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在奉化市江口镇南渡村,横跨奉化江,是一座元代建筑。桥东西向,木石结构,长52米,宽6.6米,四孔,因它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省人民政府于1989年12月将它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奉化市内目前惟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奉化市县文管会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根据光绪《奉化县志》的记载,对广济桥进行实地勘查,结果发现是一座元代遗留下来的古桥,于是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广济桥始建于北宋初年,先是木桥,常为洪水所坏,屡建屡毁。到宋高宗绍兴年间,改为石桥,并在桥上建屋,以后又有多次兴废,直至元代至元年间,才把桥墩修成现时的模样。以后的明清两代,虽先后经过7次修改,但都是修理桥面部分,水下的桥墩则从未动过。广济桥桥墩的构造甚为别致:每个桥墩由6根扁长的石柱组成,石柱两端凿有榫头,然后把两块凿有相应6个卯眼的巨石地伏套在石柱上,一头作桥墩的基础,一头用以承载桥面。这种构造的桥墩由于上下固定非常紧密,迎水面小,也不易被漂流物撞击和缠绕,故七百年来能经受住洪潦和地震。至今桥东首的桥墩上还留刻有“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岁在丙戌四月廿九乙丑甲时重建”和捐资人及修建工匠的姓名,这是元代遗物的佐证。
广济桥初被发现时,地伏断了1块,桥柱也断了4根,梁木等霉朽腐烂,桥上的廊屋严重倾斜,柱子和木椽遭虫蛀霉蚀,屋面瓦片残缺,风雨飘摇,一片残破、零落的景象。
为了不使广济桥继续造成人为的损坏并引起人们的重视,奉化县人民政府于发现的当年(1982年)11月,即把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一面对桥面廊屋进行简单的维修,使它不致圮坍,一面则报请宁波和浙江省文物主管部门,要求拨专款,进行彻底大修,以保护古桥。
1985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济桥进行测量绘图,提出维修方案和措施。同年下半年,浙江省文物局拨修桥专款10万元。1986年月1月开始,对广济桥进行落架大修,费时5个月,至6月底结束,工程由奉化市古建筑队施工。由于该桥处在平原水网地带,县江的主航道上,修桥断流关系到水利、航运等部门以及群众生活,例如仅水利部门就涉及到山隍碶、坎桥碶等6个碶闸,需协调各部门妥然处置,并选在枯水季节日夜施工,抢修水下部分。这次大修,对断裂的桥柱和地伏或更换新材,或用化学剂粘接再用铁件加固,同时更换霉变的梁架牵木和垫木;桥廊拆倒重修,砌筑东西桥堍的护碪,整修河埠,以加固桥墩。修建中,文物工作者经常到现场,督促工匠,做到整旧如旧,努力保护古桥淳朴素淡的风格。
因广济桥是在宁波至奉化间内河航运的主航道上,前几年内河运输繁忙,大吨位船舶往来增多加之驾驶员操作不当,1993年7月和1994年6月先后被慈溪市和奉化当地的铁壳驳船撞断了二根桥柱,影响到大桥的安全。1995年和1996年冬季,市政府拨款,曾两次组织维修,均因雨量较多,截流封江不易而未成。1999年12月,通过多个途径筹资金3万元。各方通力协作,截流抢修,更换了两个撞断的石柱,由方桥建筑队施工,恢复了原样。
广济桥目前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配有灭火消防器材,订有乡规民约,发动村民共同维护,规定桥上不准堆放易燃物品,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桥墩设有警示标志并不准系船,以策安全。广济桥修复以后,人们往来称便。无论行人驻足,居民消暑,水波漪涟,微风拂面,令人倦意顿消,留连忘返,成了奉化市的一个旅游景点。2000年初,被宁波市文化局、《宁波日报》社联合评为“宁波十佳名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