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展览引出“大工程”
1993年10月,镇海区文化部门抽调了几名热心人士,在鼓楼举办“镇海军民反侵略史迹展览”,用比较简单的图片、实物、文字史料,展现镇海口抗击倭寇和抗英、抗法、抗日的有关史迹。原打算展出十天,没想到短短数天,竟吸引了万余名参观者。许多学校、机关、部队等单位领导闻讯后都纷纷组织人员前来参观。不少参观都拿着笔记本,边看边记。一位中学生看了展览后,在留言簿上激情地写着:“中国会永远落后吗?我们将用行动作出回答!”有位机关干部写道:“昔日挨打被侮,根源在于落后,毋忘历史耻辱,须激爱国激情,立誓以身许国,固我中华长城。”展览在镇海内引起轰动,展期不得不延期。
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深深思考,当时的区文广局局长周晓芳、副局长严宏良抓住这一契机,向区委领导作了汇报。区委书记洪钧杰在参观展览时,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不久,他率领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参观了展览,后又召开区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角度,统一大家对开发、利用海防遗迹的认识,认为镇海有如此丰富而又珍贵的海防遗址,又有许多灿若晨星的历史英雄人物,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和大课堂。镇海口的海防遗址不仅内涵丰富,保存较好,还与招宝山景区内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海防遗址,对于扩大宁波和镇海对外的影响,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旅游事业和镇海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经过一番深入研究,一个“大工程”的轮廓出现了。1994年2月,区委、区政府作出了“保护、开发、利用镇海口海防遗迹,全面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工程”的决定,并把这项工程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确定了开发利用海防遗址的“一地、二全、三化、四促”的总体思路。“一地”,是经过四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以“一馆三区”,即新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全面保护和整修招宝山区、后海塘区和镇海中学内的海防遗址为龙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全”,即全社会发动,全民参与,共同投入海防遗址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工程。“三化”,即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活动形象化,基地网络化,确定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一周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周,中小学生每学期开学第一课、第一篇作文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为主题,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及党团员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重视“一馆三区”基地建设的同时,注意区内原有青少年德育、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功能的发挥,使之形成网络。“四促”,即通过保护、修复和开发海防遗址,增强全民爱国主义的热忱和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促进历史文物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促进港城文明建设,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春天话题传四方
被称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爱教工程”得到了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如万里春风吹雄关,使镇海再现“海天雄镇”的气氛。1993年12月,区委决定建立由区委书记洪钧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周忠德、张卫民、副区长郑信才为副组长的镇海海防遗址修复开发领导小组。
1994年2月4日(立春),镇海区的有关领导带着一份特殊的“新春贺礼”,专程赴杭州向省有关领导汇报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问题。汇报会在省人大会议室举行,省人大、省政协和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广电厅、团省委、省国防办、省教委、省文联、省作家协会等领导以及有关方面专家、各界人士50余人参加,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电台等新闻单位采访了本次汇报会。14位省领导在听取洪钧杰的专题汇报和看了《雄关曲》专题录像片后,争相发言,会上汇聚成一个共同的话题——
“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帝国主义侵略掠夺造成的,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决不能忘记这一耻辱的历史。”
“不抓工业不能富,不抓农业没饭吃,不抓国防不安宁,不抓教育后代没希望。”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落实,感谢镇海区委、区政府带头办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与会领导不但对镇海区委、区政府的决定表示支持,还提出要积极参与,作为全省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建议将镇海口海防遗址向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昭晰在会上当场捐款500元,还在捐款信中写道:“敬献给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人民币500元,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一点心意。”这500元比起后来捐款数达1050万元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它的意义十分重大,拉开了镇海人民捐款献爱心活动的序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平波专程来镇海考察,了解海防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工程的实施情况,也为纪念馆捐款1000元。
各新闻媒体极为关注镇海的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工程。199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春天的话题》一文,报道了镇海以海防遗迹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情况,以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50余家新闻单位,亦作了150余次(篇)的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一套,在《神州风采》栏目中播送了“镇海雄关”专题片,人民日报又以较大的篇幅在头版发表了《听故垒诉说》等文章。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还分别以“历史无言励今人”和“让历史告诉未来”摄影专页报道镇海的爱教工程建设。宁波电视台举办了“献给海防丰碑的爱”专题文艺晚会。这样的宣传势头在镇海的新闻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使镇海口海防遗址及镇海区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镇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工程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中宣部两位部长先后听取了镇海区委领导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批示。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德勤、副局长马自树,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周强,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维澄,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曾建徽,原省委书记潭启龙、铁瑛,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中将,海军政治部主任胡彦林中将,东海舰队司令员杨玉书中将及全国政协专家组等都分别来镇海考察,对如何进一步保护历史文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了许多具体的批示。国家文物局还专门发函给北京、福建、上海、江苏、安徽、广西、云南等省(市、区)文化厅、文物局、文管会,要求协助做好镇海口海防史迹文物展品的征集工作。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副馆长杜永镇、研究员刘如仲两位专家来镇海考察后,不但对新建纪念馆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参与“陈列大纲”的修订,还为纪念馆陈列所需的文物展品四处奔走,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宁波市委的主要领导还带领市四套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镇海召开现场会议,提出了镇海的爱教工程要在“好”字上做文章,并要与招宝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相结合,要让群众自觉参与,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市政府先后拨专款400万元支持镇海的爱教工程建设。
1997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欣然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会委员长乔石也为纪念馆题词:“海天雄镇悲壮史迹励今人,东南门户改革开放谱新篇。”为镇海海防遗址和纪念馆题词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李锡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杨汝岱、钱伟长、吴学谦,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上将,国务委员、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原国务委员王芳,国防大学政委朱敦法上将,原国防大学政委李德生上将,国防大学校长李文卿上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中科院院长路勇祥,著名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中科院院士谈家祯等。王琦、邵洛洋、李铎等著名书画家也为纪念馆送来了书画作品。以国防大学为主体的“百名将军”为爱教工程签名表心意。共收到各级领导和各界知名人士题词、书画作品150余件。这一切都是对全区人民的莫大鼓舞,也是党和国家对镇海几年来开展爱教工程的充分肯定。
万众和鸣献爱心
通过宣传发动,区委、区政府的号召赢得万众和鸣,出现了全社会发动、人人参与,各界人士和单位纷纷向爱教工程捐款捐物、献计出力的生动场面。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工程中来,首先要让干部群众充分了解镇海口的“四抗”历史,海防遗址的内涵和开展爱教工程的目的意义。因此,区有关部门组织编印、出版、摄制《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雄关烽烟录》、《雄关丹心》、《梓荫风采》、《浃江忠魂》、《血沃雄关》、《抗日烽火》、《浙江鸦片战争史料》、《爱国主义教育名言录》、《镇海海防遗址》、《海防遗址专刊》、《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专刊》、《镇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工程简报》、《中法战争镇海之役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京剧《炮魂》、八集电视连续剧《血墙》等,近20万份(集)。这些书刊、录像片真实、全面、形象地反映了镇海军民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战争的史实和爱教工程的基本情况,引起了干部群众的兴趣,提高了宣传效果。在此同时,区委、区政府还作出决定,在每年清明节后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周活动。1994年的第一个“爱教周”期间,统一组织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和录像片,参观和听取镇海军民反侵略战争展览和史迹报告会、故事会;运用黑板报、宣传窗、标语牌等宣传工具和组织宣传车到各镇、村作流动宣传;举办“百首爱国主义歌曲演唱会”和文艺小分队下乡演出;举办30辆彩车大游行;还举办“古塘抗倭”、“镖击英军”、“炮击法舰”、“同仇敌忾”等趣味性游艺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群众达10万人次。1995年,以组织社会各界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等第二个爱国主义教育周,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推向新的高潮。1996年4月2日,来自全区工业、财贸、街道、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1300余名代表隆重集会,参加“干‘九五’,绘宏图”为主题的第三个爱国主义教育周开幕式,区劳模代表向全区职工宣读了倡议书,仪式结束后,还在120米长的横幅上举行万人签名活动,以表达对建设新镇海的意志和决心。1997年,适逢香港回归,第四个“爱教周”的主题是:“同心迎回归,立志建港城”,举行了香港回归倒计时牌揭幕式,并有300名刚满18周岁的中学生举行“我为祖国宣誓”成人仪式。1997年6月7日,为喜迎香港回归,香港和深圳、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举行“我们爱祖国、我们爱香港”万名儿童绘画签名长卷传递活动,宁波段的长卷传递仪式在刚落成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广场举行,这一活动也作为纪念馆仪式。
自1994年以来,每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周,都有新的主题和新的活动形式。这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纷纷向爱教工程捐款捐物。区人大、区政协根据代表、委员的提议,节省“两会”开支等,向“爱教工程”捐款10多万元。镇海夏金生福利院的46位老人,也向“爱教工程”捐款1400多元。1994年4月8日,在“吴公纪功碑”前出现了动人的一幕:宁波职教中心学校400余位师生徒步20公里来到这里参观,省下车旅费1010.37元捐款给“爱教工程”。镇海籍的国防大学王剑君教授从人民日报《春天的话题》报道中得知道消息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接连给家乡的有关部门写了三封长信,对如何建好“爱教工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还分别给在北京、西安、上海、杭州的六个子女写信,建议为镇海的“爱教工程”捐款,全家捐款达2400元。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镇海县委书记的虞天石重病在身,经济条件较差,一时拿不出钱给“爱教工程”捐款,他将子女为其做80岁大寿的500元钱捐献出来。在镇海口抗日作战中阵亡的将士颜怀信后代、富阳人民医院退休职工颜如筠,得悉镇海要兴建海防历史纪念馆,捐献积蓄2000元钱。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文博专家洪可尧把宁波市政府奖给他的1000元钱也捐献给纪念馆。北仑小港镇村民王振彪将他珍藏多年的古代兵器石箭镞、弋头、铜弩机捐献给海防办。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费钦生研究员是国内博物馆界内部陈列的权威,为了做好海防历史纪念馆的陈列设计,不顾年事已高,18次来镇海,陈列所用100余张图纸都由他亲自绘制,还千方百计为纪念馆节省经费。他和夫人朱传玉为纪念馆捐款5000多元,还将价值数千元的图书无偿捐献给纪念馆。港胞包玉书先生为家乡的爱教工程慷慨解囊,捐资100万元。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巡抚的刘秉璋的曾孙、香港亿利达工业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为兴建中法战争镇海之役胜利纪念碑捐资50万元港币。侨胞王绍成、魏传瑞、陈志耀分别捐资18万元、10万元、5万元。一笔笔钱从四面八方送到镇海,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来信从全国各地飞到镇海。镇海鼓楼,这个昔日门庭冷落的场所,成了车水马龙的热地,《浙江日报》记者动情地称之为“热土上涌动的春潮”。共计有200多个单位,52300余人为兴建纪念馆捐款,捐资额达1050余万元。这对于只有20万人口的镇海区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矗立在招宝山麓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它的一砖一瓦都凝聚了千千万万有识之士的爱心。
倾注身心建丰碑
兴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能使镇海口抗击外侮的史迹更系统、更形象、更完整、更集中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为此,区领导就提出要在镇海建造一个省内一流的纪念馆。目标定位比较高,纪念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在这一既定目标指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进行的。
首先是选址问题,纪念馆造于何处,直接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发挥。景色秀丽的招宝山一带是镇海城内独一无二的风景区,招宝山南麓原来是东岳宫所在地,也是1841年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率众宣誓之处,又与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后海塘等重要的海防遗址毗邻,用于建造纪念馆极为适宜。但随着改革开放和镇海经济的发展,这一块依山傍海的风水宝地被众多的开发商和有关部门看中,曾打算建造游乐场等设施。但区领导和有关专家高瞻远瞩,没有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所动,毅然决策,把纪念馆建造在昔日的古战场的招宝山脚下,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拆迁了部队营房和园林部门的部分苗圃及人民防空办公室的附属用房。其次是资金问题,建好纪念馆、纪念碑及整修好周围的环境,约需总投资2000多万元,除各界捐款、市财政拨款,尚有几百万元资金缺口,区政府尽力压缩财政支出,确保这一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建成。再次是设计和建筑单位的选择,为了使纪念馆设计达到省内一流的目标,邀请了中科院院士、著名建筑大师、东南大学齐康教授担任总体设计,请镇海籍著名雕塑家、四川美院教授江碧波负责室外雕塑设计制作。区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几次赴南京与齐康教授磋商建筑规模和建筑格局等问题。纪念馆的结构设计,由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具体负责。建筑施工,由实力雄厚的浙建二公司中标承建,他们抽调了精兵强将,把一流的施工人员和操作能手调到纪念馆工程项目部,把纪念馆工程作为公司的样板工程来做,严把材料关和施工关。同时聘请了陕西兵器工业监理公司为该工程的质量监理,保证了工程质量。
纪念馆工程于1995年4月18日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胜利110周年之日奠基。参加奠基仪式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东海舰队司令员杨玉书、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昭晰、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法文及宁波市、镇海区有关领导,还有香港知名人士包玉书先生等。会上,由江泽民总书记书写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铜牌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牌,分别由钱正英和毛昭晰授予纪念馆。
1995年10月18日,工程正式动工,1997年5月初竣工,经区建筑质量监督站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纪念馆总体造型雄厚肃立。入口处低平步行道曲折由西向东穿过水池,使人感到一种宁静低回的氛围。西墙是一段80余米长粗重石墙,突显镇海口海防雄势。西面宽广的场地上竖立着一尊20多米高刀形雕塑,象征镇海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纪念馆北面采用大玻璃幕墙,将近在咫尺的招宝山和东北面的安远炮台尽映于其中。
一个上档次的纪念馆,要有一个富有个性的建筑处观和寓意凝重的内部建筑结构,但纪念馆的基本特征是陈列,陈列是纪念馆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手段,是衡量纪念馆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把陈列工作作为海防办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海防办组建初期,就着手酝酿陈列展出的观众对象、主题思想、内容要点、总标题、陈列体例及布局划分,动手编写陈列文字大纲。由于镇海的“四抗”史迹时间跨度很大,从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到本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而且涉及的历史事件复杂,历史人物众多,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四抗”史迹全面、生动、翔实地反映出来,关键在于编写好陈列文字大纲。从1994年初就组织有关同志按照“四抗”的总体要求,分头编写陈列大纲第一稿,然后又从陈列的主题思想和陈列展出的设计要求,由专人汇总统稿,不断听取各种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到1996年6月召开陈列大纲论证会最后定稿,共修改十余稿,从而使该陈列大纲做到史实正确、重点突出、繁简得当、眉目清晰、内容丰富、布局合理,较充分地体现镇海人民在抗击外来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为达到展品丰富多彩,在积极做好社会各界征集文物史料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向中央、省、市文物部门和兄弟博物馆、纪念馆、文管会求援,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国家文物局根据我们掌握的镇海口抗击外侮的有关线索,发文给全国有关部门,要求协助做好镇海口海防史文物展品的征集工作。省文物部门打开藏品仓库让我们翻箱倒柜寻找所需“四抗”文物,数十件文物无偿给纪念馆借展,还给我们翻拍了许多文物和有价值的史料。我们以“找米下锅”的精神,克服人员和经费不足之困难,尽力创造条件去开展搜集工作。有重点地赴刘秉璋、杜寇英、吴杰、欧阳利见、俞大猷、林则徐等有关历史人物的家乡和任职处,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在湖南、安徽,欧阳利见、刘秉璋的家乡拍摄了一些重要文物照片,并进行了复制。在到达抗倭名将俞大猷家乡福建泉州市河市镇时,市、镇有关部门领导不仅向我们介绍俞大猷抗倭业绩,陪同我们去俞大猷墓地和参观俞大猷史迹陈列室及相关的遗迹点,还针对我们缺乏俞大猷肖像的情况,赠送我们石膏像一座。在福州我们拜访了林则徐第五代玄孙八十高龄的林纪焘先生,他见我们不辞辛劳搜集文物史料,不仅将林则徐抄录并加圈点的裕谦劾琦善的奏折复印件送给我们,再三说明此原件已不在他处,还将他珍藏多年的林则徐肖像拓片无偿送给我们。在香港的刘秉璋第四代曾孙刘永龄先生在为我们提供刘秉璋肖像照片的同时,又将在香港的刘秉璋遗物两次拍成照片,连同底片送给我们。另有许多实物、史料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部门收藏,他们也视为国宝来对待,我们已无法征集到这类文物史料,但在他们的支持下,给我们参观、查阅、摘抄、拍照、摄像、复制。“镇海口海防布置战守情形图”是彩绘的长卷,北京大学图书馆保存得相当好,该图把中法战争期间镇海口到宁波市区的炮台、关卡、兵营、战船等攻守布防以及中法双方在镇海口交战的情形,描绘得一清二楚,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在他们的支持下采取自己动手的办法进行临摹复制。威继光抗倭战刀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我们根据照片等有关资料以“照样画葫芦”的办法进行复制,由于我们大胆地自己动手进行临摹复制,不仅使许多陈列展品及时到位,还节省了经费支出。1995年3月,海防办同志在天津参加会议,在就餐时偶然听到旁边的餐桌上有人谈起中法战争镇海之役的文史资料,饭后以跟踪追击的办法寻找该同志,查到了在天津一户居民家留有《浙东镇海得胜图》、《参将郑鸿章沙蟹岭布防图》、《记名提督伍金洪中营驻屯图》等抗法文物,后因经费等原因未拿到原件,但在天津历史博物馆的同志支持下拿到了此三图的复印件,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复制任务。有许多历史资料反映: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少将大津和郎在镇海被我抗日武装击毙。但记载的时间与镇海几次抗日交战的时间对不上号,为了弄清该段历史,海防办派出两位同志赴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等处查找有关的抗日档案和《申报》、《新浙东报》等史料,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陈列展品。
一个好的陈列,除了有丰富的藏品,科学新颖的内容设计(陈列大纲),还应有生动活泼的形式设计,制作精美的展品,使观众在受到教育,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欣赏艺术,陶冶情操。但联系到我们纪念馆的实际,馆的规模较小,地方财力有限,怎么办?最后大家还是以区领导提出的纪念馆的陈列应追求新的起点、新的突破,达到高品位、高质量的要求。为此千方百计去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邀请陈列形式设计的专家,聘请制作水准较高、价格公道的制作单位。最后,我们有幸请到了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费钦生老先生担任纪念馆陈列的形式设计,并请做过数十个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品制作工程的上海宝松美术广告公司以及它的协作单位西安电影制片厂特技影艺公司、上海航天局809研究所等单位参加施工制作,不仅及时地完成布展任务,而且达到了高品位,高质量,被专家们誉为:“是中小型馆中难得的佳作。”
现在,一座新颖、别致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矗立在招宝山下,走进纪念馆大门,入眼便是横亘水面之上长达94米的回旋坡道,参观者一上坡道,就能看到象城堡造型和城塘意蕴的主体建筑,北侧有一道高5.4米,宽24米的大型浮雕墙。二层入口处,引人眼帘的便是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十个大字。大门的平台上呈品字形放置三门抗英、抗法时期的铁炮,中间一尊为1842年英国造的瓦瓦斯前镗炮,重约2500公斤。大门旁二尊古炮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浙江省局造的平夷炮,重800公斤。
纪念馆的主体陈列共分五厅,分别为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和现代海防厅。基本陈列,共有实物类展品185件,各类图书、照片114幅,电动图表7个,高分子人物塑像7座,各类碑拓制品12件,雕塑4组,历史场景创作画10幅,多媒体影视景观箱1座,影视合成大沙盘1座,大屏幕电视墙1座。
1997年10月8日,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据统计,至今已接待中外参观人数达30万余人次。该纪念馆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当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作者:原镇海区文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