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故居修缮记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39 作者 : 童志行 字号 : [] [] []

  包玉刚故居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包兆龙、包玉刚父子两代人居住的地方,坐落在镇海庄市钟包村后新屋。它是清代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为五间二弄、二楼二底、二明轩二明堂,占地约500平方米,是典型的江南民宅。

  包氏故居建于清代嘉庆初年,是由宋名臣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第二十代嫡孙包奎祉创建。包奎祉原以贩卖绫绸为生,有一次道经台州,宿店,于第二天取行李赶路,在途中发现该行李并非己物,拆开一看,内有汇票五千两、纹银二百两,于是返店寻失主不遇,就在壁上留言。第二年失主寻到包家,以二百两银酬谢,包奎祉谢绝不收,失主闽商感其情与义,遂邀包到闽,帮其经营木业。十年后包发迹,于是在家乡盖起了这幢“后新屋”。

  清光绪年间,包氏先祖经营鞋业得法,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对后新屋进行一次大修,并把祖堂树名为“履安堂”,以示鞋业发达为安。

  这幢大屋是包兆龙、包玉刚父子出生之地。包玉刚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这里度过的,他20岁,也是在这幢大屋里结的婚,因此他对故居怀有深厚的感情。抗战胜利后,包氏家族已先后离乡,包母将其住房委托支家英老师看管。解放后,因其是工商业者,房屋以保留,因看管得当,虽未经维修,但没有大的损坏,还保持原样。

  1984年在邓小平的关心下,包氏家族成员准备回乡探亲。区、乡政府得知这一信息后,对包氏故居进行简单修缮。当年1028日包氏兄妹到达庄市时,看到离别40多年的故乡和修缮一新的故居,内心非常激动,万分感谢党和政府。

  19858月,镇海内政府得悉包玉刚又将回乡,便着手进行第二次维修。因“文革”中部分家具作“四旧”处理,为恢复室内陈设原貌,首先将包玉刚卧室的铜床换成七弯红木凉床,其兄包玉书原七弯嵌镶红木凉床,被人卖到嵊泗一家渔民家,经多方努力,又赎买了回来,放回原处。还将“履安堂”匾额从杂物中找寻出来,经过整修油漆,恢复了原样。10月,当包氏家族一行回到故居,看到故居的变化后非常感谢。这次整修是由庄市乡政府拨款,耗资3000多元。

  第三次修缮是198910月,由区政府拨款进行大修,镇政府负责施工,耗资达40余万元。这次修缮有四方面:

  (1)在包氏故居大门前,新建一个停车场,占地面积一亩左右,用水泥混凝土浇制,可停汽车20多辆,并在场地中央与四周建有绿化带。

  (2)政府出资将原四家住户动员迁出,另行安置。

  (3)房子大修,包括屋面翻修,楼上楼下地板更新,前后明堂的破损石板调换,楼上的包玉书和包玉刚的房间的家具,均按原样摆设,还新置了被服、衣橱、书画、枕头等物品,有很多东西是区侨办同志亲自缝制。祖堂上“履安堂”这块旧匾额,重新用洒金方法翻新,祖堂中间挂上国画,两边配上木制长联,上联:“龙盘虎踞峥嵘世界如履平地”,下联:“凤翔燕舞慈范懿德居安纳福”。楼下南首二正间陈列着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包兆龙、包玉刚的照片以及包氏家族的照片、包氏家谱等,北首一间是各地送来祝贺的字画文物,还有一间是接待室。北边明轩间陈列着包玉刚起家的金安号、世丰号轮船模型,南边明轩陈列着中兴中学模型以及宁波大学、北京兆龙饭店等照片。包氏的厨房按照老式传统样子进行修复,此外,还建造了一套新款的卫生间。

  (4)在履安堂面前的大明堂东边,塑立了包兆龙铜像,该铜像与真人一样大小,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塑造的。大铜像后面,立汉白玉碑,上刻包兆龙小传。

  198911月,包玉刚先生第六次回乡,也是最后一次。包氏家族一行20多人,专程从香港到故乡来,参加其先父铜像揭幕仪式。陪同前往的有省、市、镇各级领导人,20多辆车队缓缓驶入庄市镇包兆龙路时,有1000多名村民和学生夹道欢迎,到达故居门口的新建停车场,包先生看到故居外貌焕然一新,高兴地对区、镇领导说:“谢谢、谢谢。”一进故居大门到覆安堂,毕恭毕敬地向祖宗行了三个鞠躬礼,并合上双手拜上三拜后,默默地向先祖祈祷。随后,包玉刚转过身来走到铜像面前,为其先父铜像揭幕,包氏家族一行人列队向铜像祭拜、鞠躬。包玉刚先生满面笑容,再次向市、区、镇领导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原镇海区庄市镇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