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石刻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朝代形成的文物。墓前石刻又称“石象生”。“象生”是象征生命之义,而石刻人物又称“翁仲”。
遗存在鄞县境内的南宋墓前石刻,大多为南宋望族史氏墓道两侧的石象生。这些石象生是在1983年开始的文物大普查中,被发现并登记入册的,以后逐年都有新的发现。据初步统计,现散置于全县各地的墓前石刻文物有60多处,计300余件,其中以东钱湖一带为最。现存南宋墓前石刻200余件,主要有文臣、武将、石马、石虎、石羊、牌坊、石亭等。1993年12月4日,由省民间美术研究会,宁波工艺学会,东钱湖开发基金会联合承办的“宁波东钱湖南宋石雕文化考研报告会”在东钱湖镇举行,代表历史、文物、美术、雕刻、宋史研究等方面的40余位专家教授,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讨论,作出了如下结论:东钱湖畔南宋墓前石刻群遗存丰富、工艺精湛,它的发掘,填补了我国美术史、文物考古史以及雕刻艺术史这一时期的空白。它上承汉唐、下启元明,具有南宋文化的独特风格,确有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东钱湖畔的南宋石刻文化遗物,是中国文化史册上灿烂的一页,它的展现,为开辟东钱湖特色旅游创造了条件,对促进宁波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作用。
东钱湖畔的数百件南宋墓前石刻,主要有以下特点:
⒈墓地分散
中国传统讲究风水,挑选山水清秀的福地乐土构筑陵墓。由于风水宝地分散于湖的周边,而达宫显贵代代相传,如史氏望族从北宋自江苏溧阳迁居湖山深处定居,由发迹到衰落,其间建造了50多座墓穴。因此这些墓葬比较散,从下水绿野岙、穆公岭、响铃山、长乐里山、黄梅山、采坑、金家岙,再到庙沟后、象坎山、隐学山直至高钱青雷山、月波山与东吴的古野岙、宝华山等处,方圆30多里。
⒉组合有序
墓道从几十米到近百米不等,依山而上,宽3米左右。两旁相对列竖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牌坊、神道华表、神道碑等。墓道模设置与墓主身份、官职相符,严格按照等级制度和其政治生活俸禄等待遇设置。
⒊体量庞大,工艺精湛
这些石刻造像,不管武将、文相一般高达3米左右,宽1米左右,大部分用鄞西梅园石雕凿而成,质地细腻,重达几吨以上,石马、石虎、石羊高达1米以上,体重1吨左右,有的出自一块石料,有的头部用一块石料,颈部用榫卯衔接,但接缝十分严密,整体组合不露破绽。无论是石翁仲或其它造像,其总体设计造型艺术,颇具特色。石武士皆戴盔穿甲,双手握剑,威武端庄;石文相戴冠穿袍,宽袖博带,双手执笏,眉清目秀;石马背鞍系缰,昂首兀立;石虎作蹲伏状,竖耳睁目;石羊双角下卷,前肢跪地,后肢蹲伏,温顺驯服。一组组石雕极富活力,造诣精深,为研究古代服饰、兵器、石刻艺术、风俗习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⒋保护难度大
这类石雕石刻文物长期被风吹、日晒、雨淋,风化、碱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由于沧桑变化,许多石刻文物早已不成规模、体系,而是单一、零散地抛置于人烟稀少之地,前不着村,后不及店,保护难度颇大。尤其是在文物犯罪活动比较猖獗的今天,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物则又自然而然地成为犯罪分子窥伺的重要目标和盗窃的主要对象。近年来,国际文物市场上石刻文物价格暴涨,受经济利益的刺激、驱动,境内外不法之徒相互勾结,疯狂盗割,走私石刻文物。鄞县亦不例外,最近几年,就发生了几起石刻文物被盗案。犯罪分子盗窃的石刻造像品级高,体量大,作案手段呈技术化、现代化、团伙化。因此,千百年来安然静伫在我县广袤田野的各类石刻文物,如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对墓前石刻的保护,我们把视点聚集在“有效”二字上。首先把本地域石雕、石刻文物分为不可移动石刻和可移动石刻两大类。对不可移动石刻的保护,一是提请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并着手做好“四有”工作,使这部分石刻的保护走上法制轨道,有法可依。二是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干部“守土有责”的主动性,提高他们“有效保护”石刻文物的责任心;并由县文物主管部门与其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每年发给适当的经济补贴。三是发挥村、组的网络及业余文保员的作用。这可概括为三落实:即保护网络组织落实;责任书职责与工作任务落实;必要的文保经费奖励机制落实。对可移动的石雕造像,我们在做好资料的前提下,已着手将其迁移到环境污染小,既有利于安全看管又便于参观考察的东钱湖镇上水村下庄史渐墓道附近,划出一定的范围,科学组合,拟定名为“东钱湖南宋石雕博物馆。”
近年来,我们已做了大量有关以南宋墓道石刻为主体的石刻规划和保护工作,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分别向省、市、县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迁移集中县域内部分田野石雕文物的请示》、《关于实施东钱湖南宋石雕博物馆建设工程的意见》、《鄞县南宋石雕博物馆设计方案》等等,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赞同和支持。县政府于1999年初拨款30万元,专门用于迁移散置于全县各地的零星南宋墓前石刻。同年6月,我们与浙江省文物古建筑工程公司签订了“关于东钱湖南宋石雕博物馆一期工程施工协议”,7月1日始正式实施石雕文物的迁移和博物馆一期工程的工作。在此期间,我们鄞县文管办同志冒酷暑,穿荆棘,爬山头,配合工程队,努力做好石雕文物的迁移工作。做到迁移每一处石雕文物前,先做好该石刻的原始档案记录工作,以便石雕博物馆陈列时统一规划,统一安置。碰到个别村或当地老百姓对迁移他们本地石雕文物思想不通时,我们在当地镇政府的配合下积极做好疏导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截止1999年底,我们已圆满完成了规划中石雕文物迁移和石雕博物馆一期工程的实施工作,共迁移集中零星石雕文物120余件,石雕博物馆已初具规模,陈列安置工作已初步展开。把分散保护变为集中保护,变多级管理为一处管理,把单一类别变为多种门类;这样批量征集与集中,为研究本地区石雕造像的时代、艺术风格、分布范围及历史沿革等,进行比较分析,提供了更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为配合当地政府提出的开辟东钱湖特色旅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鄞县文管会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