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依仗美国的援助,拒绝中国共产党实现和平民主的要求,公然发动全面内战,形势非常严峻。在这个危急的关头,我党及时转变了白区工作的方针:除大城市仍坚持“隐藏”方针外,其它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要立即从“长期埋伏”“转变到“发动群众搞武装、建立游击根据地”上来。要在敌人的腹地插上尖刀,使他们首尾不相顾,浑身不自在。中共浙东工委为了传达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贯彻中共上海党组织“上海会议精神”,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在我县西乡白岭根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梅花村会议”。
白岭根村是个较为偏僻的靠山小村,前有宽阔的白溪水道阻隔,后有松林繁密的六琴岗(鹿颈岗)作屏障,地理位置非常隐蔽,但又便于人员疏散。
六琴岗山脚下,有一座类似庑殿顶二层楼房子,共四间,坐北朝南,通进深7米,通面宽14米。楼下有二间朝西的平房,一间垒着个大锅台,是当年的厨房,另一间为杂物间,旧址总面积为300平方米。这座房子就是当年会议的旧址,也就是白岭根村中共地下党员葛希曾的家。楼上西起第一间为当年的会议室,第二间是与会者休息活动的场所。
中共台州工作委员会将会址选择在这座院子里,一是葛希曾家从1941年下半年起,就是台属党组织及党的特派员联络驻地,也是台属地下党与四明山浙东区党委及苏北中共华中分局的联络点。台属党组织的负责同志长期隐蔽居住在他家。葛希曾与其父亲葛新善都是我党的地下党员。葛希曾,1942入党,青年学生时期就接受并传播进步思想,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天台地下党遭破坏,他掩护台属联络员许少春到白岭根村,并参加抗战宣传、救护工作,组织群众开展抗丁斗争,几次动员父亲向地下党捐款,是个忠诚的革命志士。葛希曾的母亲娄国妹、妹妹葛惠香、妻子赵大孝和女儿葛翠女都为领导人做菜烧饭,安排住宿、站岗放哨,做了不少的工作。因此,这个联络点非常可靠,是个红色的堡垒户。二是葛希曾家在村子的最南面,屋后就是六琴岗,环境僻静,即使发生意外情况,参加会议的人员可马上向六琴岗撤退。
中共宁海工委接受了会议保卫工作的任务后,作了周密的安排,以白溪为界,保卫工作分内外两线。内线由葛希曾负责,他安排父亲葛新善在家门口以劈柴爿、扫地为名,负责站岗。弟弟葛道吾则以打雪球做游戏为掩护,领着几位小朋友在村内到处“游玩”,放风警戒。母亲与邻人则为代表们烧茶做饭。外线由县工委委员童先林、杨民奎负责,将人马分成几路,注意竹林、马鞍山、梁皇、岵岫岭、桑洲、三门、王爱山等方向的敌情,甚至还派人打入前童乡公所及城区,以观察敌人的动向。
会议前,浙江工委先派张任伟同志秘密来宁海做准备工作。张任伟从上海出发,经定海到桥头胡上岸,到前童和许少春同志会合。党组织又派交通员周松贵冒着生命危险秘密迎接有关负责人来宁海,他为避开国民党军警的耳目,沿着羊肠小道,风餐露宿,接来了一个头戴大帽、戴着墨镜的“采购白炭的大商人”,这个“商人”就是浙东工委书记刘清扬。因当时白岭根烧的白炭很有名气,前来采购的商人络绎不绝,以此来作掩护,是一个好办法。随后,他又接来了上海组织代表顾德欢。
当时正值1947年的春节,代表们都以各种不同的身份陆续来到了白岭根村。有的说是“走亲威”,有的说是“拜岁”,有的则说“做生意”。
1947年1月28日至29日,即农历正月初七、初八,对浙东特别是对台属地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台属工委干部会议在葛希曾家召开了。前来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浙东区党委委员、浙东临委书记顾德欢,浙东工委书记刘清扬,台属联络员许少春,浙东工委军事干部张任伟,台工委联络员应为民,宁海县工委书记童衍孝。原拟参加这次会议的同志因环境险恶,交通不便而未接到通知或联系不上未能出席的有:浙东工委副书记马青、台属工委书记邵明、台属工委委员丁友灿等。
两天的会议由刘清扬主持。内容为:先是由顾德欢代表上海党委传达上级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今后党的任务的报告。二是由刘清扬传达“上海会议”精神及台属武装工作方针;接着许少春向大家汇报1943年以来台属地区党的工作情况。最后,由张任伟分析了台属地区敌我力量对比及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的计划。
会议最后形成决议:台属工作的重心放在临海,成立中共临海中心县委,由邵明同志兼任书记,张任伟负责培训武装干部,拉起武装,上山建立游击根据地等。
顾德欢在会议结束时讲话,指出:“这次会议结束了以隐蔽为主的地下工作方针,是台属党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关系着台属党和台州人民的命运。台属武装斗争的新局面,将从这里开始!”随后,他打开了楼窗,望着窗外粉妆玉琢的景色,闻着阵阵传来的满村绽放的梅花的清香,不觉诗兴顿发:“啊,梅花怒放,春天已至。”他提议:“这个会议就定名为梅花村会议吧!”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这就是“梅花村会议”的由来。
这次会议后,中共台属工委广大干部纷纷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武装队伍,开辟游击根据地,为配合此后的人民解放军解放整个浙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葛希曾同志于1949年月8月15日病故,1950年台州公署追认他为革命烈士。烈士墓于1979年由岔路公社革委会重建,在村前的六琴岗山麓上。
1962年宁海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梅花村会议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12月重新公布。1991年中共宁海县委在此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原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同志为此题字。
1981年,县政府曾作局部维修;1990年月4月,县文物办又作局部修理;1995年3月,又进行较为全面的维修,并布置了展览版面、实物,系统介绍了当年会会议情况,并委托白岭根村委会及葛希曾亲属管理。
1997年3月,正值“梅花村会议“50周年之际,县文物办提议邀请当年与会老同志重聚梅花村,参加纪念座谈会,得到县委同意。这些老同志除顾德欢已逝世及个别因身体原因不能来外,余皆故地重聚,感慨万千。他们与当年的赵大孝及革命群众交谈,热泪盈眶。临别时纷纷为旧址留下赠言,鼓励梅花村人民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贡献力量。是啊,这些老同志对梅花村的感情太深了,解放后,他们虽然工作在全国各地,但他们没有忘记为之战斗生活过的这个小山村,先后来此访问的老干部有顾德欢、张任伟、应为民、彭瑞霖、顾春林、杨光、王式耶、刘修本、邵明、陈布衣、乐子型、王槐秋、黄建英、童先林、杨民奎、诸敏等。60年代,这些老同志还为梅花村募集到资金,造起了一座横跨白溪的水泥桥,又为村里打通了公路。
至今,每当重要节日,宁海县乃至宁波市的学校、工厂、机关事业单位常组织人员到会议旧址瞻仰参观,有些支部还在此开展党员活动。
作者:滕亭振,宁海县文管会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