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庙,俗称忠应庙,位于鄞县东钱湖东岸的下水西村。据《鄞县通志》记载:“庙建于清嘉庆年间”。期间历经风雨剥蚀,早已破败不堪。1986年,当地镇政府为了纪念先贤先哲,抢救历史文物及开发东钱湖,发动群众,集资重修,并以庙为址,建立王安石纪念馆。此举得到环湖群众的拥护,并获上级政府之支持。村民史永和系原下水乡党委副书记,晚年发挥余热,为修复王安石庙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当年维修总账统计:共得群众集资3.8万余元,修建支出为5.3万余元。该项修复工程确实发挥了群众力量,发扬了勤俭创业精神,若由国家拨款修建估计需要10万元左右的资金。1987年11月,鄞县人民政府为确保该项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保护好庙内的文物古迹,促进东钱湖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决定对修复王安石庙所需经费由县地方财政一次性补助1.5万元。在此期间,市、县领导曾相继视察,肯定方向,给予鼓励。修葺工程,历时一年,于1987年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修复后的王安石庙重现了红墙青瓦,金碧髹红的庙貌,重塑的王安石座像,肃穆庄严。
王安石庙为五开间四合院重檐硬山顶建筑,由门楼、戏台、正殿、东西厢楼及配房组成,总体面积为44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宁波传统祠庙风格。其建筑无论在梁架结构、工艺装饰或总体布局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整修前的王安石庙庙貌面目已非,门厅及明堂两旁厢房为当地村办五金厂,大厅作牛舍及堆积杂物之用,加之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梁柱蛀蚀折断,戏台、殿堂千疮百孔,见者无不为之惋惜。修茸王安石庙是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建筑风格,本着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按原貌修复而成。大门前一对旗杆高耸,门厅正面绘有王安石彩色画像,两旁书有《鄞县经游记》和《整修忠应庙记》,正殿正中的王安石泥彩座像,手握书卷,严正端坐,神情安详,梁间高悬“勤政爱民”“文明世则”“泽沛湖山”三块黑底金字匾额;左右屏风上绘有王安石治鄞政绩的巨幅画:一为其亲自督理整治东钱湖,一为他写《鄞县经游记》的历程示意图。两旁圆柱均有楹联,厅旁两壁绘有八幅王安石史迹壁画,厅后屏内题写王安石诗句。厅后五开间新辟王安石史迹陈列室,分“荆公年谱”、“治鄞方略”、“重修东湖”、“兴学教化”、“咏鄞风采”、“丰碑永存”、“湖区新貌”等七个部分。陈列室布置了照片、绘画、实物等展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安石生平治鄞政绩,并陈列王安石的手迹、著作和对王安石评价的各类书籍。全国著名书画家沙孟海、程十发、韩天衡、刘江、厉国香、吴永良等为王安石纪念馆题名、画像、书对,为王安石庙和纪念馆增光不少。
据了解,王安石史迹纪念建筑,在全国仅有三处:一为江西省抚州市王安石纪念馆,一为正在筹建的南京市半山园故址,一为鄞县东钱湖畔的王安石庙、纪念馆。王安石庙、纪念馆的修复和开放,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王安石庙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国务院前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和东海舰队政治部以及省、市、县人大、政府、政协等单位领导皆前来参观瞻仰,并挥毫题词,称颂“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为“一代宗师、浩气长存”、“高风亮节,千古楷模”、“为民变法、为国尽忠”等等。《中国旅游报》、《新民晚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以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相继载文,为之介绍评论。十余年来,各方知名人士及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受益而归,人人盛赞此举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
岳鄂王庙旧称岳公行词,位于鄞县东钱湖镇南面的庙陇山东侧,坐北朝南,三面环水。
据《鄞县通志》记载:岳鄂王庙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系当地渔民为纪念抗金名将岳飞而立。东钱湖在宋代为渔民麇集之地,他们忠介尚义,深为岳飞蒙冤而不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东钱湖人史浩入相,主持为岳飞平反,渔民欢欣而引为自豪,遂损捐资建庙塑像祭祀。元、明、清几代屡有兴废。今庙为清乾隆戊辰年(1784年)重建,后又经五次大修,最后修葺于民国十年(1921年)。随着岁月流逝,建筑破损严重。1989年,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开发基金会及区、镇政府鉴于当地人们敬仰岳飞忠心报国、希望修复岳庙之迫切心情,遂发动群众,依靠社会力量集资修葺,并成立整修办公室,先后募集修葺资金19.6万元,其中13人赞助1.4万余元。此举得到上级政府和县文物部门的支持。县文管办专门组织力量,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帮助。有关专家纷纷献计策,共商修葺大事。在此期间,市、县领导相继视察,肯定方向,给予鼓励。整个修葺工程,历时三年,根据集资金额,先外后里,分三期进行。1989年一期工程,整修项目15项,以旗杆、座狮、栏杆、《芦汀宿雁》碑、庙大门等为主。1990年二期工程整修项目7项,翻建中大殿,至1991年底全面竣工,正式对外开放。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拜谒祭祀,络绎不绝。
岳鄂王庙为三进五开间建筑,由门楼、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楼、配房组成,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具有典型的宁波传统礼庙风格,自南宋建庙至今,前后已达700余年。由于人们敬仰岳飞报国忠心,因此对建庙要求甚高。无论在庙址选择,房屋结构和工艺装饰等方面都十分考究。名人楹联匾额达等六七十件之多,至今残存旧匾尚有18件。整修前的岳鄂王庙貌面目全非,台亭已荡然无存,殿堂千疮百孔,梁柱蛀蚀折断,名人匾额当作地板践踏,见者无不为之惋惜。幸而庙房原样尚在,石碑、砖雕、石刻等纹样亦依稀可辨。修缮后的岳王庙是根据乾隆年间的建筑风格,按原貌修复而成。大门十余米外,一对旗杆,高高耸立,周围的石砌栏杆及门前的石砌平台与湖水相濒,互相辉映。朱漆大门上悬“岳鄂王庙”红底金字匾额,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所书,四字刚劲有力,雄浑苍健,象征着这位爱国名将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坚毅不拔的报国之心。门楼、大楼、内外檐柱、梁柱均重新雕琢,贴金描红。正殿屋面重新装上大型云纹瓦当和枫叶滴水,屋脊新塑吻兽、戏剧人物。殿内以朱金色为基调,用贴金、沙金、铺绿、沥粉、彩绘等多种传统手法加以修饰,更趋精美。殿中新塑仿杭州西湖岳庙的岳飞坐像,载盔戎装,腰佩宝剑,正气浩然,令人肃然起敬。下跪秦桧夫妇、张俊、万俟●等人奸人模型。殿上悬历代名人撰写的匾额,其中的“赞化襄勤”横匾,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著名书法家金农的手笔,结体老辣险拙,透露出这位愤世嫉俗的书画名家独创的艺术境界。还有“丹心万古”、“天地可表”、“忠精昭日”、“还我河山”等匾额,亦为清代及民国时期书法杰作,而且均由幸存的原匾修饰而成。正殿及厢楼的石柱上还留有多幅石刻楹联,正中一联“佐南宋中兴,勋业万隆,三字风波起冤狱;与东湖并寿,英雄不死,万泓秋水显忠魂。”次间联为“义勇冠三军,血气凝成湖水碧;精忠照万古,心光照出晚霞丹。”充分表达了东钱湖人民对这位爱国名将的怀念、敬仰之情和极高评价。
经过修饰的岳庙内,精心布设了一套“岳飞生平事迹”的艺术造型展览,采用声、电、光等现代化手段,组成“岳飞出世”、“从师学艺”、“岳母刺字”、“枪挑梁王”、“大战金兀术”、“朱仙镇大捷”、“金牌召帅”、“史浩平反”、“奸臣长跪”、“还我河山”等十组戏剧场景。人物以机械驱动,用布景灯光映衬,富有动感和艺术气氛,更增加了岳庙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
为了更好保护管理好鄞县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1991年8月,鄞县人民政府公布岳鄂王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3月,县政府公布岳鄂王庙为首批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鄞县文管会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