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与宁波师院
发布时间 : 2015-09-17  15 : 03 作者 : 朱彰年 字号 : [] [] []

  邵逸夫先生是宁波市镇海区朱家桥老邵村人,他是香港最成功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事业有成以后,他热心致力于公益慈善教育事业,他认为“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自1985年起,他先后向内地100所高等学校和500所中小学捐资已达七亿多港元,项目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我们宁波师范学院至今共得到过他三笔赠款,共计1500万港元,充分反映了邵先生振兴教育、造福桑梓的拳拳赤子之心。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分别授予邵逸夫先生“爱乡楷模”和“荣誉市民”称号。我们用他的赠款加上政府配套的基建经费分别建造了图书馆、教学楼和职教中心楼。这三座大楼屹立在校园南部,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区。

首次赠款

  我们学院得到邵先生的第一次赠款是在1987年。那一年的四月邵先生来宁波扫墓,这是邵先生近四十年来第一次回家乡。当时由徐启超副省长陪同来甬。我们向省市领导提供了有关我院的材料,他们跟邵先生谈起我们宁波师范学院。邵先生回去后即表示拟向我院捐赠500万港元,列入他当年的捐款计划。当我们知道这消息以后真是喜出望外。按通知要求我们立即草拟了两个项目建议书,图书馆为方案一,教学楼为方案二,于520日去北京参加邵氏赠款项目会议。省教委副主任程文祥带领我们同往。会议在北京航空学院召开。会议期间经磋商肯定了我院的第一方案,决定建造一座图书馆大楼,政府并将投入240万元人民币作为配套。会后我们立即改定项目建议书,铅印好由国家教委汇总送请邵先生最后审定。不久我们就收到邵先生亲笔签字的捐赠书,他还邀请我和潘兆炎副院长,周朝华教授访港接受赠款。

  1988110日在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带领下,我们一行与代表当年接受赠款的十五所高校共五十余人抵达香港。邵先生派他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政务总监关越强先生来九龙车站迎接我们,来车站迎候的还有新华社香港分社文教部翁心桥部长等官员。在红墈体育场门前合影后即驱车入住位于跑马地的亚洲酒店。当晚新华社香港分社在华润大厦五十楼宴请。邵逸夫先生、方逸华小姐都到场。出席宴会的还有李绪文、安子介、马临以及香港高教界、新闻界的著名人士和香港政府的一些官员等。

  接受赠款的学校都精心置办了送给邵先生的礼品,这些礼品就布置在宴会厅内侧。邵先生到达后,他与方逸华小姐一起逐件鉴赏各校送的礼品,每校由一人在礼品旁作介绍。我院送的礼品有两件,一件是特制的宁波工艺品红木螺甸嵌镶“天童寺全景”,另一件是沙孟海书法条幅,内容为“振兴教育,津逮后生,乡多膏泽,邦致休声。”轮到我时,我特地用宁波话向他介绍。他说这红木嵌镶做得交关细巧。我说这天童寺全景图是特地为您设计的,去年您去宁波就曾在天童寺住过一晚。他说天童寺交关好。我们用宁波话交谈,双方都感到非常亲切。

  宴会上邵先生讲了话,话不长,主要是讲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声音宏亮,口齿清晰,是用普通话讲的,但带有浓重的宁波口音。

  第二天在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举行赠款仪式,李绪文先生,安子介先生、杨振宁教授、马临教授、高琨校长、新华分社张俊生副社长等都到场。会议由新华分社文教部部长翁心桥先生主持,我一听口音就知道他是宁波人。会间休息时一问,果然没错。会上各接受赠款学校依次汇报用好邵先生赠款的打算。我本想用宁波话讲,后来考虑这样大庭广众还是用普通话好。但不时夹几句宁波话。邵先生听了频频含笑点头。

  在港活动的最后一天下午是到清水湾参观邵氏影城,然后邵先生在他的别墅里请大家看电影吃饭。邵氏影城规模宏大,有古城堡、古街市、古宅第、古战场等实景,有拍内景的摄影棚多座,每一座都有大型体育馆那么大,同时可以拍许多个场景。还有设备先进的电视片制作中心,据说有时下午拍的片子,晚上就会在电视台播出,工作效率很高。

  当我们参观毕走向他别墅的上坡道上时,邵先生正好乘车赶上来了。一看我们在步行,他就从车上下来跟我们一起走。八十出头的老人在上坡道上步伐轻捷,如履平地。一见到我就认出来叫我“宁波人”。

  他的别墅是专门用来接待宾客的,内有客厅、餐厅、小电影院等设施。客厅色彩淡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昌硕的四大幅花卉条屏真迹,也有西洋名画,定亦出于大家手笔。电影院可容五六十人,座位宽敞,音响设备十分讲究,看的是英语版《末代皇帝》,当时香港尚未公映,真是先睹为快。晚宴是自助餐,邵先生请了半岛酒家名厨来家操办,全套餐具也都是半岛酒家的。我在跟邵先生的交谈中除了介绍家乡新貌、介绍我们学校之外,还一再向他表示感谢,并请他放心,我们一定会把图书馆建造好的。临别时我又邀请他再次回故乡看看。

邵逸夫图书馆

  从香港回来后,我们积极做好图书馆建设的前期工作,并于417日奠基动工。邵先生请马临教授为代表前来出席我院邵逸夫图书馆的奠基典礼。典礼进行过程中正好下起了一阵密密春雨,然场上列队的学生们在雨中精神抖擞,纹丝不动。我院师生为能得到邵先生的赠款所表现出来的欢欣鼓舞的情景使马临博士深深地感动了。他说,如果邵先生看到今天的场面,他会后悔让我来作他的代表的。他还触景生情地说,香港人有个说法叫“水为财”,今天碰上下雨,这正象征着宁波师院兴旺发达的未来。我们相信马先生一定会把这种心情转达给邵先生。

  马临先生回去时,我们请他给邵先生捎去一点宁波土产菜蕻干和臭冬瓜。礼虽轻,但寄托的是浓浓乡情。

  得到邵先生的赠款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但同时也感到责任十分重大。我多次说过,别的项目邵先生不一定亲自去看,而我们宁波是邵先生的故乡,我们学校离邵氏故居仅一箭之地,邵先生不来宁波则已,来宁波必定要来看他捐赠的项目。如果搞得不好,将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也是把图书馆的建造作为学校的重大事情来抓的。别的基建项目一向由分管的同志全权负责,我很少过问,唯独这一项目,我是切切在心,许多事情都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随时把图书馆施工情况用图片、录像向邵先生、马临教授汇报。198810月,马临教授来宁波参加宁波大学落成典礼时又特地来我院到图书馆施工现场视察。在图书馆临近竣工时,邵先生的外甥香港邵氏公司中文秘书处的姜廉清先生也来看过。所有这些使邵先生能随时了解我院图书馆建设的情况。

  1989年初,邵先生邀请我院党委书记戴竹馨与基建处长蒋森泉随当年接受赠款高校代表访港,这说明他对我院已有很深的印象。我们又置办了两件礼品由他们二位带去送给邵先生,一件是图书馆模型,一件是微雕邵先生像。这件微雕作品是请余姚的微雕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李期慈先生特制的。邵先生、方小姐看了感到非常新奇,十分喜欢,看毕就让方小姐放在手提包里带走了。

  图书馆于1990年上半年竣工,投入试运行。馆名“邵逸夫图书馆”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亲笔题写。1020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是日宾客如云,马临博士代表邵先生专程莅会,他在大会上说,图书馆的建筑和内部设施应该打一百分。我们把图书馆从奠基到施工直到最后落成的全过程制成录相带请马临教授带给邵逸夫先生,作为我们的汇报。邵先生在我院的第一次捐赠项目至此圆满完成。

逸夫教学楼

  早在198910月,邵逸夫先生捐款兴建的杭州邵逸夫医院奠基动工,马临先生代表邵先生到杭州出席奠基典礼。得知他将来杭州,我跟院长助理陈国强特地赶到杭州去拜访他。马临先生一见面就握着我的手说:“朱院长,您想把学校办好的迫切心情我非常理解。你放心好了,邵先生已同意再一次给你们学院赠款。”果然,不久我们就接到国家教委的通知,告诉我们邵先生将再次向我院捐赠200万港元,请我们提出项目建议书。我们经过再三斟酌,决定用这笔赠款加上政府配套的140万元人民币建造一幢教学楼,命名为“逸夫教学楼”。

  1991111日,我与基建处长蒋森泉应邵先生的邀请去香港出席赠款仪式,带队的是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我们带去的礼品是观赏植物方竹和紫竹。这次各院校送去的礼品都是花木,全部种植在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的庭院里。

  另外我们还给邵先生带去两瓶糟鲳鱼,两只奉化芋艿头。后来我听马临先生说,我们送去的芋艿头邵先生请王剑伟先生一起品尝。王剑伟先生是美食家,他鉴定说这是正宗的奉化芋艿头,能在香港吃到非常难得。

  我们到港的当晚由新华分社社长在华润大厦五十楼宴请,次日下午在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文澜堂举行赠款仪式。我院上次送给邵先生的红木嵌镶天童寺全景就挂在文澜堂会议厅显要的位置上。会议仍由翁心桥先生主持,每校只能讲五分钟,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临时又删去许多。这次一起去港的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副台长张和祺、浙江省教委副主任郑祖煌,都是宁波人。会间邵先生跟我们几个宁波人在一起谈笑风生,非常愉快。在这以前紫金山天文台把第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邵先生跟张和祺开玩笑说:“啥时光到我那颗星上去走一趟。”

  文澜堂是逸夫书院建筑群中的一幢楼,二楼的会议厅布置装饰极为赏心悦目,国家教委港澳台办主任王复孙当场建议我们在将要建造的逸夫教学楼中也造一间。后来我们的逸夫教学楼接待厅就是仿照文澜堂会议厅造的。

莅临我院

  1991516日邵先生一行数十人再度来宁波旅游考察,同行的有方逸华小姐、马临教授,以及安子介、周文轩、包从兴、王剑伟等先生,还有邵先生的女儿邵素云女士。他们于当日上午由香港乘专机直飞宁波,下午就来到我们学校。

  我们组织了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客人们兴奋异常。方逸华小姐走到舞动着“狮子”面前,扳起“狮子”的头套一看,扮演的正好是一个戴着近视眼镜的学生,她看了高兴无比。进入图书馆后,在大堂里举行了邵逸夫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当披在铜像上的红绸由安子介先生和我把它揭去时,邵先生看着神采奕奕的青铜象,连声说“蛮像,蛮像”,并频频邀请随行友好在铜像前合影留念。

  铜像揭幕仪式后,邵先生、方小姐一行到二楼阅览室跟“方逸华奖学金”获得者见面。“方逸华奖学金”开始叫“逸夫书院奖学金”,是马临先生倡议于1989年设置的,1991年改为“方逸华奖学金”。奖学金总额为每年三万港元。每学年评出品举兼优的学生15名,发给奖金及荣誉证书。获奖学生个个百里挑一,人才出众。在过去几年里,发奖以后,获奖学生都给方小姐写感谢信。据说方小姐每看到这些信都非常激动。这次她特意要见他们。在见面座谈会上,获奖学生代表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人们都为宁波师院能培养出如此出色的人才而高兴。方小姐还向每一位获奖学生送了礼品。

  会后,我们又请邵先生一行到逸夫教学楼工地,为逸夫教学楼奠基。邵逸夫先生捐建过许多项目,而亲自奠基的项目是屈指可数的。

邵氏墓园

  邵先生离开我们学校后去看了故居,接着就去宝幢祭扫祖墓。祖墓年久失修,碑额残损,道路崎岖,荒草萋萋。他19874月来扫墓时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很想把墓园好好修筑一番,以告慰先辈在天之灵。但当时他还不很了解内地情况,又无合适亲友可以托付,只得把这一心思深深地埋在胸中。时隔四年后重睹这一景象,他不禁心潮翻滚,终于跟国家教委港澳办主任王复孙谈了修墓的事。王主任说,此事可以交给宁波师院代办,他们做事很认真。当天晚上邵先生就让马临先生跟我商量,问我可否代办修墓的事。我一口答应:“完全可以,一定办好。”

  第二天我随同邵先生一行去普陀,在船上我跟邵先生说:“修墓的事我们一定会办好的,您放心好了。”

  邵先生回去以后,我们立即草拟方案,并确定由总务处副处长陈祖达(后任院长办公室主任)具体操办。此事我向市委汇报后,市委书记项秉炎也很重视,他专门召集会议,指示有关部门提供方便,并要求当地乡镇密切配合。

  经过实地踏勘、测量并请建筑师精心设计后,修筑方案提出来了。同时,我们请专家分析了原来所用的石料,提出修筑用料方案,并把石料样品一并提请邵先生定夺。在墓园修筑方案的附注中我写了一句:“为了扫墓时行车方便,建议把道路也修一下,这对当地民众来说也是一件善举。是否有当,请邵先生决定。”

  不久邵先生就让马临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邵先生意见,路也要修,请提出方案及经费预算。同时告诉我,墓园的修筑问题,还有些细节要商量,邵先生10月份要去北京,届时请去北京面谈。

  10月中旬,我跟陈祖达一起带着墓园修筑方案去北京见邵先生。邵先生是第一次到北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杨尚昆主席、李鹏总理等都接见了他,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张,但他还是两次约见我们。一次是到京后的第二天早餐后,在贵宾楼的餐厅里;另一次是同日晚上在他下榻的总统套房的会议室里。两次面谈加起来共有两个小时,邵先生始终在场,参与研讨的还有方逸华小姐以及邵氏公司中文秘书处的陈辉光先生。他们对墓园修筑方案从总体构思到细枝末节提出了许多问题来跟我们商讨。如他们问及上山路为何不拉直而要绕道。我们告诉他,如拉直将动迁十几座他人祖坟,难度较大,但一定要办也是可以办成的。邵先生听后立即表示不要惊动他人坟墓。就按原方案绕道上山好了。最后我们表示将按照他们提出的修改 意见重新修订方案。不多久,我们就把修改后的方案(第二稿)寄去。

  是年底,副院长朱作宾随同陈同海市长等访港,修路的方案就由他们带去。这条路起点在宁穿路宝幢车站附近,终点至邵氏墓园,全长2168米。我们把它称为宝幢六号路,因为邵先生特别喜欢“六”这个数字。邵先生看了方案欣然表示同意。

逸夫职教中心

  邵先生给我院的第三个捐赠项目为“逸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捐赠金额为800万港元,政府配套500万元人民币。建立一个职业教育中心,适度突破师范性,这是我院多年来谋求发展的愿望。我曾多次跟马临先生谈及这一想法,并曾提出一个书面方案请他指教。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19915月来宁波时,对我们的想法也很赞同。现在得到邵先生的资助,这一愿望终于可以实观了。这在我院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机。

  我与院长助理陈国强、基建处副处长诸跃进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于199216日应邵逸夫邀请又一次去香港参加赠款仪式。

  这次带队的是国家教委朱开轩副主任,同行的有东南大学校长韦珏等六十多人。赠款仪式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举行,杨振宁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致欢迎词。我照例在会上发了言。邵先生、方小姐兴致很高,会间在中文大学图书馆前广场分别跟各校代表合影留念。

  第二天晚上方逸华小姐约我去阿公湾她的住所商量修墓的事。我让陈国强跟一起去。他们对第二稿方案中的某些细节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参与商谈的有陈辉光先生、张曼华女士。后来才知道,张女士是搞建筑装修的行家。那晚还谈起修路的费用问题。第二天,他们就请虞彦文先生把一张一百万港元的汇票交到了我手里,我顿时成了“百万富翁”。但用宁波话来说这就是“过路财神”。同行的各校代表知道方逸华小姐在家里单独约见我们,都非常羡慕。大家也知道,宁波师院跟邵先生的关系非同寻常。

  最后一天,邵先生照例在他的别墅举行送别宴会。我的座位被安排在贵宾席,跟邵先生一个桌子,同桌的有朱开轩副主任,新华分社张俊生副社长等。马临教授对我说;“邵先生特地关照要您跟他同桌吃饭。”我想这是邵先生对宁波师院的厚爱。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面继续抓紧抓好逸夫教学楼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一面着手职教中心的设计等前期工作。与此同时,宝幢六号路的施工以及邵氏墓园修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石料的采集加工等准备工作也全面展开。由于有关人员通力协作,各项工作进展都比较顺利。

  我们深知邵先生十分关心墓园的修筑工程,修墓碰到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问题,我都写信去征求邵先生的意见,决不贸然处理。期间我有三四个月时间卧病在家,但对修墓的事一点也不敢怠慢,事必亲躬。在修墓这件事上特别要提到陈祖达,他为了把事情办得尽善尽美,真是废寝忘食,千辛万苦。我把这一情况写信告诉马临先生,并建议让陈祖达去香港向邵先生作一次汇报。

  下半年,邵先生来信邀请我院陈祖达作为特邀嘉宾去香港出席当年的增款仪式。199314日陈祖达到香港后向邵先生、方小姐当面汇报了我院邵氏捐增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墓园、道路的修筑情况。邵先生对陈祖达在修墓筑路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一再表示感谢。

再度莅校

  宝幢六号路于19936月竣工,墓园修筑工程至4月也基本完工,校内的逸夫教学楼亦于1130日通过验收,宣告落成。我们非常希望邵先生亲自来看一看这些项目。我们曾多次去信邀请。这期间邵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虞彦文先生,邵先生的外甥姜廉清先生先后来宁波墓园察看过。我们都请他们转达对邵先生的邀请。我们知道市政府也多次去人、去信邀请邵先生再次回家乡看看。大家都在期待着。

  1994年的初夏,邵先生终于又一次来到宁波。那时我已退居二线,但我仍参加全部接待工作。

  430日清晨,邵先生一行二十来人从上海乘班机到甬。同行的有方逸华小姐、马临先生。还有他的三嫂,他的两个儿子及儿媳,他的女儿,他的孙子、侄子以及工作人员等。他们离开机场至华园宾馆早餐后直奔墓地扫墓。他们先仔细察看了墓园修筑工程,邵先生频频点头表示满意,然后按宁波的风俗祭扫祖墓。邵先生率先跪拜,虔诚无比。接着依次跪拜、行礼。在下山的路上,又对征用墓园近旁橘子地一事表示首肯,并托付我院代办一切手续。

  当天下午,邵先生、方小姐、马临先生等来到我院。马临先生先到,他对我说:“邵先生在这里停留时间很短,你应该作最佳的安排。”根据他的提示,我们把活动程序又作了一些调整。邵先生由许运鸿市长、章猛进、陈守义副市长、国家教委港澳办丁雨秋副主任陪同前来。他们的座车一进校门,学生夹道欢迎,在逸夫教学楼前广场下车后有一个由学生自发形成的欢迎高潮。接着上楼在接待厅跟我院的部分著名教授、系主任见面合影,眺望职教中心工地,然后在接待厅北室与“方逸华奖学金”获奖学生和教师代表座谈。座谈时邵先生不时插话提问,气氛活泼轻松。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礼品,就在这时由朱作宾院长当众赠送给邵先生和方小姐。他们非常高兴,并再三表示感谢。送给邵先生的是一面特制的“东方魔镜”,镜背面雕刻着邵先生的像。这种“魔境”在阳光或灯光照射镜面时,可以把镜子背面的图像从镜面反射到对面的墙上,非常奇特。送给方小姐的是一方玉石名章,是我亲手刻制的。

  在离开我院以前,邵先生向簇拥在一号宿舍楼各层阳台上的学生和逸夫教学楼东侧的外语系学生挥手致意,依依惜别,气氛热烈而亲切。

  第二天邵先生一行离甬去杭,我院陈国强副院长等陪同前往余姚、绍兴,并参加在杭的全部活动,直至送他们登上飞香港的座机。邵先生回去后请马临先生写来一封信表示感谢,说此次看了祖坟,使邵先生了却了多年来的心愿。

情深谊长

  邵先生在我院己捐建了三个项目,其中第三个项目——逸夫职教中心,1994年年底亦将全面竣工。这些建筑使我院校园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方逸华奖学金”仍在逐年发放,它在激励着莘莘学子勤奋刻苦地学习。此外,邵逸夫先生仍非常关心我院的进—步发展,希望我院能办成一所大学。这件事,马临先生多次跟我谈起,问我办大学要具备什么条件,你们学院改大学还缺哪些条件等等。后来他又主动跟省市主要领导谈这件事,跟国家教委有关领导也谈起过。在1991719日马临先生为邵氏捐款项目而发给国家教委的传真中明确称我院为“宁波师范大学”。并在“大学”两字下面划了一道杠,底下又用括号注明“即将改为大学”。据我所知,正是邵先生热心想把我院办成一所大学,马临先生才积极从中促成。虽然此事一时还难以实现,但表达了邵先生对家乡、对宁波师院的一片赤诚之心。

  时光流失,人事更迭,但邵先生在宁波师院的建树,永远不会磨灭。

  (写于1994年暑假)

作者:朱彰年(19341995),宁波师范学院原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