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岛文物古迹修复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46 作者 : 丁爵连 字号 : [] [] []

  位于象山半岛南端的东门岛,屏陆隙海,历史悠久,素有“老东门,新石浦”之说。岛上文物史迹众多,有宋、元及明洪武时所筑的卫寨城墙和烽火台,唐时所建东门庙、元王将军庙、清天妃宫、民国时东门岛灯塔、“二难墓”及20年代蔡元培游居灯塔题词等,为沿海岛屿所少有。

  改革开放后,岛上渔业经济发展较快,有“浙江渔业第一村”之誉。乡人把保护先祖留下的文物遗产视为己任,自力更生,集资修缮几经劫难的历史文物古迹,复其原貌,供人瞻仰。岛上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在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指导下,编纂了宁波首部海岛志书 ——《象山东门岛志略》。

东门岛卫城隍庙

  城隍庙屹立于东门岛东南的象鼻山嘴,倚山临海,扼东门、下湾门两水道,坐北朝南,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明初昌国卫迁此时建,集旗●城隍庙与卫公署于一体。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民国二年(1913年)再修。解放后被挪作东门渔业队仓库,碑碣、神像被毁,因年久失修,屋面漏雨,墙壁渗水,房屋倾斜,影壁、旗墩废圮。1981年村人蔡银花等发起,曾三次集资修葺更新。先后耗资30余万元。

  庙前复建影壁、旗墩、八角亭。中间山门上书“城隍庙”三字,两旁山门,写“护国”、“佑民”。进山门正面悬24档大算盘1面,有“算千算万仍失算,盘来盘去却空盘”的条幅。庙分二殿二台,右墙上写有“赏善”,左墙上写有“罚恶”,每字八尺见方,字体遒劲有力。前殿有东、西两班房,书有“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条幅。

  戏台与大殿相对而筑,屋顶呈穹窿形。后殿比前殿高出八尺,有石戏台。殿中供奉佛像。曰:“大雄宝殿”。整个庙亭与塑像相映生辉,刻意表现出巍峨崇高,威武肃穆的气势。东门岛城隍庙是象山县内保护完好的典型清代建筑,又是重要的抗倭海防遗迹,现已列为象山县文物保护点。

东门岛王将军庙

  王将军庙位于呼应台山南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明洪武年间为祀元东门巡检司巡检、学录王刚甫而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福建人出资重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进山门沿主轴线,依次为月楼、戏台、正殿、后殿。后殿山岩泉水清澈甘润,正殿两侧有左右厢楼,左侧天井有防火方井一口。正殿两侧悬挂福建小钩船、东门大捕船模型各一艘。古亭(戏台)藻井造型美观,与正殿相对而筑。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王将军庙历经几代,均作修缮,保存完好。解放后曾作渔队仓库,1984年、1998年先后两次,由乡人潘妙青发起集资修葺,耗资8万元。

东门庙

  东门庙位于东门岛官基山东首,占地面积380平方米,正殿三间,房屋八间,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庙神号为天门都督,邑志记:庙建于唐前,象山立县前。为象山县内最早七座古寺庙之一。

  宋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兵占明州、定海,追袭宋高宗至东门海界①,遇大雨,金兵退回明州,宋高宗脱险。同年,县令赵举之奏请高宗题“东门庙”名,高宗赵构赐“祚圣庙”额。清道光年间,村人重修。后年久失修,日趋破败。1982年秋,村民集资重修。1998年秋,村人潘妙青又集资修葺。先后耗资10余万元。

东门岛古城墙

  东门山上一截截古城埂遗址,随处可见。宋、元时,筑门头山黄泥崩咀经大炮台山(现气象站)、水门里至官基呼应台,长约15公里,顺山势逶迤盘旋的土石城垣。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卫于此,时指挥万钟、把总吴大酣除整修原依山城埂外,筑谢家山脚绕象鼻头嘴至呼应台山麓延袤7里、高2.3丈、宽1丈的傍海石砌卫城,并修筑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至今东门人仍传颂着吴大酣造东门城的故事。东门古城墙修筑比石浦、昌国、爵溪均早,是县内最古城墙。在当时防海盗、抗倭寇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今象鼻山嘴至里厢大寨屋一截城墙保存完好,现列为县文物保护点。

东门岛灯塔

  灯塔坐落在门头岬角,地势雄奇,其下海潮汹涌。民国四年(1915年),里人任筱相、筱孚兄弟买山建成,以利商渔航行。灯塔原采用瑞典阿格公司乙炔灯,因操作不当,灯器烧毁,改用汽灯。后因塔内贮藏煤油,失慎付之一炬。民国八年(1919年)任氏昆仲与延昌纪子庚(字传长)等集资重建。其式样仿照渔山灯塔,共三层,由白色圆形砖石砌成,高10米许,汽灯照明,由海关接济煤油。玻璃柱子

① 今大目洋、猫洋一带。


  加宽至100毫米,东首一柱恰对航道中一暗礁,船员不见灯光,即知为航道险区。塔旁立有清榜眼黄岩喻长霖撰并书的《象山东门岛灯塔记》碑。筑有亭阁、鱼池、假山,种植奇花异草,为象山胜景之一。

  1926年冬,广州国民政府委任蔡元培、马叙伦为浙江省政务委员。时北伐军挺进湖南,军伐孙传芳率军西向江西,妄图阻挠北伐军前进。于是,蔡元培、马叙伦乘机策动省长复超在杭州发动兵变。因事机不密,起义失败。蔡、马俩人因此被军阀通缉,遂来宁波避难。随同一起来甬的象山人励乃骥为蔡、马的学生,因宁波还在军阀的统治下,为安全起见,励劝两位先生到象山避难。1927年元月初,励陪同蔡、马从宁波乘小火轮到象山白墩码头登岸,步行至县城。不日风闻孙传芳向宁波增兵,加之县城人多眼杂。励又将蔡、马转移到东溪村励乃骥家、黄公岙村史文若家和石浦延昌励的妹夫纪子庚家。因为石浦远离县城,加之海上交通方便,必要时还可从海上转移。在延昌逗留期间,曾游石浦对面的东门岛灯塔,两位先生纵目骋杯,不觉心旷神怡,蔡元培特为东门岛灯塔题写“出其东门,介尔昭明”八个大字。此墨宝原用镜框挂在灯塔会客厅中,惜乱中散失。

  解放后,东门水道列为危险航区,仅供当地渔船出入,灯塔遂废。“文革”期间,灯塔房屋被拆,亭阁、假山被毁,鱼池废弃,塔碑被勒倒。只存塔身壁立,塔顶岌岌可危。

  19982月,由岛上退休教师丁爵连、退休干部施锡幸等人发起修复东门灯塔,邀请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林志龙、县文管会夏乃平为顾问,在石浦镇委、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专门成立东门岛灯塔及蔡元培遗迹修复筹建领导小组,筹集资金10万元。塔顶按原样修复,共上、下两层铅皮;灯塔立柱硬木料从鹤浦船厂购得,4根残缺的立柱修补得同原来一样;灯塔栏杆与石阙,基本按原貌复制;塔内盘梯、楼板用杉木料铺设与原缝合。由石浦航管所赞助红色航标灯1盏,从附近冷库接通电灯线,使灯塔重光。《东门岛灯塔记》碑放置原处,复建四方形碑亭,书有“海天灵国一神岛,隙海巨镇老东门”的对联。被废弃的鱼池、假山均按原样修复。塔北50米处复建屋三间,请宁波陆爱国先生题书“天门馆”三字,在象山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的支持下,藏东门古今图书,陈列船模、渔具。在绍兴蔡元培故居纪念馆的帮助下,又新添蔡元培雕像和立“出其东门,介尔昭明”碑各1座。石雕像由高塘石匠陈清波雕凿。

  在门头山嘴的悬岩边,由村人邵德银出资修建海神桥一座,由乡人杨鹏飞、洪世奎出资在山巅建八角观海亭一座。19983月,石浦镇人民政府立毋忘碑1座,阳面书“毋忘国耻”四个大字,阴面刻有1942年夏,日军在门头外秤锤礁海面焚烧东门渔船7艘。惨杀渔民36人这一切齿难忘的历史。4月,石浦镇人民政府辟门头历史海防古迹为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文物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观光结合起来,使其发挥作用。今有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参观者纷至沓来,东门岛灯塔已列为县重要文物保护点。

东门岛妈祖庙

  象山原有丹城、石浦、爵溪、南田岛、东门岛等地妈祖庙5座,现保存完好的仅东门岛上1座。该庙建于元代,位于东门老道头官基山麓,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

  东门妈祖庙一度改为渔民子弟小学。学校迁址后,由潘妙青发起,岛上渔民集资10余万元修缮,复其原貌。庙前有石阶12级,进山门为门楼、戏台、厢楼、正殿。整个建筑造型美观。1998年秋,许良玉等人又发起集资修缮,由象山古建筑队承修戏台,戏台藻井系斗拱叠涩收缩,角科斗拱的拱,翘的翘,外形延呈翘角形,枋板上有花鸟人物雕饰,栩栩如生,檐柱雕有狮子,工艺精巧;并油漆大殿庑殿顶,卷棚式轩廊。正殿正中复置妈祖神像一尊,两旁设有千里眼、顺风耳神像。修复历时10个月,耗资15万元。东门妈祖庙现是老渔民聊天、休闲的活动场所。

  近年来,东门岛文物古迹保护与修复较有起色,已引起县委、县府领导重视和象山有识之士的关注,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在研究聘请岛上热心文保工作的志士为业余文保员,成立东门岛文物古迹与修复领导小组,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搞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

作者:象山县业余文保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