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越窑遗址发掘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29 作者 : 谢纯龙 字号 : [] [] []

  上林湖在慈溪市桥头镇境内,栲栳山之北。湖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为大坝,是由泻湖演变的湖泊。“上林湖”之词,最早见于南嘉泰《会稽志》卷十二:“上林湖在县东北六十里,周五十八顷有余。有石闸。”1972年上林湖周家岙出土一件唐咸通七年(866年)颍川府君墓志罐,志文中有“葬于上林湖西首”等语。说明唐时已有“上林湖”之称。又据《余姚六仓志》卷二十四载:“林湖祖庙,在上林湖吴家溪,明初建。”“上林湖堤今址与旧址相距里许,庙亦因之变更,前在湖堤旧址,为启闭湖闸公所。明正德八年(1513年),贵州杨昌浚改建今址。”再据《慈溪水利志》载:明清时期上林湖堤长270米,高2.5米,面积1.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40万立方米。1957年在明正德八年建的湖堤上新建了一座高11米,长300米,宽4米的水坝,成为一个集雨面积12.93平方公里,库容量1240万立方米的上林湖水库。

  上林湖水库形如桃叶,口狭而腹长,水面曲折,岸线长达20公里,其南面为栲栳山,东西两面诸山与栲栳山及其支脉相连。除栲栳山较高外,其余诸山大多比较低矮,坡度平缓,适宜建造瓷窑。这里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瓷石矿,土壤肥沃,草木茂盛,燃料充足。坝口连接东横河,通浙东古运河姚江,向东可达宁波港(明州港),向西通曹娥江、京杭运河,水运条件十分便捷。这为上林湖窑场得以形成并延续烧造时间达千年之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慈溪市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唐宋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历年来的考古调查表明,全市境内有越窑遗址200余处,分布在以上林湖为中心的古银锭湖、白洋湖、里杜湖周围。其中在上林湖库区内分布着110多处窑址,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20公里长的湖岸线上,大部分窑址在湖的南半部,尤以木勺湾、吴石岭、横塘山、下滩头、扒脚山、皮刀山、狗颈山、后施岙、吴家溪、黄婆岙等地最为密集,烧瓷时间从东汉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南宋,展现了越窑从创烧、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轨迹,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林湖不仅是唐宋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秘色瓷的中心产地。“秘色”之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指明了秘色瓷的釉色和产地。据嘉靖《余姚县志》载: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寻废。”这进一步指出了“秘色瓷”的产地。

  1977年在上林湖吴家溪出土一件唐代凌倜的墓志罐,高19.4厘米,罐身呈筒形,下安圈足,罐身所刻志文中有“……中和五年岁在乙巳三月五日,终于明州慈溪县上林乡……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语,说明晚唐时期上林湖确有“贡窑”存在。

  “贡窑”是唐代窑址中的一处,究竟在上林湖的哪个方位?根据上林湖窑址调查情况来看,后施岙窑址规模较大,出土的瓷片标本相当精致,表现出很高的工艺水平。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秘色瓷净水瓶、葵口碗、盘,晚唐吴越王钱镠之母水邱氏墓出土的秘色瓷,在后施岙的窑址中都有相同器形的残片发现。后施岙窑址在凌倜墓之南,与铭文中“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的方位相符。因此,我认为“贡窑”设在后施岙的可能较大。从其遗存情况看,与其他窑址一样,存在着精粗两类制品混积现象。说明“贡窑”不但烧造“秘色瓷”,而且亦同时烧造一般民用瓷。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闻名于世的上林湖唐宋越窑为宫廷烧制秘色瓷时间长达二个多世纪,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30年代中叶,陈万里先生曾来上林湖等地考察越窑,著有《越器图录》、《瓷器与浙江》等书,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介绍,引起时人的注意。解放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文物部门多次对上林湖越窑进行考古调查,到目前共发现东汉至南宋时期的窑址200余处,仅上林湖库区就有110余处。1963年,上林湖青瓷窑址被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至1986年我县分三次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其中瓷窑址有7处。1987后建立上林湖越窑遗址文保所,1988年上林湖越窑址被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范围,使窑址的保护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在历次考古调查中,较大规模的就有三次。第一次,1957年上林湖改建水库时,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人员对上林湖、古银锭湖等地作了实地调查,在上林湖区内发现木勺湾、鳖群山、菱白湾、黄鳝山、铁网山、燕子坤、狗头颈、大埠头、陈子山和吴家溪等十余处窑址。第二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1982年下半年全省开展文物普查,我参加县文物普查小组,历时三年,共发现文物史迹473余处,采集了大量的实物标本。其中瓷窑址180余处,上林湖库区就有97处。为研究越窑青瓷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第三次,199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省文物局委托,组织上林湖越窑遗址考察组,我又参加了这次考察工作,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调查和勘测,测绘了上林湖古窑址地形图。新发现了10余处窑址,从原来的97处增加到115处。在如期完成考察任务后,正式给国家文物局递呈《慈溪上林湖窑址考察报告》,为进一步保护越窑遗址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瓷窑址考古发掘中,具较大规模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9310月至1995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管会联合对上林湖荷花芯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发掘,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发现唐宋二座窑炉,其中唐代窑床长41米,最宽3.2米,残高0.5米,现存窑墙、窑门、火膛等部分。窑床底部铺沙层,其上置垫柱,排列整齐。这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唐代窑炉。出土了大量的实物标本,器物器类丰富,制作规整,造型精巧,许多器物为首次发现,是难得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考古发掘表明以上林湖荷花芯址为代表的唐代越窑,标志着浙工地区的青瓷业生产已走出低谷,跨入了繁荣时期,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至晚唐五代、北宋初期达到鼎盛。

  1998年至1999年下半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院和市文管会联合对上林湖寺龙口窑址进行二期发掘,我又参加了这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045平方米,发现南宋窑炉一座,长50米、宽约2米、残高0.4米,作坊遗迹一处,房基一处,匣钵护墙二道,堆积厚达7米,出土瓷片标本5万余件。考古发掘表明,寺龙口窑址始于唐代,至南宋初年停烧,其烧造历史长达三百年之久,五代、北宋时烧制贡瓷,南宋初为朝廷烧制祭祀用瓷和生活用瓷。这些发现展现了从晚唐五代到南宋初年越窑青瓷发展轨迹,为越窑文化、贡窑和秘色瓷、越窑和宋代官窑的许多学术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寺龙口窑址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1996­—1998的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为使窑址发掘后的单体保护成为上林湖窑区大遗址保护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利于荷花芯窑址和寺龙口窑址的科学保护、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1997年我办拟写了“关于上林湖荷花芯窑址保护方案”,同时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上林湖荷花芯唐代窑炉保护棚,并报经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批准。投资50万元,现已完成荷花芯窑址保护方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外开放,成为我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199811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考察寺龙口窑址时提出“这个遗址很重要,要保护好,抓紧搞好保护规划,上报国家文物局”的重要批示,19991月寺龙口窑址发掘结束后,我办组织人员划定了窑址的保护范围,测绘了窑址地形图。5月,与宁波市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保护规划,现已完成编制工作。

  考古发掘工作是文物保护体系的基础工程有机部分之一。我们在发掘窑址过程中,始终立足保护,遗址保护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配套进行,使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谢纯龙,慈溪市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