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毛庙,俗称“姜殿庙”,位于象山县丹城镇十字街西南侧,间在二条里弄之内,没有临街,得以一直保存下来,是县城内迄今惟一幸存的相对完整的古庙建筑,也是历来丹城民间社戏活动的中心场所。1994年9月12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点。1995年旧城改造时,仍予保留,1998年12月修复。
姜毛有来历
雍正《象山县志》:“南市中二神,姜姓、毛姓,古传为唐进士,官隐此,施药济人,卒而有灵,乃立庙祀焉。”姜毛庙由此而来。
1994年9月,姜毛庙北首大门边墙被拆,原嵌立该处的嘉庆十年“公禁碑”坍倒,意外发现此碑反面也刻有旧碑记,虽已磨蚀斑驳,仍有60余字明显可以辨认,有:“重修姜毛庙记”及“粤自后唐永通年隐迹……忽一夕二氏同长逝……赫名震江左……将ÿ座为……姜毛……闻于朝……敕赐徽号曰护国庇……嘉靖二十八年……持庵宇募人居之……是右其斯之……”等字样,可知该碑记已埋没了近四百五十年之久。这个意外发现,对姜毛庙及其祀神——姜公、毛公的来历与存在,增加了一个新的物证。
古庙经沧桑
千余年来,姜毛庙曾多次毁圯和修扩,到明世宗嘉靖年间再行修
复后,其范围规模均比先前扩大,姜毛二公“名震江左”①,而受到皇上“护国庇民”的敕封。
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进行规模较前更大的修缮,现存正殿即是此时遗物。嘉庆十八年(1813年)六月以“九班”名义公立的姜毛庙“公禁碑”,载有:在庙门内外,“毋堆积各物并不许工作借用”,“聚众掷钱”,要“鸣公究治”,并“勒石永禁”。这实则是规范庙内活动和保护庙界安全的“禁约守则”,可看出管理规范非同一般庙宇,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也有“保护文物,治安禁赌”的意义。
清穆宗同治初,姜毛庙前部被焚毁。到十三年(1874年),按嘉庆风格,对姜毛庙进行了重修。1995年5月23日前未拆毁的倒座楼,南、北厢楼及戏台,即是此期所建。立于南厢西壁墙下的《重建姜毛庙两廊楼台碑记》,详细记载了这段重建史实。到民国九年(1920)年后,修建了后殿(俗称“娘娘殿”)及其它庙房,并置专职守庙人。庙东后门外的防火的“濂井”,则是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绅贾周梦溪、肖善为助资捐地,丹城镇长王杰、郑开荫监建。
特别要提到,姜毛庙既是县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点,又曾是革命斗争活动的重要场所。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将入境,知县严家承及耆绅王芳棣等数十人在庙议决,备羔酒银币,立誓券、钤印画押,遣员赴宁海黄溪口,见太平军将领张得胜。接令旗布告,通谕全城,不须迁避,始得安谧。后,太平军入丹城,曾在庙驻屯。大革命时期,中共象山地下党组织及共青团组织借庙作为宣传的阵地。著名革命烈士、中共杭州地委书记贺威圣、浙江省委代
① 左”泛指长江之东。
理书记王家谟、革命诗人殷夫等,都曾在此集会演讲,宣传革命,并组织演出《罢市一瞥》、《五卅惨案》等新剧。抗日战争将爆发,吴烨烈士等爱国热血青年,来庙举行抗日救亡义演,演唱抗日救亡剧目。抗战胜利后,1946年平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象山中学全校师生在庙召开声讨公审大汉奸励乃鹏大会,抨击国民党当局包庇汉汗的罪行。同年11月,又公演自编的《万世师表》大型五幕进步话剧。40年代后期,曾把庙开辟为戏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筱毛豹、胡志鹏、王麟昌及早期越剧“三花”之一的赵瑞花,都曾来庙演剧献艺,红极一时。又曾一度作镇公所和小学。新中国建国后,县公安局入驻办公,后由县房产部门接管为民居住房,产权属国有。
文物价值高
象山县城内原有孔庙、城隍庙、东岳宫等20余处庙观,都在不同时期被拆除,惟有姜毛庙保存完好。1994年,在制订旧城改造整体规划时,由县城建、文化等部门会商,被定为“予以保留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拆建和改动”的保护对象。
姜毛庙殿宇,坐西朝东,前后三进,占地两亩。为硬山造、穿斗与抬梁式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望砖、小青瓦屋盖。石板铺墁台基。其中正殿是明代遗物,清嘉庆年间重修,具有明显的本地风格。用材粗壮,气势宏大。面广五间,纵深九架。明间两缝侧样为中五架。前、后二步梁用四柱。五架梁下随梁枋上,置十字式平身科三攒,均出三跳(二翘一昂)。五架梁上置短柱、坐斗,出一跳上承三架梁,脊桁下饰垂莲柱;南次间南缝、北次间北缝侧样,均穿斗式用五柱,两山面为穿斗式用立柱。正殿前二步下设卷棚廊,各间侧样均为四架梁,平身科二攒,各出三跳(一翘二昂),支雀替托上桁;殿之前檐柱头做出坐斗,出一跳,承檐桁。柱上出牛腿,下置撑拱。上置一斗一翘承雀替及挑尖梁,以托挑檐坊;廊柱方形讹角,配以方形讹角石础。余柱圆形,配以鼓墩石础,下垫复盆式柱顶石。明间后封檐墙,中辟石库门。主要梁头做成象头状、垂莲柱花篮式。许多雀替、撑拱、拱垫、卷棚、梁架构件等均有雕刻,或玉兰、荷叶、云头或人物、龙凤等纹样,图案精美,雕艺卓绝。卷棚髹贴朱金,极富豪彩。围护砖墙,厚度统一,下部均作0.5米墙裙石板砌叠。灰浆粉饰,附粘牢固,至今毫无脱落迹象。该大殿,结构严谨,外表美观,虽经数百年变迁,依然如故。特别是自1993年来,在殿顶暴露无遮,遭雨淋、风袭、日晒、雪压数年之久,仍坚固不摧,令人惊叹折服。
庙宇前后天井均为长方形石板错缝横墁。唯原戏台与正殿间的宽阔甬路错缝为直墁。两边用长条石板墁护,高出两侧天井,与戏台基同一水平。前天井约200平方米,四角有落水孔,四周筑有阴沟,雨水随下随排,绝无积水。
庙内原有古戏台,吊楼飞檐,人物雕塑栩栩如生,叹为观止。比现存的被移建于丹城石屋山原平水庙戏台亭宽高精美。戏台中顶部藻井,采用假昂叠涩,呈圆穹形收缩,俗称“鸡笼顶”,是宁波古戏台的又一杰作,惜早已被拆。为有利于多容观众,方便看戏,补充有限的天井和正殿面积,在正殿和南北厢楼前设卷棚廊,在厢楼、倒座楼前沿设栏杆。为出入便捷畅通,有利安全,庙门多达7个。原正门开在西北角,进门沿厢楼北墙,是一宽阔甬道,引至东端拐入二道门,起到缓冲人流,增添庙宇深幽感觉之作用。另外,有倒座楼作演员化妆着衣室和寝室。又在庙东南隅后门外,配建“濂井”以备消防汲水之用。这些,无不体现作为民间社戏娱乐活动场所建筑的科学合理性。
保护与修复
姜毛庙既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又是历来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心场所,社会各界一致认为,应该把它修缮保护好,为新时期服务。1994年春,县政府有关领导批转了由城区各村、居民会盖印的《关于恢复姜毛庙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场所的申请报告》。4月28日,县政府专题会议决定,在城区改造时,把姜毛庙列入必须予以保留保护的文物古建对象。由于姜毛庙多年失修,殿顶暴露,急需抢救修复,县文管会于9月30日发文公布姜毛庙为象山县文物保护点。热心文物保护和支持恢复姜毛庙境坊社戏活动的广大群众,纷纷来到姜毛庙,加入业余保护文物的行列,出力出资,献物献艺,做了大量工作。开通了出入门户,用油毛毡暂时盖住暴露的正殿屋顶,剔除更换了碎砖瓦、断烂栓、修补筑漏,添置消防器具,更换照明电路,粉刷殿宇墙壁,油漆殿柱,借来凳椅桌子,购入彩电、锣鼓及文娱活动器具。又委派护庙值夜专职人员,加强防范,特别注意防火安全。不到半个月,姜毛庙重焕新颜。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一系列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演戏唱歌、纪念毛泽东诞辰101周年文艺演唱会。特别是在1995年春节,举办丹城建国来首创的历时20天的95姜毛庙民间社戏活动。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组织有序,喜闻乐见,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收到资助金4万余元及价值数万元的实物。姜毛庙社戏的高潮是元宵灯会,县公安、交警、城监等部门维持秩序,《象山报》、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都作了报道。从此,沉默45年之久的姜毛庙,名声复振,家喻户晓,吸引了更多的群众来庙活动。有了这个活动场所,丰富了城镇民间文化生活,满足了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夙愿,引起社会的瞩目共赞。
省市文物部门对姜毛庙的保护也很关心与支持。1995年5月2日,浙江省文物局为姜毛庙保护之事,发函致象山县政府,指出“姜毛庙系县级文物保护点,受国家法律保护。”应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保护维修原则及“切忌随意拆除或改造,应保护其原有的总体布局……”,并提出“维修工作应在文物部门参与下制订方案,科学地进行。”5月18日,省文物局长亲自率领省市文物调查组专程来姜毛庙考察,并向县府再次提出要完整保护修复姜毛庙的建议意见。
1997年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示各地要保护好文物,制止毁坏文物现象的发生。中共象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贯彻国务院上述通知精神,于4月底召开第十三次县长办公会议,作出“建造象山县文物中心暨丹城姜毛庙修缮工作”的决定,指明:“庙产属国家所有,委托文物部门管理,经批准可用于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并作为重要实事工程之一,拨款100万元,支持修复姜毛庙。县文化局建立姜毛庙修建办公室,专门负责其事。
5月,经广泛推荐遴选,由县文管会聘任30多名各界代表成立了姜毛庙文物保护组,在县文管办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保护、筹资、修复、管理等各项筹备工作。12月15日,召开了修建开工和集资动员大会。由浙江建安集团中标承建倒座楼、两厢楼。由临海市古建筑公司议标承修正殿、后殿、重修古戏台。为弘扬姜毛二公施药济人、消灾解难的可贵精神,在正殿内重立由县教研室杨杰民设计,浙师大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胡锡乾试雕,东阳木雕厂雕制的姜毛二公纪念像。还配建了老年活动室。是举,得到社会务界的热情支持,集资近百万元,投入义务工近5000余工,资助单位达20余家,个人1500余户,实物不计其数。在集资修缮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积极分子,特别是文保组同志,他们日夜操劳、身体力行、无私奉献。县城乡建委、烟草局、文化教育局、丹城镇、天安集团、华翔集团及镇村社都出资支持。人民群众纷纷解囊赞助,在上海的林万球个人捐资3万余元,丹城美食家酒店朱丹云、建筑业主朱明耀各助2万元。有一位林姓老年妇女,病危临终前,拿出私蓄,嘱于女为其代助。年逾古稀的民间剪纸艺人周阿三,把自春节开始日夜制作元宵灯谜彩灯的500元手工所得,全部捐赠……诸如此类感人事迹,比比皆是。竣工典礼时,受到县文管会表彰的人员多达数十人。
经历一年艰苦努力,到1998年12月,需修建复的工程全部告竣。20日,由姜毛庙文保组组织竣工庆典,特邀新昌调腔越剧团助兴演出三天三夜,数以万计的各界观众,到庙庆贺,在焕然一新的庙殿看戏,喜庆场面,空前热烈。
修复后的姜毛庙,东临南街,大门朝东,倒座楼、两厢楼是仿古建筑。正殿、后殿、戏台及天井均按原有风格修缮或重建。又加建扩建了活动室及其它用房,庙区范围比前扩大,建筑总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北厢外留有4米宽的通道,南厢外与民居间也留有通弄,疏浚了濂井,确保进出和防火的安全。而今,以姜毛庙为中心,沿南、西街一带拆建重造的街面楼房,设计均和姜毛庙门楼顶马头墙装饰相似,形成统一风格的街区,别具特色,可谓“姜毛古庙重放光,滨海新城更增辉”。特别是总投资近32万元的新建古戏台,漆髹金箔,金碧辉煌,令人叹绝。
作者:象山县业余文保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