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经过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28 作者 : 许孟光 字号 : [] [] []

  198612月8日,国务院公布宁波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公布后,市政府十分重视,有关领导曾多次对文保单位进行视察,耿典华市长在听取了市文化局长李克西等汇报后认为,名城保护要有重点,要有规划,要分期分批实施。为了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根据孔宪旦、尹礼虎两位副市长的批示,198835日,市府办公厅副主任谢智毅主持会议,抽调文化、规划、园林、旅游等部门的专业人员7人,组成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组,着手编制《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我主持规划组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为了保证规划工作顺利进行,由市城乡建委、市志办、党史办、市房地局、市环保局、市商业局、市二轻局、市宗教处等部门派员组成了联络员网络,协助提供有关资料,规划经费为3万元。

  我们在接受任务后,首先学习有关文件,统一思想,明确编制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意义,继而分工搜集资料,对有关人员进行走访、调查,我着手编写规划提纲。1988年47日起,孔宪旦、尹礼虎副市长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第一次研讨会,就规划编制提纲的框架、结构,征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意见,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范围、重点等。416号起,名城规划组开始对市域内的文保单位、风景名胜、风情民俗等进行调查,并开始着手编写。由我编写规划的概况、指导思想、原则、名城特色分析、名城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园林处王淛浦负责编写风景名胜区及园林绿化规划;旅游局俞根岳负责编写旅游规划;规划局吴彦负责对编写工作的技术性把关,陈素贞负责制图;文化局俞敏敏和园林处田碧负责收集、保管资料和协助编写工作。

  10月上旬,完成《规划》的第一稿,24日至26日,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召开《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稿)论证会,会议邀请了政协委员中熟悉宁波历史的专家10余人参加,市政协常委,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陈方主持会议。委员们在听取《规划》(第一稿)汇报后实地考察了鄞县它山堰、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国家级文保单位,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在肯定《规划》的同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112日,市文化局在马园大厦四楼会议室召开研讨会,与会的有各县()、区分管文物工作的领导、文管会办公室负责人和文物专家等到30余人,会议着重就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和如何保护名城的历史风貌等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1228日,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研讨。规划组集中三次研讨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分析,作进一步的修改。

  19894月,完成名城保护《规划》的第二稿,约4.7万字。528-29日,市政府在新芝宾馆召开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家论证会。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毛昭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士伦,省建设厅规划园林处副处长翁可隐,省城乡规划院总工程师周瑞涛,上海市城市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徐景尤,绍兴市规划处主任陈志浒,宁波大学副校长裘克安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鲁彭年、文化局局长董永芳、城乡建委副主任徐仲芳分别主持,会议开始后,副市长陈文宪、陈守义也曾到会讲话。会上,城乡建委规划处处长翁维卓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情况简要介绍,经过两天论证,与会专家认为,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它的指导员思想和原则,名城保护的主体,点、线、面结合的保护办法,以市区为主,各县()、区为辅的全面规划都是正确的,《规划》基础资料比较扎实,内容比较全面,也有一定的深度,总体上予以通过。同时,与会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要求规划组集中人员,确保质量,完成规划送审稿的修改后报市政府。198912月,完成《规划》的第三稿约3.8万字,上报市政府。1990830日下午,市政府在市府三楼会议室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董永芳和我列席会议,董汇报《规划》的编制情况。会议认为《规划》经过调查论证,基础资料有一定深度,要作进一步修改和文字压缩,提交市人大审议。115日,市人大教科文委、城建委审议《规划》。1115-16日,市人大再次进行了审议。1124日,副市长陈守义召开会议,传达人大对《规划》提出的修改意见,因当时规划组成员特别是作为主要起草人仅为中级职称,为提高规划组档次,决定充实规划局副总工程师张华琴、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士民为成员,并邀请毛昭晰和省城建厅副厅长胡理琛高级建筑师为顾问。为集中精力修改稿子,规划组在月湖饭店租用了房间,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文本逐字逐句进行推敲修改,然后定稿,并按人大的要求装订成册。

  1220日,宁波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审议《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陈守义就《规划》制订情况、《规划》内容向大会汇报,董永芳和我列席会议。1230日,副市长陈守义、刘培志和副秘书长凌国莲在市政府三楼会议室召集市政府教卫处、城乡建委、文化局、规划局等部门有关领导和规划组成员研究下一步工作,要求根据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城建规划部门就名城保护规划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作进一步协调。

  19917月1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主任会议上,市文化局长董永芳汇报了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后的《规划》修改情况。912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呈送“关于要求审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请示”,签发人为副市长陈宁义。请示内容为:《规划》先后经国内城建、规划、文物有关专家论证,市政府专题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获得通过。现将修改定稿的《规划》报上,望请审批。至此,《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制订工作即告段落。

  这次编制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特色是:

  (一)补充和完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对《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完善,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利用、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宁波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于宁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前,其内容中虽有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但毕竟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的更高要求还有距离,还有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必要。名城的保护规划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名城保护规划的“沿革”一节里,简介城市形成、变迁的历史,并对宁波的城市特色、个性,老城区的传统格局、风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指出文物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对文保单位的维修,地下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都提出了要求。还提出市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意见,要求近期我市风景名胜区的总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百分之二。规划建议宁波市的城市性质加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词。

  (二)运用文物史迹网观点,明确名城的规划范围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是以老城区和北仑发展作为规划范围,名城规划如果也以此为规划范围,那么河姆渡遗址、它山堰、上林湖越窑青瓷窑址及蒋氏故居等国家级文保单位将在规划之外,这样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将大为逊色。《规划》小组与有关领导、专家进行多次讨论,认为现在的城市范围,是个行政概念,而历史的发展,古代人类的活动,并不以现在的区域为区域,而用文物史迹网的观点进行分析,以此确定规划范围比较科学。《规划》根据宁波城市的历史特点,按照文物分布情况,划分了海外交通史迹系列、古窑址系列、史前文化系列、浙东学派系列等九大系列,通过这些文物史迹构成宁波的文物史迹网,从历史高度确定规划的范围为:城市的传统风貌、格局,市区、郊县(市)交通干线上的文保单位,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全市的主要风景区,具有传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镇、村以及历史文化传统,重点放在老市区。

  (三)根据宁波的城市特色和现状,制订名城规划

  《规划》从宁波的历史作用、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当时认为宁波的名城特色是,在我国海外交通贸易、文化交流上起重要作用的港城,人才荟萃的文采名邦。当时,宁波进入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开发、建设时期,旧城改造,道路拓宽,不可避免地同古城风貌、文物史迹的保护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名城规划是否可行。如果按苏州、泉州等城市采用全城保护的模式,似不实际,需要通过点、线、面结合来保护古城风貌、历史建筑等,以解决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重点保护:1、城市的传统格局、轮廓线、主轴线;2、代表某一时期历史风貌的街区,如月湖、永寿街、公园路等等,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3、必须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文保单位,各级文保单位要明确开发利用目标。另外,还提出了自然风貌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要求,并提出了实施规划的相应措施。

  这次规划的期限,近期到1995年,中期到2000年,鉴于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同时考虑远期的发展趋势。

  1995年,随着《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相应修编。为了做好名城规划的修编工作,规划局委托文化局组织人员进行修编,并安排规划经费3万元。831日,文化局、规划局在协作宾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由文化局周时奋副局长主持,会议分析了名城规划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不足之处,认为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城市建设发生变化等现状,名城规划作相应的调整很有必要,要进一步研究名城保护与文化环境保护、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协调发展诸问题,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调整后的保护规划内容要符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为了保证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的如期完成,文化局、规划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写班子,领导小组组长周时奋,副组长为规划局副总规划师李大瑜,成员余文康、章国庆和我。编写班子成员有我与李大瑜、林士民、袁朝晖、江怀海,我为编写班子的负责人。

  为吸取其他名城的规划经验,规划组曾组织部分成员赴武汉、西安、洛阳等文化名城进行考察。在武汉期间,了解到武汉名城规划中有将历史遗址记碑立传的做法,认为此法花钱少,效果好,可行性强,对提示、记述名城的文化内涵有较大的作用,后来在宁波名城保护规划中增设了“城市历史遗迹标志物体系”内容,就是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同年12月,市规划局召开规划会审会议,对调整后的保护规划进行了会审,提出了修改意见,给予原则通过。

  19969月3日,周时奋和我向陈守义副市长汇报《规划》修编情况。

  这次修编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首先对名城的特征与特色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宁波的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港城文化色彩,宁波的名城文化是港城文化的渊源和基石,其特征可以归纳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浙东文化的渊薮之地,明清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前沿四个方面。

  章、节内容方面,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如第二章是把原第二、三章合为一章,不设“专项规划”一章;原第二章八节中的“规划的实施”内容调整;另设第三章“现状、存在问题和实施规划的措施”;“博物(纪念)馆规划”单独设节;新增了“城市历史遗迹标志物体系”、“风貌保护对城市设计的要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的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等内容,“地下(遗址)文物的保护”内容更为充实。

  920日上午,在鄮城饭店五楼召开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座谈会”,徐季子、陈继武、金涛等市人大、政协有关领导及专家出席了座谈会。

  1130日,市政府在新芝宾馆召开“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专家技术审查会”。会上,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等有关领导、专家对《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进行了技术审查。会议期间,建设部专家徐矩洲等实地察看了月湖、永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根据专家组审查意见,名城保护规划作修改后,随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审批。199972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至此,《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订工作圆满完成。

  作者:许孟光,宁波市文保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