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村古民居保护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45 作者 : 滕延振 字号 : [] [] []

  前童,距宁海县城北14公里,村内有2000余户人家,近万人口。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建村,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文化古镇,也是一处风光秀丽,有着独特自然环境的旅游胜地。它东有塔山,西有鹿山,即为八景中的“塔峰晓日”和“鹿阜斜晖”;南有奔流不息的白溪与迂回北下的梁皇溪交汇,又成“双溪钩月”一景;还有石镜寒泉、学士柳桥、孝女湖莲、梁山鹤唳、石泄龙吟五景,各有美丽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

  在塔山与鹿山之间,狭长的地带上南北横卧着前童村落。唐时的鉴真、北宋时的日本高僧奝然、明代徐霞客都曾穿越过她的辖境古道,一代名儒方孝孺在明洪武年间曾二度课教于石镜精舍。

  前童现存古建筑1300余间,其中以职思其居、明经宅、上堂屋、五福临门、好义堂、大宗祠、大夫第为完整院落。职思其居宅,是一座四合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清代举人童桂林(1755-1829)第三子童汝宽的居宅,曾出过童本椿、童本植等三位秀才。门楣上的治家格言:“量入为出,勤俭成家”反映出遵循古道、勤俭持家的淳厚民风。天井中的卵石有“铜钱铺地”和“梅花鹿”图案,又反映出宅主美好的希冀。五福临门宅亦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它的马头墙特别恢宏,称“五岳朝天”,泥灰堆塑“群峰簪笏”与村前的“小桥流水”相得益彰。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上堂屋”,又称圣旨楼,为三穿堂。因保藏有嘉庆十四年(1819年)朝廷颁发的表彰童桂林父母“育子有功”的圣旨而得名。这道圣旨,横卷纸制裁,长1.68米,宽0.28米,朱砂底色,黄绫裱边,上刺二龙,共有250字。明经宅,建于清嘉庆年间,也是童桂林之子居室。台门上,挂一金字大匾,上题《明经》二个辉煌大字,这是清道光年间浙江学政奉皇帝之命赠与的。天井内卵石铺就了“狮子滚绣球”图案,这座宅院为此亦叫“狮子明堂”。这是有精湛的石雕窗,精美的柱梁雕刻,还藏有一张精工细刻的千工雕床。

  大夫第坐落在深巷之中,台门二道,前道台门挂有清同治元年(1866年)浙江巡抚左宗棠题额的《大夫第》金字匾;第二道台门,泥灰堆塑多种人物事故,上刻《欣所寄》三字。马头墙上,堆贴“瑞兆鹿鸣”大字。院内子,柱头上有4只麋鹿雕刻。这所古建筑,也是宁海第一任民国县长童建侯的宅院。

  前童大祠堂的正厅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据传方孝孺参加设计。整个结构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柱梁之间用了许多柱头铺作、铺间铺作用于承重,再以月梁、枋子、雀替、牛腿用以纵横向牵引。厅内挂有10余块挂匾、楹联,其中“诗礼名宗”匾系方孝孺所书。内壁有一“祖训碑”,为清道光三年立,主要内容为“耕读传家、敦礼遵法”。两厢的角楼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成侧脚。四面有花口形档风楹,据国内古建专家鉴定,亦为明代建筑。

  前童村文风蔚然,不大的村落内,书院林立,有“集贤斋”、“聚书楼”、“文昌阁”、“雁塔书院“、“鹿鸣山房”、“石镜精舍”等,据统计,童氏族人曾在村内创立过12座书院。其中尤以“石镜精舍”最负盛名,这里曾是童伯礼二次请方孝孺课教的书堂。所以,后人评说,前童的儒学文化基础,是方孝孺与童伯礼共同奠定的。正因为有着浓郁的读书氛围,使前辈上出过一批批的读书人,仅明清两代,童氏一族获秀才以上功名者达202人。中国近代史上记载着一个重要人物——童保暄(1886-1916),辛亥革命时,年仅25岁的童保暄担任浙江临时都督,为浙江独立、推翻满清、奠定东南革命基地,创立了不朽功勋,有“浙江蔡锷”之称。现在,前童民俗博物馆就设在童保暄的叔父宅院中,展出了前童建村760年以来的村志图片、文字版面和实物。同时,前童还搞了东海明珠工程、石镜图书馆、党史展览馆、村史展览馆,还注重周边的生态环境,对古庙、古树、古桥、古驿道、古遗址进行了保护。

  清凌凌的水沿渠从杨柳洪砩引进,由西南进村,再分东、北两支。这条澄碧甘洌的渠水,系童濠(字继乐)于明正德年间,在杨柳洪溪潭下,凿砩开渠,建成一条直达村里的专用小渠,按八卦原理,布局全村。渠水源源不绝,流经家家户户,最后流出村外,灌溉农田。更有粉墙上“清流映带”、“小桥流水”等灰泥堆贴大字,倒映水中,引发游人“家家有活水,户户有雕墙”的惊叹。

  因杨柳洪砩的建成,前童的小桥也特别多,据统计达1200多座。前童人还注重饮水卫生,凿有水井百余口,现存的“花桥井”和“第二井”就是古代留下的饮水工程的实物见证。

  前童村内多古木。竹林的大樟树,围14米,至今1200年,为省内最大巨樟。妙山南宫庙的二株古柏,栽植于宋代,沈坑岙的楮树、罗家岙的600龄桂花王、鹿山上的10余棵古松,都历经沧桑。更有南岙的6棵古柏,相传为方孝孺手植,枝干苍老挺拔,似乎是方孝孺不屈强暴的性格的化身。

  关于前童古村的发现,时间要追溯到80年代。1983年,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县文管会也组织了“文物普查小组”,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全县文物普查。1984年,我们对前童村进行了全面考察。进村后,我们首先召开了以老农、老干部、老知识分子为主的“三老座谈会”。根据他们的口碑,我们再结合有关前童的宗谱及其它材料,认识到前童是个很有历史价值的古村。然后我们对前童成片的古民居、宗祠、书院、桥梁及穿村而过的渠道、杨柳洪砩等处进行实地考察,并一一作了记录。后来,我们根据筛选,决定将保护的重点放在前童大宗祠上。因为这座宗祠是明洪武十八年建造完工的,又非常完整,这在我县仅存的三处明代建筑中首屈一指。所以我们对它进行重点测量、绘图、摄影,并作为详细的文字记录。1985年文物复查中,我们又将大宗祠作为重要一点,并列入《宁海县文物普查一览表》,单独建档,上报市文管会。在我县的文物普查验收阶段,市文管会许孟光等同志来到前童,对大宗祠进行评估验收,列为合格。

  1995年,宁波市部分业余文保员来前童考察,前童的历史价值被他们重新认识,并另有一番新意。首先,他们在《宁波日报》上发表文章,介绍前童,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引起重视,并主动配合县文物办,向前童镇政府、村委会做工作。同时宁波“天行书友会”也组织会员及热衷于者,来前童考察,并在车头挂上“前童古建筑考察团”横幅,最多一次人数达250人之多,一时影响很大。

  但是,保护古迹与搞基本建设是一对矛盾。1996年,前童镇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建设新城镇,决定拆除前童老街,并成立了拆建办公室,绘制了新的规划蓝图。老街墙头上,到处标着显目的“拆”字。镇政府的这一决定,得到了许多村干部的支持,一些群众也拍手叫好,一时“拆”声震天。但一部分热心文保的同志四处奔走,大声疾呼,要求保护前童古村。宁波市文化局长周时奋也随即发表文章“谁来收藏前童?”19981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昭晰到前童考察后,认为前童极有保护价值,并发表了“宁海黄坛、前童藏着宝”的文章。这二篇文章一发表,前童村震惊了,热心文保的同志又鼓起了勇气,他们说:“我们这一代人不站出来保护好这块民族的瑰宝,将永远对不起历史,对不起前童的父老乡亲!”这时,前童业余文保员童遵志提议,要尽快成立一个文保领导班子来保护文化古村。这个建议首先得到村总支书记童先江的支持,也引起许多业余文保员的共鸣。此后,借1998年元宵灯会的机会,邀请省、市文化艺术界、新闻界单位及有关领导来前童共闹元宵,并在当日举行村业余文保组授牌、挂牌仪式,方孝孺讲学处揭碑,植树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前童的知名度。

  观看了‘98前童元宵灯会’后,省旅游局领导说:“这次元宵活动搞得很好,很有民间特色,今后要作为旅游节目推出去!”省有线电视台娱乐台新水会老师说:“我送前童三句话,不怕前童不出名,不怕前童不脱贫,只怕前童不齐心。”此后,陆续有许多名人挥毫留言,以示鼓励。这些赠言,更鼓起了前童人的信心,文保工作大有起色。

  自“前童文物保护利用办公室”挂牌以来,业余文保员每隔十天学习一次,参加学习的人员从13人增加到40多人。通过学习,全体文保员分头发动群众,分头做领导思想工作,提高保护古村和文物意识,制止古村内有损文物的种种非法活动。他们这些行动感动了镇政府领导,也使绝大多数的群众增强了文保意识。1998114日,前童镇政府下文,成立了以吴梦勇同志为组长的“前童镇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开发领导小组”,这是镇政府思想转变的明显标志。19985月,市委副书记李从军视察前童,他对前童的文保工作作了肯定。自此,省、市新闻媒体相继报道前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也作了播出。

  根据前童文物内涵及旅游价值,1999316日,省旅游局公布前童为省级旅游城镇。2000228日,省政府发文,公布前童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前童在前几年的保护工作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全局来看,还处在初级开发利用阶段。前童的一大片古建筑,大多破损,有的已是破败不堪、岌岌可危,如不及时修理,就有倒坍湮没之虞。如果全部古建筑要一同修复,投入的资金是巨大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有选择性地整修一部分,又关系到住房的产权、消防、环境卫生、经费等一系列的问题,确实困难重重,单凭村里干部群众的一腔文保热忱,单凭文化站和村文物旅游公司的几位同志废寝忘食的工作,是绝对解决不了问题的。

作者:宁海县文管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