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物普查资料,在横河、石堰、桥头等地发现了零星的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的分布情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县文管会办公室联合组织调查小组,于1983年11月,对国道线两侧及以南的部分山地进行专题调查。参加这次调查的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国平、县文管会办公室谢纯龙、童兆良、茅春苗等四位同志。
调查工作从雁门乡开始,由东向西进行。我们每天带着干粮,跋山涉水,行走在荆棘灌木丛中。登上山脊,往往无路可寻,用木棒拨开杂草继续前行,常被荆棘钩破袜子和裤子,有时还在脚上划出一道血痕。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发现一批土墩墓、土墩石室墓:雁门乡的朱家山、老鹰山、石塘山、狮子山上18座,龙山乡的伏龙山8座,范市镇的笔架山6座,东安乡的青山,埠墩10座,宓家埭乡的象鼻山4座,桥头乡的龙虎山、牛头山、鸟石山、谷公岭15座,樟树乡光南山、凉帽山4座,彭东乡的黄岗山、赵家山、撬鳗山12座,龙南的牛头山、五梅山6座,横河镇的笔架山、乌山8座,石堰乡的陈山、凉帽山顶8座,浒山镇的寺山、担山4座,共发现土墩墓、土墩石室墓103座。我们对每座墓做了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在地图上作了标记,统一编号。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土墩墓、土墩石室墓有以下特点:1.绝大多数土墩墓、土墩石室墓分布在山脊上,个别墓分布在山坡上;土墩平面呈椭圆形,逐渐向圆收,形似馒头状,高高地突出在山脊上,土墩直径一般在10米以上,最大直径为26米。2.在土墩外缘往往筑有长方形石坎,保护封土,防止流失。3.多数墓保存尚好,也有一些墓遭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墓室、随葬品暴露在地表。
1984年3月至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县文管会办公室联合对彭东赵家山、黄岗山、东安青山等地的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土墩墓5座,土墩石室墓9座,出土文物近200件。参加这次发掘工作的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华栋、杨南、吕可平和县文管办的谢纯龙、章均立、童兆良。
五座土墩墓的埋葬特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墓呈长方形浅坑,坑壁用不规整的小石块筑成,石块平整的一面向内;第二类,墓平面呈凸字形,底部用小石片平铺成“石床”,墓道用石块筑成,在“石床”上面有灰烬木炭薄层;第三类,无浅坑“石床”,墓建在平整后的山脊上。如慈墩M1,土墩长径13.6米,短径12.5米,高0.6米;墓平面呈凸字形,底部用石片平铺成“石床”,长3.6米,宽2.1米,厚0.05至0.10米,墓道用石块筑成,长1.75米,宽0.85米,高0.55米。在“石床”上面有层薄薄的灰烬木炭,23件随葬器物分置在“石床”上的前、后两端,其时代为春秋前期。各墓出土的器物多寡不一,以原始青瓷为主,印纹硬陶次之,泥质陶,夹砂陶较少,主要器形有罐、罍、鼎、盉、豆、碗、盂、盘、瓿、瓮、纺轮等。器物纹饰以曲折纹、回纹、∽形纹、绳索堆纹、盘旋纹、方格纹等,各墓的年代有早晚之别,早者为西周前期,晚者约春秋前期。
根据被发掘的九座土墩石室墓的形制可分为长条形、刀形、凸字形三种。石室的建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挖浅坑,再在坑内砌筑石室,然后埋葬、封土。另一种是在山脊或山坡上平整后砌筑石室,再埋葬、封土。石室用不规整的石块筑成,上窄下宽,用巨石盖顶,亦有无盖顶石的,横断面呈梯形;为防止渗漏,有的墓用淤泥涂封于整个石室顶部缝隙;墓道内用石块筑成一至三道封门墙,有的在封门墙外或墓道口用大石块封堵;墓底铺小石片或砂砾层,夯实,有的还在其上铺木炭灰烬薄层;封土多为砂质土夹小石块,石室至封土边缘一般围筑一至三道长方形石坎。如东安洪魏羊晨埠墩土墩石室墓(慈M7)的规模较大,建造讲究,保存尚好。土墩长径26米,短径20米,高2.85米;长条形石室建于40厘米深的浅坑内,室长9.15米,底宽2米,顶宽1.25米,高2.12米;墓底铺一层厚约15厘米的砾石砂土层,其上有木炭灰烬薄层;盖顶石为12块巨石,最大者为2.80Χ0.60Χ0.30米,平整一面朝下,顶石之间的隙缝用小石块填塞,再用一层15至30厘米的淤泥涂封于整个石室顶部,防止雨水沙土的渗漏;墓口用巨石和小石块封堵。其时代为战国初期。各墓出土的器物多少不一,以原始青瓷、泥质黑陶为主,还有印纹硬陶、残铜器、玉器等。主要器形有罐、坛、盆、豆、钵、鼎、甑、器盖、角形器、碗、盅、璧、纺轮等,器物纹饰有方格纹、米字纹、盘旋纹、麻布纹、还有圆圈纹、弦纹、卷云纹、短弧线纹等。上述土墩石室墓的年代自春秋前期至战国初期。
通过调查和发掘,发现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分布情况看,二者错杂分布在同一山脊上,土墩石室墓为一墩一墓,土墩墓为一墩多墓,这种具有多座墓葬的土墩,系随着不同时期墓葬先后埋入,陆续堆土而成的。在时代上,土墩墓的年代为西周前期至春秋前期,土墩石室墓的年代为春秋前期至战国初期,前者早于后者。在墓葬形制上,由土墩墓的“石床”,在浅坑内筑石框及石砌墓道演变成在浅坑内筑石室,就出土器物的组合、造形及纹饰特征来看,从早到晚有着明显的演变发展过程。因此,土墩石室墓是由土墩墓发展演变过来的。
土墩墓早在50年代已被发现并得到发掘,但当时人们对这种墓葬的形制并不认识。70年代中期,宁镇地区的考古工作者,相继在句容浮山果园、溧水乌山等地陆续清理发掘了多座土墩墓,取得了一批丰富可靠的考古资料,从而把这类墓葬定称为“土墩墓”。从已知材料表明,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北到南京,西至安徽省境内,南抵江山、衢州、龙游、金华、东阳、义乌、淳安等浙西金衢丘陵地区,东达宁绍地区和舟山群岛。土墩石室墓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广,但比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小,它主要分布于苏南的太湖周围地区,浙北的杭嘉湖平原和浙江的宁绍平原。土墩墓和土墩石室墓的分布范围完全包括了古代吴、越两国的统治区域,它是研究吴越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