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故居修复与广场兴建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39 作者 : 滕延振 字号 : [] [] []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阿寿、三门湾人、懒头陀等,宁海县冠庄村人,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并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山水,兼工书法、金石、诗词,尤以指墨画擅长,一生著有书画理论专著多部,在国内外画坛上有巨大影响,被列为中国四大传统画家之一。潘天寿又是一位热爱家乡的艺术家,晚年画作中,就以家乡附近的一座峰峦为号,自署“雷婆头峰寿者”。

  潘天寿故居在宁海县冠庄村“楼下道地”,为我国江南传统的木构架民居式四合院楼房,坐北朝南,建于清末。正厅东次间(欲称东大房)及东北角的两耳房,共三楼三底夹一梯,为潘天寿祖辈析产之屋。正厅东次间是潘天寿出生之地。潘天寿7岁进入小私塾念书,这个小私熟设在上屋道地。父亲秉璋,清光绪二十四年中秀才。就在潘天寿进私塾的当年(1903年)103日,宁海北乡大里秀才、伏虎会会主王锡桐为了反洋灭教,率领大里村农民向县城进军,驻扎在冠庄。潘秉璋早就痛恨天主教的横行不法,更由于与王锡桐是同科之谊,遂宴请村中,摆酒三十桌款待。对王锡桐颇表同情的代县长萧庆增,委派宁波府参将周友胜前去冠庄谈判,谈判的地点也在潘天寿故居内。这件事给年幼的潘天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潘天寿14岁就读于县城西门“正学高等小学”,这个小学原是“文昌书院”,辛亥革命后,为了纪念方孝孺,故改名。1915年夏潘天寿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3岁毕业。父亲托人介绍他去上海三井洋行,因是日本人开办的,潘天寿不肯媚颜,旋即打起包裹回家,后受聘为正学小学教师。这期间,他把家里的“大堂前”顶半间楼房辟为简单的画室兼书斋。在这间书房里他钻研古诗词,研习书面、琢磨篆刻,并与几个小兄弟一道,游玩于附近的山野水边,谈今论古,指点江山,并以实地景物,素描线绘,或打好腹稿,回家来作成图。就在这段时间里,他技艺大进。此时,也是他赠画最多的时候,有人上门索画,他总谦恭的挥毫相赠。他还给邻村雅致岙“清莲寺”题写过“五叶流芳”与“筠松翠竹”的匾额。他为家里刻作了一只毛竹筒,图案为水仙和石块,并有诗云:“一片清幽水石间,剧怜幽子步姗姗。生尘犹诮陈思赋,始信才人下笔难。”当时,他还给自家的一口书橱镌刻了一副对联:“种菽粟于砚田收成有日,怀奇珍于文席待聘以时。”这两件当年的实物如今均陈列在故居内。

  1992年,潘天寿离家到孝丰县(今安吉)当教员。1923年春,经人介绍任教于上海女子职业学校,由于获得刘海粟与吴昌硕的赏识,潘天寿名噪上海,画艺大有进展,并很快跃升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他在这时期所作的气势恢宏的八大力作之一《绝壁凌霄》题词中,喊出了一句厚蓄薄发的惊人之句:“我欲从此化龙上九天”。这可说是他此时精神抱负的写照,也是他数年来隐匿故居韬晦终结的心声。

  故居,是他成长的摇篮,也是他获得艺术生命的地方。但当他成为一代画坛宗师时,故居却依旧是那么的破旧,且无人照管。1963726日,潘天寿去信回浦公社,将旧居的房子赠给侄子潘德龙使用并保管。

另半间为他叔父所有。

这块匾额已为我办征集。

  19853月,为了纪念这位饮誉中外的艺术大师,宁海县人民政府向省文化厅送交了《关于修建潘天寿故居意见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潘天寿是驰名中外的一代国画大师,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声誉和业绩是故乡人的骄傲。修建他的故居,一是让子孙后代长久纪念他;二是激励后人学习他热爱家乡、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为振兴宁海作贡献;三是为后世美术、学术界保留珍贵遗迹;四是满足海内外学人及慕名而来瞻仰观光者的需要。并要求赎回潘德龙的房子和中堂顶潘象汉的半间,辟为全间书画室。整个方案是先实行小规模的故居修建陈列,预算共计3.5万元,要求省文化、文物部门解决1.5万元。

  经省文化厅批复同意,1985924日,县文物办和回浦乡政府与潘德龙签计了《关于为建立潘天寿故居征用房屋的协议书》。此后,还在城关镇批给潘德龙地基三间。

  于是,宁海县政府拨款1万元,浙江美院拨款5000元,故居的维修工程就开始了。县文物办负责经费监管,维修指导,制订维修方案及预决算。具体操作由回浦乡政府负责。回浦乡副乡长胡功常、文化站站长潘银才主管此事。后来胡功常调离,由副乡长陈寿元负责这项工作。维修期间,县文物办人员按“修旧如旧、保持原状”的维修原则经常到场,检查维修的质量,以防止走样。期间,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也来过宁海,对维修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房屋维修工作结束后,我们马上又组织布置卧室、展室、厨房,征集了部分散佚的家具什物,又从浙江美院调拨到部分潘天寿画作水印件,以极其慎重的态度,张挂布展。一切都布置定当,经各级领导验收后,才于198695日,正式对外开放。

  1987314日,是潘天寿先生的90岁诞辰,县委、县政府、县政府召开隆重纪念会,并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唐云、邵宇等参加。他们参观了故居后,对维修工作表示满意,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临别时,纷纷为潘天寿故乡挥毫作画,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墨宝。

  19958月,为了迎接潘天寿100周岁诞辰,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筹备委员会”,由县委副书记娄林忠任主任,并作出全面维修故居的决定。

  19951026日,筹委会决定,县文物办负责潘天寿故居制订、维修方案及丈量、评估等工作。征地、搬迁造专车道以城关镇为主,并要求丈量、评估、征地工作要在11月底完成;故居内六户居民搬迁工作,在1996年底完成。共拨搬迁费用12万元。

  19969月,县委、县政府又决定解决故居产权的遗留问题,并进行全面维修。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维修、征集等工作,1997年初,潘天寿故居已恢复了昔日的风貌。更换了霉烂的柱橼,安上精巧的柱头雕刻,雀替、牛腿和门窗,换上了一批新的楼板。楼下大中堂、小中堂、倒座中堂的地都做上了三合土。马头墙上的堆塑要求泥工做的精巧,并全面翻盖了瓦片。装上瓦当。但整座院子也略作改动,本来西厢后面有一排四开间屋面的平房边厢,俗称“后拔步”,是当年住户用作厨房和关猪、牛用的,很不卫生。维修时,就将这排房子拆除,建成一个很明亮的天井,设上一个花坛,并筑砌了一堵有瓦窗、石窗的围墙,墙上又开了一个双扇后门,出去就是水泥村道,有利疏散。维修中,村委会配合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不计任何报酬,为我们配合动员寻找工人、落实土地解决一些难题。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维修工作困难会更大。

  维修工程开始后,就开展了潘天寿遗物的征集工作。我们从其亲属手里,征集到红橱、房前桌、洗脸架、叠箱橱、七省床、棉柜床、高照、香橱桌等。高照只有一只,后叫木工仿制了一只,立在中堂。卧室中缺少潘天寿生前睡过的大床,刚巧,县文物办一年前在城关柴家采购到一张形式与潘天寿那张差不多的床,我们决定将它代用。东西厢中堂的门仅有二扇,我们又仿制了二扇,而拷格窗只有一扇,我们仿制了三扇。倒座的门不存,就将一年前采办来的11扇老门修理一下安装上,倒也简洁大方,不损原来风貌。由于经费有限,正厅西稍间一幢及西厢楼上的地板都未作全面修理,只是拼补了一下,因此没有辟为展室。展室挂的主要是向中国美院调拨到的一部分潘天寿书画水印件及他的学生和县内书画爱好者的作品,主要展厅在东稍间楼上及东厢楼上,东厢楼下、西厢楼下及正厅西次间(西大房)也张挂了一些。东次间(东大房)是卧室,是潘天寿的出生地,也是他的婚房,楼上是书房,安放着一张七省床、桌子及箱子。中堂顶全间辟为画室,潘天寿镌刻对联的大橱就放在这里。东稍下间楼下及东“后拔步”辟为厨房及杂物间。这些展厅除了挂书画外,还布展了一些潘天寿生平的照片,更为显目的是潘天寿生前与朱德委员长交谈,何香凝为他题字的照片,及由潘公凯陪同江泽民主席参观杭州潘天寿纪念馆的特大照片。

  这次维修与布展工作,除县文物办做了大量工作外,潘天寿的大女儿潘秀兰功不可没。她从舟山中学退休后,就将全部精力投到这项工作中来,在征集遗物,展厅布置上,都费尽心血。她患有严重的腰椎病,时常佝着腰,废寝忘食地工作。她首先向全国各地潘老的学生们出征稿函,收到作品后有时还自己装裱。为了省钱,并使故居增添绿色,她向别人讨来花种,自己动手一盆盆地种植养护。每当参观团体或游人来时,她就作起义务讲解员。她因腰痛回舟山去开刀,还时时来电话,不忘故居的工作。这次维修经费共用去23万元。

  在此同时,城关镇负责的故居专用车道也开始动工。这条车道自东向西折向南连接村水泥道,直达故居大门。道口墙上写上“潘天寿故居”的指路标,道路两旁植有水杉。道左边安置着从故居搬迁出来的部分人家。还有二块1平方米和6平方米的灯箱指路牌,立于道口和竹口村的公路旁。县文物办立灯箱指标牌共用去9000元。1999年宁波市拨维修费4万元,用以故居西厢及西稍下楼顶的维修。

  在修复开放潘天寿故居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新城区中心兴建潘天寿广场,具体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该广场占地面积3.6公顷①。其中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近1万平方米,总投资1700万元②。在第一期建设时,全县干部捐款及企事业单位集资达200万元,目前进行第三期建设。

  潘天寿广场具有文化娱乐、休闲、纪念为一体的功能。场内设有潘天寿铜像、音乐喷泉、砚湖、长廊、名木古树、翠竹草坪;广场还建有展览陈列、娱乐休闲、管理办公等用房。建成后的潘天寿广场已成为宁海城关居民主要活动场地之一。一到晚上,男女老少,云集广场,非常热闹。

  1997314日,潘天寿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如期举行,全国各地书画家及有关领导聚会宁海。先在潘天寿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和潘天寿邮票首发式。国家邮电部副部长刘立清,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刘锡荣,宁波市委副书记李从军,中国美院院长潘公凯及潘秀兰都在纪念会上发了言。广场上万人云集,气氛热烈。会后,代表们参观了布展在潘天寿中学的潘大师真迹。

  会后,代表们来到故居参观展览后,对潘天寿先生光明磊落的一

另半间为他叔父所有。

这块匾额已为我办征集。

  生、正直的一生、奋斗的一生赞叹不已,大家纷纷挥毫,或书或画,表达一份敬意。

  1992年,县政府公布潘天寿故居为县级文保单位;1997522日,宁波市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2月,浙江省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