。如就四明山区域生态环境持续衰退,经济发展缓慢的实际问题,评议组建议科学谋划四明山区域发展战略,提出“把构建绿色生态涵养区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休闲观光旅游、花卉苗木生产、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服务农业等四大产业基地”“以鄞江镇为核心规划建设中心城市生态发展区”等接地气的好建议,并强调要加大对为宁波生态保护作出牺牲的山农生态补偿力度。

如何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山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是委员们调研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有的村庄在部分高坡度山地违规种植花木,给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但如果让这些花农全部退出花木生产,那该由谁来实施还林、以后种植什么、怎样种植。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们也纷纷提出建议,希望市有关部门及早谋划。

由点及面,由整体到局部,逐条建议为美丽宁波的建设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入园寻良策

亮点: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快速增长,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这引起了宁波市政协的高度重视。于是政协人把目光从“山”“海”处收了回来,“进城”成了2014年市政协响亮的口号。城市治污、公园覆绿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小事,被分门别类地关注,逐个发现,逐个解决,效率高、效果好。

深读:“进城”为了解决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出现一些突出问题:河水变黑,天空变暗,土地变脏,河道变少……

针对空气质量下降:民主评议组建议,以治霾为重点,建立健全大气污染治理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积极推进电厂等企业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严格控制和治理建筑、道路、堆场扬尘。

针对河水污染:民主评议组建议,以治污为重点,重塑江南水乡水生态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加强河道湖泊污染治理工程。

针对公园绿地不足:民主评议组建议,以植绿为重点,构建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落实规划任务,加快公园绿地建设;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周边开矿取石,修复青山上的“伤疤”,同时加快生态隔离带建设。

……

2015年,市政协助推美丽宁波建设之路还在继续。委员们的“足迹”到了临港产业园区,就临港工业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展专项行动。市政协民主评议组“入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找问题、分析原因。

亮点:强化绿色理念,促进转型发展;强化环境治理,促进生态发展;强化责任落实,促进安全发展;强化管导结合,促进和谐发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入园”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深读:6个多月,通过实地调研、市县联动,评议组一一点出了问题:“空间布局比较乱”“产业结构比较散”“污染排放比较大”“安全隐患比较多”“监管执法比较软”等等,同时分析认为,临港产业带建设30多年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前20年比较注重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导致对空间布局、产业规划、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重视不够,尽管近年来进行了大力调整、整改,但影响临港产业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仍然存在。监督、助推、再监督、再助推,民主评议就这样走向深入、走向实处。

■走片开良方

亮点:余慈地区是宁波都市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宁波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余慈地区这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十三五”期间一定会焕发出新的魅力,更加靓丽多姿、光彩夺目。

深读:余姚市、慈溪市和杭州湾新区的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在最新的中国百强县排行榜中,慈溪、余姚分列第9位、第12位。那么,经济发达的余慈地区,该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优美?带着这个大问题,2016年,市政协民主评议调研组对余慈地区(除四明山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出良方。

余慈地区同处姚江流域,人相亲、心相通,地相邻、路相接,河相连、水相流,同属一个生态圈。“余姚的水,慈溪人可用;余姚的涝,慈溪人要排;余姚的污染,慈溪人也要治。”民主评议组认为,在水环境治理上,要有余慈地区全域河道建设一盘棋、水量分配一盘棋、抗洪排涝一盘棋、污染治理一盘棋的理念,统筹生态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

余慈地区“两市一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河网水面占比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环境质量提升不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生态“短板”依然明显。民主评议组建议,要编制余慈地区河道建设规划,完善余慈地区河网结构,提出余慈地区水面占比指标,争取经过几个“五年规划”使余慈地区的水面占比达到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标准,补好区域水面占比不足的“短板”。

点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课题做一届。宁波市政协积极推行“1+5+X”监督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宁波市的生态文明建设:“1”,指选取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穿本届、持续五年的监督主题。“5”,指确认五个年度监督专题。“X”,指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不限次数、不限对象、不限形式、不限区域的专项民主监督活动。采用民主评议形式把相关内容做深、做透对宁波市政协来说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5年时间对宁波生态环境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市政协形成一份全面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当好了助手,做好了推手。

根据年度监督专题,宁波市政协在每年初科学选择评议对象,认真确定评议专题,精心制定评议方案,并督促整改落实。做到“监”到点子上、“督”到关键处。其中的关键在于坚持寓监督于支持、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监督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统筹兼顾等方式,探索“被动”与“主动”、明察与暗访、阶段性与全过程相结合等方法,丰富的监督方式,有效的监督实效,有力助推美丽宁波建设,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点赞。

为了进一步完善监督成果转化,宁波市政协还加强对采纳落实情况和办理效果进行民主评议,不断提高监督成果的落实率和转化率,努力写好政协民主监督大文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