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与宁波大学
发布时间 : 2015-09-17  15 : 01 作者 : 唐德中 字号 : [] [] []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伟大号召,家乡改革开放建设的辉煌成就和船王包玉刚先生率先捐资助建宁波大学的重大义举,给大批身居海外、心系故国的宁波籍人士开发建设家乡、发展故里教育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19861126日,在由邓小平亲笔题写校名的宁波大学开学典礼的主席台上,包玉刚先生夫妇及其亲属,宁波旅港著名实业家代表李达三、赵安中、曹光彪、刘浩清、孔爱菊、包从兴、王剑伟、邹星培、闻儒根,忻礼轼、陈志耀、张炳昌、姚祥兴、陈怡良、王惟翰、赵亨龙、邵炎忠夫妇等60余人专程前来参加,旅居国外和台湾及其他地区的宁波籍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持办学,从而拉开了海外“宁波帮”共创宁波大学的序幕。 自1985年以来,宁波大学累计接受海外捐赠大项目16个,合计人民币近亿元;接受奖学金、助学金23项,计人民币180余万元,目前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联合后的宁波大学,接受“宁波帮”的捐赠款已逾亿元人民币。海外“宁波帮”的有力支持,大大加快了宁波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宁大北仑两难,相互为用乃可创天下”

  1991923日,包玉刚先生溘然病逝。出于种种原因,宁波大学的捐资助建工作曾一度沉寂。学校基本建设与国际交流一度没有经营渠道,日常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学校发展举步难艰。这引起了一批关心家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宁波帮人士的关注。

  旅港宁波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安中先生,是船王包玉刚先生当年中兴学校的同窗挚友。包先生率先捐资创办宁波大学,令海外宁波人无不拍手称快,更使老同学赵安中先生佩服之至。包先生生前“希望爱国爱乡而有能力的朋友鼎力协助,共襄此举”(指办好宁大)的兴教深情,道出了赵安中先生等人的共同心声。故在宁波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赵先生携次子赵亨龙先生亲临参加,并给学校捐赠港币5.5万元;不久三儿子赵亨文先生再次捐赠2000元港币作奖学金,寄托了赵氏父子两代人助学“扶本”的款款深情。包先生去世后宁波大学出现的情况,赵安中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穿针引线、多方联络,力举有能力的朋友出来“共襄此举”。

  1995年春,上至78岁下至8岁的赵氏祖孙三代,在出席捐赠宁波大学与6个县()、区项目后,来到了宁波大学,在奠基厅中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校名前合影留念。学校聘请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管理专家赵亨文先生为客座教授时,赵安中先生对儿子说:“你这个教授要当好呵,不然就把你撤了。”走进学校图书馆的包先生纪念厅,赵先生一见到同窗好友的大幅画象,就深深鞠躬致意。参观结束后,他挥笔题下“宁大北仑两难,相互为用乃可创天下”15个大字。言简意赅,高瞻远瞩地点明了培养人才和依托港口在加快宁波国际化港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香港环球船务有限公司董事、港事顾问包陪庆女士闻讯后,专门写信给吴心平校长说:“赵安中先生支持先父,捐助宁波大学,其义举实令人鼓舞”。几年来,赵安中先生偕儿子赵亨龙、赵亨文先生,先后3次捐费295万元助建宁波大学林杏琴会堂、体育中心看台与生活区憩园——“杏琴园”。赵安中父子在宁波地区的捐赠项目己达94个,计人民币 2500余万元。晚年的赵安中先生竭尽全力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为“希望工程”添砖加瓦。为此,省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分别授予赵安中先生为浙江省“爱乡楷模”、宁波市“荣誉市民”;授予赵亨龙先生为宁波市“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

“科教兴国,为宁波为国家培养人材”

  港事顾问曹光彪先生,是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港龙航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著名的毛纺大王。曹光彪先生虽然身居海外,但他心系故土。抗美援朝时冲破禁运,给祖国运送大量紧缺药品的是他;1978年率先投资内地,首创“补偿贸易”,开港商投资大陆之先河的是他;打破外国人垄断,创建首家华人空运——港龙航空公司,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创造条件的也是他。正如他自己所言:“用做生意报效祖国,就象战士用武器保卫祖国、文人用笔墨赞美祖国,同样是爱国。”在驰骋商海数十年中,曹光彪先生深知“立业祖国、贵在教育”。他的十个子女在内地念完中小学,以后几乎都成了博士、硕士。他先后在宁波捐资兴建宗华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以及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宁波大学曹光彪科技楼;在天津市捐设徐望月“爱心基金”与“艺术基金”;出巨资分别在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设立“高科技发展基金”及“优秀教师奖励金”等,不遗余力地支持“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

  1986年宁波大学首届学生开学时,他不仅随同包先生参加庆典,而且捐赠5.5万元港币,祝贺浙东首所综合性大学的诞生。在宁波大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他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慷慨解囊300万元助建宁波大学科技楼。19951222日,他亲自率领子孙三代专程来到学校主持科技楼的奠基活动。曹先生十分高兴地从吴心平校长手中接过了“宁波大学荣誉顾问”证书。在典礼大会上,他满怀深情地操着乡音说:“教育乃立业、兴邦、强国之根本。这次我把全家子孙三代人带来,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家乡,别忘了自己是宁波人,要多为家乡出力。”他殷切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以科技加经商的头脑走向全世界”。典礼以后,曹光彪先生率子孙种下了两株公孙树(即银杏树),同时也播下了曹氏全家重教助学的决心与希望。接着,曹先生一行在学校党政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图书馆与体育中心,曹光彪先生挥笔留下了“科教兴国,为宁波为国家培养人材”的墨宝。

  当天下午,市领导会见曹光彪先生时,他又拿出100万元港币支持宁波市的扶贫工程,尽显自己拳拳爱国报国之心。

“在台北一提起宁波大学,乡亲们内心就有一份骄傲”

  宁波大学成立伊始,就得到台湾乡亲的广泛关心与热忱支持。19884月,台北宁波同乡会的众乡长组团亲临学校考察指导。19915月,阵英烈乡长主动来校参观。回台以后促成《远见》杂志的两位记者实地采访宁波大学,并以“甬江边的新城”为题,在199112月的《远见》杂志上专题介绍了宁波大学。而且陈先生还亲自撰写“我们家乡有所宁波大学”的热情洋溢的按语,《宁波同乡月刊》在19926月号上全文转载。19923月,王雄夫理事长、陈英烈、沈友梅、叶信赞、钱介行、周亨储与阮国荣等7位乡长“抛砖引玉,借以引起各方对家乡唯一综合性大学的重视”,而捐赠 1.5万元人民币设立奖学金,随后沈友梅先生又慷慨解囊捐助6万美元作为学校奖学金基金,以鼓励家乡学子“努力向学,将来能为地方建设贡献心力”。19929月,台北市宁波同乡会返乡参观访问团一行47人专程莅校,90岁高龄的沈友梅先生欣然手书《宁波大学颂》,热情鼓励为家乡勤育桃李。19938月,王雄夫理事长与姜涤萍常务理事、庄作权教授一起,亲率20名大专同学返乡观摩服务团回甬寻根育苗,在宁波大学成功举办了1993海峡两岸宁波籍学生夏令营活动,开民间大学生交流之先河。19958月,以宁放大学学生为主的宁波市大专学生一行,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贺建时等人带领赴台参观访问,在加深乡情乡谊、增进相互了解,展现祖国大陆学生“口才、学识、内涵、应变”等方面才能,效果显著,深得赞誉。当地报刊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分别作了详细报道。正如王雄夫理事长在宁大十周年庆典上所说:“在台北一提起宁波大学,乡亲们内心就有一份骄傲,脸上有一份荣光……这也促使乡亲们给宁波大学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支持。”1996年,朱绣山先生主动来校考察后,有感于家乡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宁大的发展,欣然捐资1200万元新台币助建宁波大学锦绣学生活动中心。已故台湾知名学者毛子水教授夫人、美籍华人张菊英女士遵照丈夫遗愿,为了帮助家乡青年求学向上,派人专程来校考察后,又不顾腿疾远涉重洋,亲自将12万美元捐赠给宁波大学,设立“毛子水先生清寒优秀奖学金”基金,以其利息帮助学习优秀的清寒学生完成学业,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台湾同胞爱乡助学款款情深,激励着家乡学子奋发向上,努力把学校的事情办好。

“办一所大学不是一年、十年的事情,

也不能靠一、二个人的建设”

  19961029日,宁波大学建校10周年的庆典上嘉宾满座,中央、省、市领导,包玉刚的兄长包玉书先生、妻舅黄均乾失生、大女儿包陪庆女士,宁波旅港同乡会、香港甬港联谊会特派代表邹星培先生、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王雄夫理事长、香港袁小璐女士、香港恒丰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绍相先生、香港甬港联谊会常务理事陈志耀先生父女、赵亨龙先生、赵亨文先生,以及泰昌祥(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国华先生代表等,拨冗莅甬、参加志贺。宁波旅港同乡会会长李达三先生赠送贺礼10万港币,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孔爱菊女士赠送特大花蓝,香港永联行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闻儒根先生等发来了专电庆贺。

  十年来,宁波大学的艰辛创办与发展过程中,凝聚了海内外宁波籍人士的大量心血。正如港事顾问包陪庆女士在庆典大会上抚今追昔时所言:“办一所大学不是一年、十年的事情,也不能靠一、二个人的建设。先父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地基,还要靠党中央政策的引导,中央、省、市领导的关心,大学教授的管理,和全球华侨的关照。”包王刚先生去世以后,包氏家属仍然一直关心着学校的发展建设。包氏四姐妹秉承父业,捐建了5号教学楼后,包陪庆女士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设立专项奖学金,培养学校中青年教师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香港赵安中先生、曹光彪先生、黄庆苗先生(安泰有限公司集团主席)、顾国华先生、魏绍相先生、应圣瑞先生(香港甬港联谊会副监事长)、李景芬女士(甬港联谊会常务理事),和台湾沈友梅先生、王雄夫先生、朱绣山先生等众多乡长,相继捐资捐物,使得学校新楼迭起。从而,学校有了林杏琴会堂、体育看台、曹光彪科技楼、黄陈月莉办公大楼,有了建造中的宗瑞航海大楼、锦绣学生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魏绍相馆、校内医院应虞房医疗中心、“杏琴园”和运动场等,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设施。

  宁波大学的建设发展成绩,的确使得海外乡亲们“一提起宁波大学,内心就有一份骄傲,脸上有一份荣光”。魏绍相先生参加校庆活动返港后致函给学校说:“上周敝人辱承邀请参加了贵校10周年典礼,深深体会到贵校在建校的短短十年中,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所取得的各项卓越成就。作为一个乡亲,敝人亦感到万分光荣,在分享以上光荣的同时,诚愿今后为家乡教育事业继续献出绵力。”充分表达了海外宁波帮赤子爱乡助学的共同心声。

  1997年春,在省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港澳海外委员的座谈会上,李达三、顾国华两位先生特别提到了宁波大学的建设问题。“宁波大学是包玉刚先生出资的,现在已十年了。目前‘宁大’的经费太紧,发展受到限制。……我们帮助‘宁大’发展,包先生在九泉之下也会高兴的”。他们建议多渠道募集资金“搞个(宁大发展)基金比较好”。此建议得到与会的省委书记李泽民和省长万学远的赞同。回到香港以后,两位委员当晚就召集在港的同乡开会布置,想方设法让海外宁波人士为“宁大发展基金”尽心尽力。

  在老一辈宁波帮的带领下,其第二代接班、第三代参与建设宁波、建设“宁大”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海外越来越多的宁波籍爱国人士正络绎不绝地汇集到“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伟大旗帜下,为加快家乡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建功立业。正可谓:建“宁大”包玉刚泽被桑梓、兴教育“宁波帮”功垂千秋。宁波大学犹如巨大的丰碑,刻下了“宁波帮”重教助学的一页页光辉篇章。

  (19973月25日)

作者:唐德中,宁波大学外事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