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故居保护和开放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36 作者 : 王舜祁 字号 : [] [] []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接着,中央通过浙江省委把奉化县县长和中共奉化县委统战部长召到杭州,由省委书记亲自交代修复包括蒋氏故居、祖墓等遗迹的任务。奉化县委、县政府为贯彻中央指示,当即成立修复蒋氏遗迹专门机构。19792月,我奉调到“修复溪口风景区办公室”工作,主要调查溪口蒋氏遗迹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修复的意见和建议。

  奉化溪口蒋氏故居,有蒋介石的出生地“玉泰盐铺“、蒋介石祖居丰镐房、蒋介石的别墅乐亭(旧名文昌阁)和妙高台、蒋介石祭扫母墓时居住的墓庐“慈庵”、蒋经国留苏回来住读的小洋房等6所建筑。蒋介石离开家乡时,这些建筑,除乐亭19391212日毁于侵华日机轰炸之下外,其他都完好无损。

  玉泰盐铺,位于溪口上街,是蒋介石祖父斯千、父亲肇聪经商开店之处。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十五末时,蒋介石出生于此屋楼上。第二年,店铺被火焚毁,蒋介石母子迁住祖居丰镐房老屋。以后店铺重建,商业依旧。1894年、1895年斯千、肇聪相继病故,次年蒋介石兄弟分家,盐铺归介卿所有。20年代又遭火焚,此时盐店已经关闭,介卿将其改建成为石库门式的私人住宅。1948年房屋受白蚁蛀蚀,再次拆造,蒋介石题写“玉泰盐铺原址”六字,署名“中正”,刻石立于大门墙基。19495月,溪口解放以后,此屋由政府接管,办过溪口卫生所、奉化县第三招待所。1983年,招待所迁出,由奉化县修复溪口“风景办”组织修缮,恢复蒋介石出生房间,1984年对外开放。1999年,又根据游客要求,充实内容,在楼下按原盐铺格局布置店堂,陈设柜台、营业执照、专用称具等,并辟两室悬挂历史照片,反映蒋介石的身世情况。

  丰镐房是蒋氏祖居,据《武岭蒋氏宗谱》记载:“光绪十四年,(指蒋介石)两岁,移居报本堂之西厢房。”报本堂为蒋姓包括蒋介石一家在内的新三房众家祠堂,其西边的两间一弄厢房即蒋介石祖居西厢房。蒋介石就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和部分青年时期,直到他20岁东渡日本留学。蒋介石得势后,于30年代初,大规模扩建祖居,用以房换房的办法,将溪口上街10余间两层楼房,换取蒋三房大院子内10多户族兄弟的住房,建成了现在丰镐房的规模和气势。新宅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大小房间49间,房子格局为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属于江南旧式世家府第建筑。工程为上海孙余生营造厂承建,由蒋介石的舅父孙琴凤和姐夫宋周运当手。前厅题额“素居”,楼上中间一间为蒋氏女眷佛堂,两边为住房;楼下中间一间是过道,两边分别是账房办公室和接待室。后堂题额“报本堂”,系国民党元老、书法家吴敬恒于1948年所题,堂内设神龛,供蒋介石曾祖祈增以下四代神位,堂前两边柱对为书法家沙孟海所撰,蒋介石亲书,上联为“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下联为“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走廊上面,挂着一块红底金字的横匾,右边是“寓理帅气”四个大字,左边是几行小字跋文:“每日晚课,默诵孟子《养气章》,十三年未曾或间,自觉于此有所领悟,尝以‘寓理帅气’自铭,尤以寓理之‘寓’字体认深切,引为自快,但不敢示人。余以经儿四十生辰,特书此以代私祝,并期其能切己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耳。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十二日中正题并跋。”东西厢房分别为宋美龄与毛福梅住房,根据两人不同习惯,分别布置西式家具和中式家具。四合院以东有两间二层楼房,是雇佣人员住房,四合院以西一排六间平房,作接待亲友客房,蒋介石胞姐瑞春来时常住此处,蒋纬国也曾在此居住。大门内还有两个小花园,各有圆洞门相通,圆洞门的门额分别题有“格物”、“致知”,系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名言。院内、墙边植有桂花、白果、紫玉兰等花木,走廊上挂宫灯,这些都体现了蒋介石的生活爱好。丰镐房的走廊、墙壁、柱头布满了雕刻彩画,均取材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以及八仙过海神话,人物、意境均栩栩如生,既反映了房子主人祈求吉祥如意的愿望,也体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手艺。蒋介石很欣赏自己的家园,每次衣锦还乡,必到丰镐房巡视,向自己的祖宗神位礼拜,并欣赏院内的雕塑艺术和悬挂的宫灯。1949128日除夕,蒋介石父子在报本堂举办了逃离大陆前的最后一次年夜饭,参加宴席的有陈立夫、张群、郑彦棻等国民党政要和蒋氏族长。

  1949525日,溪口解放,二十一军六十一师进驻丰镐房,不久师部撤离,决定由组织科长马贝禾带几名新老战士接替。据马贝禾回忆,去丰镐房时师政委王静敏交代任务说:“你们驻进去后,一定要守纪律,谭政委①指示,对蒋介石家中任何东西都不得乱拿和破坏,家里原来摆设的都要原样放着,不要随便搬动,免得外国记者去参观时,借口加以歪曲宣传,造谣破坏我军的声誉。”马贝禾等坚决执行了上级指示,对丰镐房的任何东西都原封未动。二十一军离开溪口后,由二十二军教导大队接管,丰镐房用作教导大队五队驻地,以后教导大队改为速成小学、速成中学,丰镐房一直由部队使用、维修。

  ① 即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兼浙江省军管会主任谭震林。


  1958年,部队学校撤离,交给地方政府,作为溪口区委办公用房。“文革”期间一度为“造反派”群众组织指挥中心。1979年,区委迁出,由“风景办”加以整修,按历史原样恢复了报本堂,重新安放了蒋氏祖宗神位,悬挂了“寓理帅气”挂匾和蒋介石亲书的柱对,剔除了封在雕塑上的石灰,并修补了残缺的雕像,重绘了退色的彩画,1984年对外开放。1999年,又充实了蒋介石家世、家产、家事、家庭生活等照片资料。

  文昌阁和妙高台,是蒋介石在溪口的别墅。文昌阁原来是供奉文昌帝君的文人学士聚会处,1924年蒋介石托其兄介卿拆除改建,次年初竣工,建成两层殿宇式楼房,建筑面积426平方米,改称“乐亭”,并撰《乐亭记》以记其事。蒋宋联姻后回乡,常偕宋美龄在此居住,19391212日毁于侵华日机轰炸之下。19864月国家拨款重建,次年初竣工。现室内布置蒋宋卧室,并挂有蒋、宋生活照片。

  妙高台在雪窦山上,其地三面峭壁,凌空突起,《武岭蒋氏宗谱》记载:蒋介石少年游妙高台,即“心喜爱之”。1927年造了三楹别墅,自题“妙高台”三字,制匾挂于堂前。19491月下旬蒋介石第三次下野返乡,常在此接见国民党要员,幕后继续指挥反共内战。这所别墅在1968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87年由奉化市旅游局组织重建。

  蒋母墓庐慈庵,位于离溪口镇三华里的白岩山腰鱼鳞岙,共12间平房:正屋5间,中间一间供蒋母遗像,蒋父、蒋母神位牌,室内有孙中山祭蒋母文。蒋介石自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哭母文》等碑刻,头门刻“墓庐”两字,二门刻“慈庵”两字,系谭延闿手笔,东面两间是蒋宋卧室,西面两间为接待客房。附屋6间,用作厨房和管理人员住房。蒋介石在南京期间,几乎每年都要回乡扫墓,在此小住。其他时间回乡,因其地处僻静,便于警卫,也常常住宿于此。墓庐于“文革”期间被拆毁,1979年由中央拨款重建。

  溪口镇上,武山南端,剡溪之滨,还有一幢小洋房,建于1930年,两层楼房,三楼三底,蒋介石在乐亭居住时安排幕僚住宿此处,以便就近传唤。19374月,蒋经国携妻子方良、长子孝文留苏归国,在此处住读。该年“八一三”事变后,蒋经国去江西就职,以后回乡也常住此处,因此,被称为蒋经国旧居。溪口解放后,此屋为当地驻军首长居住。1958年部队撤离,被附近一家工厂借作办公室。1979年,政府收回此屋,中央拨款整修一新,按蒋经国当年住读样子重新布置,并对外开放。

  蒋氏故居所以能如此完~好地保护下来,主要是由于党中央的远见卓识。早在人民解放战争接近胜利的时候,也就是194956日,毛泽东主席即电令军事指挥机关:“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环蒋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①”首批进驻溪口的人民解放军六十一师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命令和三野首长谭震林的指示,对蒋氏故居和蒋母墓道派人协助看管,使蒋氏故居在历史巨变中得到完好保护。1987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为了贯彻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政策,又拨出专款30余万元修复蒋氏墓宅,以后地方各级政府又陆续拨款,修复溪口其他蒋氏遗迹。1996年国务院公布蒋氏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氏故居的保护和维修,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1955年,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主张,以秘密的方式开始做蒋氏父子的工作。1956年,

① 引自新中国文物博物馆资料。

  我在溪口驻军工作,因为40年代我曾在武岭学校中学部读过书,所以新华社的两位记者曾向我采访,问我武岭学校内的蒋介石校长室怎样布置,他喜爱的一幅湘绣“猛虎”现在何处?他们对蒋氏故居和祖坟一一拍了照片,事后得知是带给蒋氏父子看的。党中央的这一英明决策,引起了台湾方面的反响。1957年初,蒋介石决定派人到大陆进行试探性接触。他选中宋希濂之弟、国民党“立法委员”宋宜山来北京,周恩来总理和李维汉部长会见了他。同年55日著名作家曹聚仁受蒋经国嘱托来大陆,714日返港,期间到过庐山、溪口,719日给蒋经国写信,并附去报告及溪口照片一式三份。信中说:“尊府院落庭除,整洁如旧,足证当局维护保全之至意。聚仁曾经谒蒋母墓园及毛夫人墓地,如照片所见,足慰老人之心。”后来由于国内外政治气候的变化,蒋介石缩了回去。1959年,党中央还托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老先生捎信给蒋介石提出台湾与大陆统一的具体办法,信的结尾写道:“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对最后两句话十分欣赏。周总理还针对当时美国想把台湾分裂出去的图谋,加了“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四句话。据说蒋介石将此信看了许多遍。

  1979年,党中央决定以蒋经国为谈判对手,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台湾和大陆的和平统一。对保护完好的蒋氏故居玉泰盐铺、丰镐房、小洋房修缮一新,以后又将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破坏的蒋母墓庐慈庵、蒋介石别墅文昌阁和妙高台先后重建,并首先对港台、海外新闻媒体开放,接着向大陆游客开放。溪口是国内接待港台海外来客最早、最多的集镇,成为国家对台工作的重要窗口:

  推动了海峡两岸的交往,促进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

  第一个到溪口访问的是原《台湾日报》驻美特派员刘宜良(笔名江南)。他于19801027日来到溪口,为其再版的《蒋经国传》核对事实,充实材料。他也是第一个把溪口的照片和信息带给蒋经国的人。1982年,第一个响应叶剑英委员长对台方针政策号召,从台湾回归大陆的国民党上层人士、台湾“国防部”《政治评论》月刊社长马璧教授畅游溪口,以《游溪口寄台湾旧识》为题,赋诗规劝蒋经国:“劝君早定回归计,惟有和平策万全。”1985年,冯玉祥将军次子冯洪志来溪口,对蒋氏故居都拍了照片,并在蒋经国生母毛福梅墓上挖去三盒墓土,带给蒋经国。1987年,台湾著名艺人凌峰,率领《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制组,来溪口拍了蒋氏故居和其他遗迹,并几经抗争,在台湾电视台播出,影响很大。此外,蒋经国在大陆海外的不少亲友都曾专程来溪口参观访问,把保护、修缮蒋氏故居的住处和照片带入台湾,勾起了蒋经国的思乡之情。他曾多次对人说过:共产党帮我修复故居、祖坟,这笔钱应该由我来付。蒋经国逐步缓和两岸关系,并在晚年作出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的决策,这是我们整个祖统工作的成果,其中修复蒋氏故居对他也有重要影响。

  外国记者多次来访,发表大量报道,

  对国家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11010日,辛亥革命爆发70周年,北京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在纪念大会作了长篇重要讲话,其中提到“奉化茔墓修复一新,庐山美庐保养如故”,并提出欢迎蒋经国等14位台湾上层人士回大陆走走看看,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美、法、日三国9家报纸、通讯社、电台的13名记者,经外交部同意,于1110日首访溪口。他们参观了修复一新的蒋氏故居和先人茔墓,感到十分惊讶,纷纷向外发讯。在题为《访问蒋经国故乡》、《蒋介石的父母坟茔旧居均修妥》、《首次公开的蒋家故乡,不受谴责地精心保护》等报道中,均重笔浓墨地描绘了修复一新的蒋氏故居和茔墓,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说到做到的郑重态度和对和平统一祖国的诚意。日本《共同社》记者对此发表评论说:“这不能不令人感到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振幅。”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帕克斯在报道中说:“蒋家的旧居、祖坟现在予以修复,不仅是对台湾方面的友好表示,也符合中国的传统。”1986419日,美、英、法、日、印度、澳、捷等12个国家32个新闻单位的43位驻京记者参观了蒋氏墓宅,面对面地采访了蒋氏亲友。被采访的有蒋经国外甥女王珠凤、族侄孙蒋维义、侄孙女蒋杏珠、原蒋家家庭账房唐瑞福。许多外国记者原以为溪口的蒋氏近亲族人都受株连,无法找到,因而怀疑这些被采访对象的真实性,当他们了解真相以后,纷纷表示:“想不到,真想不到。”有位记者说:“溪口风光这么美,蒋氏故居保护这样好,还能看到蒋氏留在大陆的亲友,这些都超过了来前的想象。”1981年以来,已有20多个国家的200余名记者来溪口观光采访,报道了蒋氏故居的保护、维修、开放情况,并配以照片,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研究蒋氏历史的专家学者,前来蒋氏故居实地考察,

  调查史料,加深了民国史的研究

  海外来的学者有美国研究蒋介石专家易劳逸,撰写蒋经国传记的美国作家泰勒,美籍华人美国阿普萨拉大学历史系主任陆培诵教授,原阎锡山秘书、美国《中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傅朝枢等;内地学者有《蒋介石传稿》作者郑则民,《蒋介石传》作者杨树标,《一代枭雄蒋介石》作者李理、夏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张同新教授等等。宁波师范学院、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还分别于1988年、1994年在蒋氏故居里举办了《蒋介石研究讲习班》和《蒋介石家世研讨会》,全国各地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活动。

  蒋氏故居的保护、修复、开放,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溪口雪窦山汉代就有“陆上天台、海上蓬莱”之誉,唐宋时期声名远播,不少文人雅士前来访古探胜,历代名士吟咏不绝;民国时期又增添了蒋氏遗迹,成为溪口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蒋氏故居开放后,前来观光旅游者与年俱增,从1991年开始年年超百万,1999年达到160万人次,该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3亿元。

作者:奉化市政协文委特邀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