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武山庙博物馆建立
发布时间 : 2015-09-18  15 : 49 作者 : 周金康 字号 : [] [] []

  溪口镇青山环绕,曲水长流,物华天宝,民风淳朴,旧时素有建寺筑庙之风尚。民国时期,在不到千人的镇上就有“八庙六祠堂”,武山庙即是八庙之一。

  武山庙坐北朝南,背靠武山,面临剡溪,为四合院式古建筑,前后两进,左右厢楼,天井有戏台紧连山门,石柱有楹联“历代衣冠皆从今日演,数人谈笑尽是古时风”。山门、正殿前廊均有精雕卷棚,屋顶除戏台为歇山顶外,其余均为硬山顶。

  武山庙始建于年代已无从考证,据现存庙内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和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碑文记载:“明洪武(1368-1938),诏天下,祠庙多依山水本名”,“奉川名山素推雪窦山,出十里许有山挺秀,直截于溪北,名曰武山。村之人因于武山之麓建庙,以接名山之胜,名曰武山。庙建何时,远不可稽。”从这里可以看出,明代时就有该庙存在。

  武山庙系溪口任、宋、单、张、蒋五姓共祀。自清初,蒋姓逐渐发展为镇上的大姓后,即由蒋姓为社首,管理庙务,经营供奉。一直到蒋介石祖父蒋玉表、父亲蒋肃庵,皆相继任庙董,凡蒋家有重大庆典,均来这里举行。民国初年改为武山小学,蒋经国曾在这里求学发蒙。蒋介石夫妇也数次在此观剧。1948年,蒋姓修谱时,按照地方习俗,对庙进行大修。解放后,由于改作粮库,加之年久失修,庙宇濒临坍圮。

保护古迹筹建博物馆

  面对武山庙的现状,有关人士甚为焦虑,随着“文革”动乱的结束,经过拨乱反正和旅游事业的兴起,奉化县领导开始着手研究此事。同时,文化部门也有建立县博物馆的初步设想。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保护古迹、筹建博物馆的思路。

  1981年国务院发文指出:“文物较多的重点县(市),特别是对外开放的,要积极建立博物馆和文物馆”。1983年,县文广局与文管会据此提出了这一“两全其美”的构想。1984年省文物局局长毛昭晰和副局长梅福根先后来奉化视察工作,听取汇报后,表示认可。大家认为,这一决策优点不少:一是该庙地处对外开放的溪口镇,海内外游客较多,具有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二是武山庙与蒋氏一家渊源较长,保护它既具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三是该庙虽破旧,但格局完整,且与武岭门毗邻,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建博物馆有利于游客参观。

  筹建溪口博物馆的目标确定后,武山庙的产权归属、维修资金落实等一系列具体工作即全面展开。

  1985112日,奉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向省文物局送交了《关于申请批拨溪口博物馆修建补助经费的请示》,要求补助经费10.3万元。

  198522日,省文物局下达发了《关于修建溪口武山庙报告的批复》,同意补助经费10万元,并对修复武山庙的原则、它的归属、资金使用情况提了具体要求。

  1985210日,县文管会向县政府提出“要求明确武山庙产权的请示”。同年323日,县政府下达了《关于溪口武山庙产权归属问题的批复》,同意把溪口武山庙划归文物部门管理和使用,设在庙内的粮站,尽快搬迁。329日,奉化县计委同意粮食局在溪口择地另建粮库。

  至此,在省文物局、县政府和粮食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武山庙产权归属问题及维修经费基本解决。

苦心经营原貌再现

  在修缮古庙、改建博物馆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技术上的难题,因为历经沧桑的武山庙,早已面目全非,再加上粮库使用中未顾及古迹保护,恢复武山古庙的原来状态颇费周折,需精心筹划,重新构思。根据武山庙修缮步骤,原来由奉化县文管会办公室代管的“奉化县溪口武山庙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于19854月正式在武山庙挂牌,蒋孝悌同志从奉化文物办公室调到筹建办,进行督促粮站搬迁、附属用房调查等先期工作。198512月,我也从溪口文化站调至溪口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具体负责武山庙的维修和博物馆的陈列工作。筹建办公室人员先后还有沈亚春、毛志根两位同志。

  1986110日,通过招标,与临海县古建筑工程公司黄大树经理签订了“溪口武山庙的维修合同”。为了节约资金,工程采用泥工部分包重工、木作部分包轻工,材料由我们采购的办法。维修时间从1986223日开始至1018日结束,工期为七个月。在维修过程中我们根据文物维修原则,既保持了武山庙原来简洁古朴的建筑风格,又根据博物馆陈列的实际需要,在功能上作了适当改动。由于维修前建筑构件被石灰封住,设计的图纸与实际施工出入较大,因此在以后操作中基本上是由我们自己边设计边施工。当时台亭藻井已坼除,我们参考了棠云的“云溪庙”戏台后,采用斗拱分八面结顶;东西厢房落架大修,底层增高35公分;正殿前檐卷棚落架,木柱换成石雕龙柱,正脊堆塑了双龙戏珠,安装了廊庑隔扇;山门外增立清代石狮、石擂鼓等。198611月,经过多次协调,原卫生院使用的武山庙偏房也划归博物馆。1986年底土建工程结束后,由于资金缺口,油漆和偏房建造暂停。19875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沈竹来溪口视察,表示缺口部分的资金,由国家文物局补助。至198710月,经过一年半努力,武山庙修缮工作全部结束,工程总支出18万元。后随着博物馆规模的扩大,国家文物局后共拨39.5万元,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溪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名“博”实“专”特色独具

  在恢复庙貌的基础上,运用何种形式及内容,把奉化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展现在游客面前,建立一座独具一格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实在是煞费苦心。

  19871月,县政府下达文件,正式批准建立“奉化县溪口博物馆”,配事业编制三人。我们在边修缮,边筹备博物馆的陈列中开始工作。

  同年8月,我们参观了苏州、杭州等地有关博物馆,最后确定溪口博物馆的陈列由奉化历史沿革、土特产、风景名胜厅,风俗厅和工艺美术厅三部分组成。

  1988年春节,在新年的爆竹声中溪口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它同时标志着宁波市第一座建制博物馆的诞生。

  建馆初期,限于场地、经费,也限于经验、见闻,我们在“博”字中采其一项,向“专”的方向发展,从三个展厅中,既让外地观众了解奉化的风土人情、乡风习俗、历史沿革、风景名胜以及当地的种种特色,同时,对当地人民也有爱国、爱乡的教育作用,所以这是一所特色独具、符合发展趋势的专题博物馆。

十载翻新硕果初收

  由于武山庙的古建筑风格与名人效应,加上博物馆的特色陈列,溪口博物馆开馆至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春秋十载,共接待中外游客250多万人次,来这时参观的有外国元首、党和国家领导人,港、澳、台及海外同胞。西哈努克亲王、李岚清副总理、李贵鲜国务委员在参观时,都称赞展品的精湛;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刘德有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张德鄞、张文彬局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等题词勉励。蒋介石侄女蒋华秀女士曾多次来溪口博物馆,对武山庙的修复和博物馆的建设,表示了极大的欣慰,她回想过去在这里看戏、玩耍时情景,倍感亲切。郭仲选、蒋纬国先生先后为溪口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溪口博物馆西侧与武岭门之间原是旅游局的停车场,县政府于19896月份将其划拨博物馆,我们又投资7.5万元,宁波林校无偿提供了绿化树木,修建成一个有亭台回廓、曲径小桥,以供游客休息的小型公园。1993年,我们又投入20万元征用土地2700平方米,用于建造文物库房和发展第三产业。1994年,用12万元购得原卫生院偏房三间,并建成了临时展览厅。

  1997年,溪口博物馆陈列的改造被列入当年文化局的实事工程,并取得市长支持,同意财政拨款30万元。当年5月,我们召开了由省文物局、宁波市文化局等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参加的陈列改造研讨会。专题陈列“奉化民俗风俗展示”,共分序厅、节俗厅、婚俗厅、戏俗厅、食俗厅,这样溪口博物馆的定位更加明确,陈列的主题更加突出。第一期工程“序厅”、“节俗厅”,总投资50多万元。经全馆同志同心协力,用了八个月时间,完成了改造任务,于1998612日在庆祝溪口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形势喜人腾飞在望

  十年来,溪口博物馆的馆所占地面积已从修复武山庙时的850平方米,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也由500多平方米扩大到3000多平方米,均扩大了五倍多。藏品从开馆不到200件增至700多件。编制人员从三人增至六人,其中三人系杭大文博专业结业。溪口博物馆1990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先进集体”,1994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博物馆”,1995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首届文明博物馆争创工作先进集体”,1992年还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浙江省县级市博物馆馆长工作座谈会,先后同庐山、浙江、南京等博物馆协办了临时展览,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先后报道过溪口博物馆情况。

  19995月,奉化市委召开协调会,决定把原溪口医院房子以160万元价格有偿划拨给溪口博物馆。该房毗邻博物馆东首,共占地1300多平方米,建筑1500平方米,其中七间三层楼为街面屋。这项决策,为溪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博物馆的第二专题陈列正在积极筹备。不久,集知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博物馆将展示在中外旅客前面。

作者:溪口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