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屿禅寺坐落在具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美誉的浙江省第一人工大湖——-东钱湖之湖中小岛上。该寺现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圆通宝殿、天王殿、伽兰殿、两厢房等。圆通宝殿旁有一座小山蛰伏,状似复钵,有一岩洞东西贯穿山心,长41米余,高近3米,东西洞口上方凿有“补陀洞天”四个隶书大字。洞中南边石壁上凿有拱顶佛龛,内供凿石雕刻成的观音趺坐像一尊,双目微合,两手合十,面目丰润,妙相慈祥。佛像前有石供桌及石炉;佛像右石壁镌一昂首曲身游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佛像左石壁上浮雕韦驮立像,盔甲戎装,腰缠佩带,手持降魔杵,足踏青云盘,威武庄严。整组石刻群雕浑然一体,雕刻精细,造型逼真,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出自南宋时期能工巧匠之手,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霞屿景点已是广大游客、香客向往之处,成为东钱湖旅游风景区的热地。然而在20多年前,这里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鲜为人知。那时的霞屿是湖中小岛,南北长而东西狭,独浮水中,远离村落,能见到的只是当地农民在岛上种植庄稼时的身影。
1976年,县政府为治理东钱湖,决定建筑东起沙家山、连通霞屿岛、西接大公的长达1700米的湖心塘,把湖一分为二,以便在疏浚东钱湖时可封堵湖水,分隔浚治。为筑塘,民工在霞屿岛上开石挖土,偶然发现了尘封几个世纪的山洞。
据有关史志记载,霞屿寺和补陀洞天始建于南宋年间。当时在东钱湖畔的下水村,出了个鄞县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望族,这就是被誉为“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氏家族。史氏家族的史浩(1106—1194),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即宰相之职,光宗绍熙五年(1194)卒时,封会稽郡王。史浩既任宰相,又被封王,一身二任,爵位俱显。而他又信奉佛教,乾道九年(1173年)慕江苏镇江金山寺水陆斋法之盛,施田百亩在东钱湖月波山启建四时水陆,亲制疏辞,撰集仪文,以报四恩。淳熙五年(1178年)建月波楼,楼旁垒石成岩,名“宝陀洞天”,后改称月波寺。史浩老母叶氏吃斋念经,笃信佛教,供奉观音。每年观音大士圣诞,总要去普陀山敬香礼佛。后叶氏双目失明,仍不改渡海礼佛之初衷。按照当时交通条件,到普陀山陆上车马,海上舟船,路途十分辛苦,这对年届耄耄且双目失明的叶氏来说,又如何经受得起。于是史浩在霞屿岛上凿山为洞,仿普陀山观音道场供奉观世音菩萨,名日“补陀洞天”,又在洞边建寺,以岛名寺称霞屿寺,并置寺田以赡。这样,叶氏想去普陀朝山时,让她上船后在湖内迂回,耳听风啸浪声,身感舟船颠簸,恰似在海中航行,然后弃舟登岛,如同登上佛国普陀山,故又有“小普陀”之称。后人有诗咏道:“千年佛洞留香阁,一片螺痕赛普陀”。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废。永乐二十年(1422年)修复。宣德八年(1433年)重建。清代全废,寺院荡然无存,石洞渐被湮没。
对“补陀洞天”的来历另有一说,是史岩之为其母亲进香礼佛而开凿。史岩之是史浩堂兄弟史渐的孙子。其根据是民国《鄞县通志》四明东干诸山表霞屿条目中称:霞屿山在九区山水乡,县东南16公里。又称:《嘉靖志》谓在东钱湖中,四面环水,上有望湖亭,有观音洞名小普陀。条目下有案语称:霞屿寺大资史岩之凿山为观音洞,前人多误为史相。从现有相关资料来看,前说史料较多。黄山书社出版的〈鄞县名胜古迹〉一书中录有史浩游东钱湖诗一首:“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晓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可见史浩对霞屿寺与月波楼情有独钟,同时也说明了霞屿寺已存在的事实。另有李堂游补陀洞天诗句:“相公囊括宋山河,凿石穿云作补陀。若见崖山还好境,慈元宫殿碧嵯峨。”在史氏家族中权倾宋朝山河的有三个人,即史浩及其三子史弥远,两代拜相,父子封王;另一人是史渐大孙子史嵩之,也曾任丞相职。查现有资料,东钱湖四周兴建过许多寺庵,其中多处属史浩及史弥远建立的功德寺,而尚未见史氏家族中其他人员捐建的功德寺。这“凿石穿云作补陀”的“相公”应该是三人中之一人。两说并存,待后人释疑。
“补陀洞天”发现后,当时并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以后地方上报纸作了报道,1979年8月29日中新社〈中国新闻〉、香港〈大公报〉刊用了〈鄞县东钱湖畔发现“补陀洞天”遗迹〉稿件,小普陀的声渐大,香客、游客日增,每逢观音圣诞,前往坐夜的人更多,成为群众自发的宗教活动点,神汉、巫婆、测字算命者,少数社会闲手也趁机混迹其间,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为此,当地镇政府曾采用锁铁门、砌块石封洞等措施,均无明显效果。为改变这一混乱现状,把信教群众的活动引导到正常轨道上来,鄞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12月向宁波市人民政府送交了〈关于要求将“补陀洞天”(小普陀)定为县重点寺院开放的请示〉,1989年3月16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发文批复同意。自此,小普陀由佛教界接手管理,辟为比丘尼道场,并着手寺院恢复准备工作。随着东钱湖旅游开发,如何规划重建霞屿寺被提到议事日程,县政府于1992年7月召开霞屿公园与霞屿寺建设协调会议。县政府宗教事务科根据协调会议纪要精神,经过实地勘察、并征求佛教界上层人士意见后,于8月6日向县政府送上(关于重建小普陀霞屿寺规划的请示)。县政府即于8月10日下达〈关于霞屿寺重建规划的批复〉,要求即向县计委办理项目报批手续,9月底出施工图纸,10月份破土动工,重建霞屿寺工作正式开始。
经过几年建设,霞屿寺重现辉煌,圆通宝殿是该寺的中心,内供千手观音,慈祥庄严,两边是32尊佛像,即传说中观世音菩萨为拯救苦难众生而出现的32种化身形态,充分体现了小普陀的特色。随着东钱湖风景名胜区的进一步开发,霞屿岛已辟为霞屿公园,一边是宏伟巍峨的梵宫,一边是景色秀丽的草坪,庄重和幽雅融和在一起,东钱湖十景之一的〈霞屿锁岚〉又见“霞光倒映水光灵,装点孤山入画屏”的绮丽风光。
作者:鄞县宗教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