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四先贤史迹修复经过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45 作者 : 叶树望 字号 : [] [] []

  余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群星璀璨。其中汉代有高士严子陵,以高风亮节著称于世;明代姚江人物甲天下,有一代思想大师王阳明,创立了“姚江学派”;朱舜水,开日本德川氏三百年太平之局,被奉为“胜国宾师”;黄梨洲是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为浙东史学派之鼻祖。这光彩耀人的“四先贤”,不但被余姚人民引为骄傲,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历史遗迹。这些史迹意蕴深广、影响深远,是后人参谒、瞻仰之地。为了继承和发扬先贤精神,我们先后修复了黄梨洲墓道、龙虎草堂、朱舜水纪念堂、王阳明故居、严子陵纪念坊等先贤古迹,使它们焕发出昔日风采。

四先贤故里碑亭

  现今坐落于龙泉山南坡的四先贤故里碑亭中的严子陵、王阳明碑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朱舜水、黄梨洲碑亭建于清末。四先贤故里碑亭原置在城西郊姚江边接官亭处,抗日战争时期迁至秘图山荷花池畔(原市政府大院内)。共和国建立后又迁至龙泉山西侧,后因建造龙山剧院,才最终迁至今址。1967年“文革”破“四旧”时被彻底平毁。1981年打算修复时苦于没有原碑亭样式,后经多方查找,终于在梨洲文献馆觅得一张姜枝先先生在解放前拍摄的四先贤故里碑亭照片,大家如获至宝,立即交由王家骥处理。经过他一个星期艰苦的伏案工作,终于把这张已发黄、被揉皱的照片勾描、放大了10倍。最后由我按照当时县委宣传部“先树四先贤碑,四周围以铁栏,亭子暂不恢复”的意见,绘成施工图纸报县政府审批。是年8月份,县政府下拨经费1700元,要求我们立即施工。当时,没有现成的铁管做围栏,只得用自来水管代替;安装碑石打基础需要的钢筋和水泥,都是紧缺物资,在计委和工业局的帮助下才采办到。工程结束后,群众有些意见,认为,四先贤碑亭既然叫“碑亭”,就应该有亭子,要求恢复历史原样,否则就是对四先贤不尊重。县政府及时听取了群众意见,又先后拨款6500元,决定恢复亭子,还历史之原貌。19825月,由市园林站组织施工,市文管办负责指导、督促。工程于9月底完成,同年被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后的四先贤故里碑亭坐北朝南,钢筋水泥,仿古结构建筑,每碑一亭,四亭横向排列,碑镌有碑文,亭镌有楹联、眉额。自右至左,严之碑文:“汉高士严子陵故里”。楹联:“渺矣纶竿神汉远,依然城郭客星高”,眉额:“山高水长”;王之碑文:“明先贤王阳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眉额“真三不朽”,朱之碑文:“明徵士朱舜水故里”,楹联:“东海蹈曾甘家耄逊荒千载斯文归后死,南天擎独苦臣心如水一江终古属先生”,眉额:“胜国宾师”;黄之碑文:“明遗献黄梨洲故里”,楹联:“孝子忠臣祀典千秋列东庑,儒林道学史家特笔著南雷”,眉额:“名邦遗献”。

黄梨洲墓道

  明末清初伟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黄梨洲先生,生前自觅墓地于余姚城东南20里的化安山下龙山东南麓,现属陆埠镇十五岙村,营建了极其简朴的生圹,告诫儿孙,他死后就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殓,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期于速朽”。他长逝后,儿孙按照他的嘱托,办理葬事。以后,黄氏后裔、亲朋好友每年都来祭扫、加土。

  黄墓于1966年底被作为“四旧而遭平毁,直到1980年初春,根据省文管会批示和我县民主人士姜枝先先生的提议,由我自带干粮,只身前往陆埠十五岙村实地调查。我先找到老村长,在他的陪同下,走访了村里的几位长者,并实地踏勘了墓地。当时,墓地一片狼籍,墓底朝天,杂草丛生,遍地都是墓砖及块石。据长者们的回忆,他们小时常来此地放牛割草,总觉得“梨洲公坟头的墓碑很高大,墓面用块石叠砌成荷叶山墙式,墓前拜台是用黄泥夯筑的。1966年墓室被打开时,室内仅有石床一张、石桌一张,石床上有一些人骨架,石桌放有一块石砚,可惜都遭到了破坏,石砚也不知去向。我在调查中还发现墓碑已被裁割后砌了氨水池,所幸一块一公尺左右见方的黄梨洲墓前祭桌石板(梅园石)被一农户铺设在住屋门前台阶上,我欣喜过望,当即许诺给农户一包水泥,换取这块祭桌石板,现在安放在黄梨洲墓前,这是黄墓目前仅剩的一件原物。调查结束回到余姚后,我起草了要求修复黄梨洲墓的报告,并绘制了修复图纸,由我代表县文管部门直接送至省文管会。当时接待我的是周中夏处长,他仔细听了我的汇报后,非常赞同我们的意见,并答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不久,省文管会拨给我们5000元专款,用于黄梨洲墓的修复工程,1981年,我们在原址按原貌修复了黄梨洲的墓。修复后的黄墓四周丛山巍巍,绿荫蔽日,给人一种肃穆、幽静之感。

  黄梨洲墓修复后,我们又开始着手修复其父的墓,因为黄梨洲父亲黄尊素的墓就在黄梨洲墓所在的龙山对面的虎山北坡,两墓相距近200米。上山龙,下山虎,象征着黄氏父子两代浩然正气、抗争不屈的精神。黄尊素墓前原有石羊、石马、石虎和石望柱等,规模较大。该墓在“文革”中与梨洲墓同时被毁,部分石质残件被用于修筑渠道,至今尚可找到一部分。1986年,尊素墓基本修复,横卧式墓碑上镌有“明故太仆卿谥忠端黄公尊素之墓”。

  黄梨洲生前写有《梨洲末命》篇,嘱托儿孙在他死后于墓前拜坛下水田“分作三池种荷花”,“相厚之至,能于坟上植梅五株”,再“有石条两根,可移至我圹前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若再得二根,架以木梁,作小亭于其上,尤妙”。为了实现梨洲先生遗愿,体现先生丧葬思想和精神境界,我们于1994年上半年作了详细考证,并会同市古建筑工程公司作了多次实地勘察,制订了黄梨洲墓道修复方案,经论证后最终确定墓道修复的基本风格是庄重、古朴、肃穆、清雅,与黄墓的意境相协调。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征山地1亩,于7月开始施工。在墓之左侧开辟梅园,共植200株;在拜坛正面及右侧开掘荷花池,种上荷花;在墓道北侧建飞檐翘角的四柱石亭一个,基本实现先生生前的遗愿。其中施工难度最大的要数荷花池的开挖。既要考虑到池水不渗漏,又要保护荷花池古朴的风格,经反复斟酌,决定池壁外侧用混凝土浇铸,内壁下部用块石叠砌,上部用大鹅卵石垒砌,池沿也用鹅卵石铺设,这样不仅不露水泥痕迹,还防止了池水渗漏。但在种植荷花时又遇到了难题。由于水池是挖在山脚下,池内都是带有沙性的山泥,荷花移植后不易成活。怎么办?当老村长知情后,带领一批人,在剡湖中挖了湖泥填至荷花池内,随后又带头跳入没腰深的池水中种植荷花。记得当时冬至已过,池水又是山水汇聚的,彻骨透心地寒凉……

龙虎草堂

  纪念黄梨洲逝世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10月在余姚召开,为此,市政府决定修复龙虎草堂,责成我们制订修复方案。

  清顺治三年(1646年),黄梨洲抗清斗争失败后,遭到清廷追捕,不得已徙居化安山丙舍。据《黄梨洲年谱》记载:“四明北麓有化安山,故宋所谓剡中也,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公(梨洲)丙舍适当其间,因名曰龙虎山堂”,又名龙虎草堂。草堂非常朴素、简陋,据先生自己说为“辛辛苦苦一茅堂”,“三间矮屋盖芦花”。他不仅在草堂潜心著述,还在这里接待来访的四方名士,这里已成为浙东学子的向往之地。但龙虎草堂早已于清初毁,现在要恢复草堂,就必须先找到草堂原址。所幸,梨洲文献馆还保存有一幅梨洲七世孙黄炳垕绘制的化安山十五岙草图,标明当年草堂确在虎山和龙山的谷地间。我们按图索骥,经多次勘察和分析考证,终于确定黄尊素墓道东侧,虎山脚下,现魏家村牧场屋的地基就是当年龙虎草堂原址。

  我们在制订龙虎草堂修复方案时,原打算按照梨洲所讲的三间茅草屋规模修复。后经我们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权衡利弊,考虑到草堂修复后的管理及对外开放的需要,最终决定建造木结构平屋五间、四周构筑封闭式围墙,正中设村野墙门一座,保护周围幽静、清雅的环境风貌。事情也很凑巧,当时舜良房产公司正计划开发原学宫地块,其中尚残留一些清代末期的建筑,经与商量后,该房产公司答应无偿调拨给我们一幢清末五间平房建筑,由我们迁移至化安山作为龙虎草堂的主体建筑,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保护了古代建筑,又节省了修复龙虎草堂的费用,而且还加快了工程的进度,真是一举三得。

  19954月,龙虎草堂修复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共征地1.8亩,征房198平方米,果树苗木赔偿73株,总投资为32万元。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请东阳文物建筑修缮公司承担该项工程。8月底完成土建,建筑及庭院布局在总体上体现出浙东山村农舍的风格。10月完成“黄梨洲史迹陈列”室内布展,正好赶在纪念黄梨洲逝世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前,并如期对外开放。

朱舜水纪念堂

  与龙虎草堂修复工程同时进行的还有朱氏宗祠的维修工程。朱氏宗祠即朱氏老三房宗祠,朱舜水先生就是朱氏老三房支系第八代子孙。该祠为清代建筑,前后三进,每进五间,格局完整。是现存纪念朱舜水先生的惟一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它坐落于龙泉山东南麓,依山势建造,错落有致,红栏白墙青瓦,别有一番情趣。解放后这里一直是余姚镇环卫所办公用房。1995年,市政府作出保护该建筑群的决定。我们打算将该祠修复后,辟为朱舜水先生纪念堂。首先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搬迁了在此办公的环卫所,然后市府又下拨了37万元维修经费。朱氏宗祠的基本梁架结构虽然不曾遭到破坏,但由于长期移作办公用房,其内部装修及门窗、槛墙等都已作了较大改动,要想恢复历史原貌,困难还是很大的。对此,我们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制订了两条维修原则:(1)总体布局及整体造型,严格按照清代家族宗祠风格处理;(2)在具体构件、装饰等细节问题处理上,尊重调查及取证的材料。

  朱氏宗祠维修工程是由临海古建筑工程公司承担。19959月,土建工程全部完成,10月完成“朱舜水史迹陈列”布置工作,终于赶在中日舜水学术研讨会在余姚和松江两地召开之前正式对外开放。

  在朱氏宗祠维修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拆除天井中的防空洞工程。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极为坚固。请爆破人员进行爆破吧,又怕影响周围居民及危及朱祠建筑。最后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用凿子和鎯头慢慢地砸,经一个多月的苦战,硬是除掉了这个障碍物,仅是拆下来的混凝土块就装运了五六十车。

王阳明故居

  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出生于余姚端云楼。据考证,端云楼坐落于龙泉山北麓的寿山堂内,清乾隆年间大部分已毁,至今尚存的寿山堂大厅,为明代中期建筑,应是当年王阳明故居的一部分。19894月,共和国建立后首次国际阳明学术研讨会在余姚举行。为了迎接这次会议的召开,我们早在1988年上半年就开始着手进行王阳明故居的恢复工作。我们先经过考证基本确认当年瑞云楼基址后,征用了清末建在这块基址上的三间木结构矮平房,然后在该屋的天井和西侧空地上进行了考古探掘,不仅出土了一些明清青花瓷片,还发现了明代款式的房屋基础及条石甬道、石阶等,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这里就是瑞云楼故址。更为可喜的是,这块故址紧靠现存明代建筑寿山堂大厅北首,其中轴线不偏不倚地与寿山堂大厅中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无疑佐证它们是同时代的一组建筑群。当时由于限于经费,我们只能对三间矮平房稍作整修后简单布展王阳明事迹,权作纪念。以上是我们恢复王阳明故居工作的第一阶段。

  1993年下半年至19949月,对明代建筑寿山堂大厅的维修为第二阶段。该大厅长期以来是居民住宅。在市政府协调下,搬迁了两户居民和一家油漆公司仓库,交由我们维修、使用。当时移交给我们的寿山堂大厅虽然高大,但破坏很严重,仅剩一个空房架,要把它修复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经我们反复推敲和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终于制订了按明代厅堂风格,结合寿山堂大厅实际情况的维修方案。同时绘制维修图纸:大厅上恢复轩廊;廊北为具有明代风格的通排五抹方格隔扇门;大厅中后部设明代风格的通排木板门;后部明间置五抹方格隔扇门;左右次间各置方格窗两扇;东西山墙北首各设木板门两扇,可通大厅两侧偏屋;19946月,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进场施工,我们密切配合,坚持古建筑维修原则,严格把好质量关,特别是最后一道工序—油漆,我们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选择了具有凝重特点的粟壳色作门窗色调;选择显示庄重气氛的紫褐色作梁架色调;顶棚刷清漆;砖墙全部刷白,间用乌墨色勒框线,成功地显示了明代的浙东居民建筑的气势和庄重、古朴的风格。经两个多月奋战,至9月底,顺利完成土建任务,全部维修费用不到7万元。

  完成寿山堂大厅维修任务后,又着手制订了《端云楼工程拆建方案》,拟在修复后的寿山堂大厅中轴线北,拆迁居民,重建王阳明出生处端云楼,标志王阳明故居修复工程进入了第三阶段。这阶段工作至199611月结束,历时两年左右。具体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了尽可能保存旧城改造中的古建筑和解决重建瑞云楼的用材,我们趁阳明房产公司开发城区燕怀里地块时,争取无偿调拨保存较好的洪宅。该建筑是清初木结构楼房。我们经过精心测绘记录后,在确保榫卯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于1994年底将该建筑拆卸并将构件分类标号堆放。第二步,协同市房管部门搬迁居民8户,计450平方米,完整地清理出端云楼故址。第三步,将已被拆除的洪宅迁移到端云楼故址上,作为重建端云楼的基本构件。重建后的端云楼为7开间两层重檐硬山木结构楼房,计539平方米,总投资为100万元。并与其南首明代大厅相映成辉,初步形成王阳明故居整体建筑群,并具有较强烈的明清时代气息。在重建瑞云楼的过程中,还得到日本友人的支持,特别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王学”专家冈田武彦先生的支持。他在日本小郡市一带发起了恢复端云楼的民间募资活动,募得日元300万。款额虽然不多,但却反映出“王学”受到日本人民世代崇敬的事实。

  恢复王阳明故居的土建结束后,我们即进入“王阳明史迹陈列”布展阶段。在征集、复制陈列品和完成《陈列大纲》的基础上,在瑞云楼底层制作了铝合金组合橱,布展王阳明史迹陈列;大厅及楼上布置明式家具,展现当年王阳明出生卧室、起居室、书房的场景,悬挂由市书画院画师们创作、绘制的与王阳明生平有关的字画,以衬托气氛。整个陈列布置,表现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既古朴、通俗、高雅,又充分显示出当年主人的生活情趣。

严子陵纪念坊

  如今在低塘镇皇亲堰村,还保存有后人为纪念不慕富贵、不贪名利的汉代高士严子陵而建的“高风千古”石坊。1982年,我们在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它时,它已被当地居民利用其坊柱作中柱,额坊作脊檩,在坊下搭建了凉亭,以后又改作小店。1996年,皇亲堰村民为了恢复和整修这处古迹,拆除了建于石坊下面的小店,并开始自发募集维修资金。他们的行动在市老领导、文化局等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村里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维修方案。

  石坊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于年久失修,不但整体倾斜,而且坊柱严重下沉,构件残缺不全,浮雕局部破坏。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如期完成维修任务,由我们出面特邀擅长石质建筑施工的温岭市建筑工程公司承担石坊的纠偏和修补工程。石拱桥的整修及凉亭的移地重建等附属工程均由村里负责施工。由于石坊坐落于堤坝上,靠近河岸,基址长年遭河水冲刷,惟恐再度倾斜,为此,我们在纠正石坊的倾斜后,不但用混凝土加固了基础,而且还用两对一人高的石狮压在柱脚上,确保石坊基础的牢固。这两对石狮的其中一对是市文物部门捐赠的清代石狮,另一对是按照清代石狮仿制的,安装好后显得非常逼真、协调。

  石坊及附属建筑维修工程自19967月至1997年上半年完成。修复后的石坊为45间,面阔8.7米,高6米,大小额坊上布满细腻传神的象征吉祥的飞禽走兽等高浮雕,层次分明、主体感强,布局疏密相间,基本恢复了石坊当年宏伟壮丽的气势和质朴典雅的风格。它与周围的小桥流水,亭台石雕等附属建筑一起形成一个和谐、清雅、凝重的气氛。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一批先贤史迹相继得到保护和修复,并陆续对外开放,以其固有历史特征和不可替代的载体,正逐步形成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网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余姚市文保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