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诚先生(1907—1986),字文侠,鄞县宋严王村人,香港著名工商企业家、知名爱国人士、海外“宁波帮”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生前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委会副主任等职。
王宽诚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一生中为祖国和家乡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初,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王先生积极带头,认购胜利折实公债达21万份。抗美援朝时先生捐献飞架一架。改革开放以来,先生爱国爱乡之心更为深切,对祖国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尤为关心。1985年出资一亿美元,设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学者出国考察或学术访问,或聘请外国学者来华讲学,有助于国家培养高级人才。此外还捐巨款帮助扩建和新建了上海工商学院、暨南大学、福建华侨大学、浙江树人大学、香港香岛中学等一批大中学校,为振兴中华培养四化人才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
宁波东恩中学是王宽诚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捐资兴办的一所完全中学,从东恩中学的创办、兴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王宽诚先生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和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的崇高品质。
六十年代创办东恩中学
六十年代初,王宽诚先生在解放后第一次回到了故乡宁波,当时负责接待的是宁波工商联主任委员俞佐宸先生。在与王先生交谈中询问他,是否对家乡留些什么纪念时,王先生当即表示了要在家乡鄞县宋严王村办一所小学、在宁波市区办一所中学的愿望。后经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初步预测,建两所学校约需人民币 70万元,王先生慷慨表示说:“我在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每处都捐了100万元,对家乡也捐100万元。多出来的钱充作学校经费。在谈及为什么要捐资办学的问题时,王先生说:“兴建学校,能使家乡的青少年多一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读书学习、增加知识、锻炼身体的场所。我很高兴。”
为了办好这两所学校,市政府成立了学校筹建委员会,由俞佐宸先生担任筹建负责人,着手进行筹建工作,决定用20万元建造小学,用80万元建造中学。首先是选择校址,小学按王先生愿望建在先生故里宋严王村,中学校址初步选定于市区马园桥附近(即现在的宁波饭店一带)。但当时正遇台湾海峡形势紧张,为了适应备战形势的需要,宁波地委领导决定改变计划,将校址选在离市区20公里的鄞县风岙横街。经过四年多的筹建、施工,1966年一所耗费30万元,占地22亩,规模20个班级,拥有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大礼堂、体育场、实验室、阶梯教室等设施齐备。一座较为现代化的中学校舍在鄞县横街建成了。这样好的校舍,在当时宁波市可算是第一流的,在鄞县西乡更是前所未有,许多农民从几十里路外特地前来观光,对校舍赞不绝口。在学校的筹建过程中,王宽诚先生还亲自为学校命名为“宁波东恩中学”(把家乡的小学命名为“东恩小学”)。为什么要取名为“东恩”呢?王先生以后在东恩中学“宽诚教学楼”落成典礼上,作了具体解释,他说把这个学校命名为“东恩中学”,是为了永远纪念我们国家的两位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希望我们的老师以主席、总理的精神来培养学生,希望各位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接好革命前辈的班,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这简短的解释中,我们既领会了先生所取校名含义的深刻,更体会到先生思想的高尚和思考的深远。可是,当时“文革”发生,动乱开始,这样好的新校舍未能招生开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八十年代重建东恩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宁波被国务院列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为了进一步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宁波市政府决定在市区重建东恩中学,并作为重点工程,列入市政府1984年建设规划。在耿典华市长的支持下,成立了“重建东恩中学筹建委员会”。首先把建在鄞县横街原东恩中学校舍折价处理给当地乡政府,另选定宁波市中心泥桥街重建东恩中学。定于1984年6月破土动工。王宽诚先生得此消息,非常高兴。于6月22日专程从港来甬,参加动工仪式。在省市有关领导陪同下,亲手为大楼破土奠基。那天天气炎热,工地上彩旗飘扬,全校师生手捧鲜花、气球,夹道欢迎,王先生头戴遮阳帽,兴致勃勃地拿起铁锨。铲下了第一锹奠基泥土。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宁波人聪明、勤劳、勇敢。宁波开放后,发展前景喜人。这是我们宁波人的光荣。今后建设新宁波,发展教育事业尤其重要。我作为一个宁波人,一定要在今后宁波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中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出席典礼的耿典华市长代表全市人民祝贺重建工程动工,热情欢迎王先生亲自参加动工仪式,并对王先生几十年来致力发展家乡教育事业表示赞赏和谢意。
在市城乡建委和施工单位的重视下,仅用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一座建筑面积为3718平方米的、崭新的东恩中学五层教学大楼竣工。
为纪念新校舍的建成,1984年11月30 日。俞佐宸先生致函王宽诚先生。请他亲书“东恩”校名,王先生复函表示;“五十年不写毛笔宇,手腕僵硬……但为遵命,只有献丑。”据说王先生为了写好校名,曾反复练字一段时期。1985年1月18日,王先生慎重地将亲手所书的“宁波市东恩中学”七个大字寄交给俞老,由俞老转交给宁波市教育局。现在看到东恩中学大门上和教学楼屋顶上“宁波市东恩中学”七个工整、秀丽、有力的大字,就是王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1985年10月19日,王宽诚先生又一次专程来甬,参加东恩中学宽诚教学楼落成典礼。与耿市长一同为大楼落成剪彩、揭碑,并视察了新校舍。在这次典礼上王先生还正式接受担任了东恩中学名誉校长,并宣布设立“东恩中学王宽诚教育奖金”(后改称“王宽诚奖学金”)以鼓励教学认真、学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亲手将首次奖金发给了优秀的师生。会上王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表达了自己参加今天落成典礼的高兴、激动的心情,对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然后,阐述了自己在家乡办学的目的愿望,解释了校名“东恩”的含义,并对全校师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他要求我们全校师生牢记以毛泽东、周恩来两位领导人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要发扬他们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崇高品质;要刻苦学习,乐于助人;严以律己,生活俭朴,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听了王先生的教诲,师生们都深受教育。王先生的一生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他数十年如一日,不吸烟、不喝酒;不尚豪华、不逐时髦。但为了教育和福利事业,他慷慨解囊乐于捐赠。他这种爱国爱乡的义举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褒扬。
秉承遗志继续助学
1986年12月3日,王先生一生劳累,不幸患上癌症,经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80岁。噩耗传来全校师生甚为悲痛。为了不辜负王先生生前对东恩中学的关怀和期望,更好地纪念王先生,当时的校长朱新范与学校其他领导商量后,给香港的王先生家属去函,提出了如下建议;(一)王先生的名誉校长由他家族继承人担任;(二)将东恩中学改名为宽诚中学;(三)拆迁部分民房,在大门口塑造王宽诚铜像。王先生的家属经过慎重讨论,复函表示:一、由于王宽诚先生的事业是由他家属集体管理,故名誉校长一职无法由任何一人代替,对建议表示谢意;二、“东恩”校名是由王宽诚先生亲定,含有纪念老一辈革命家之意,仍以保持为宜;三、王宽诚先生一生勤俭节朴,不尚虚名及形式,虽然塑造铜像很有纪念意义,但资金可用于其他更具实际意义的用途,故不拟考虑。以后经过几次商讨,得出一个耗费较少,但依然有纪念意义的办法,是将王宽诚先生的半身瓷像及生平介绍的花岗石碑一座陈设于东恩中学宽诚教学楼大厅内。
王宽诚先生的家属继承王先生的遗志,发扬王先生的高尚品质,使人深为感动。1989年,他们把为王先生在家乡建墓节省下来的2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学校,建造宽诚图书楼。1989年5月,当图书楼开工时,其家属又亲临奠基仪式。1990年11月,图书楼落成后,王先生家属又以香港幸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名义,向学校捐救,作为购买图书经费之用。同时还把建造王先生纪念碑剩余款项捐给学校,用以添置教学设备仪器。
1990年、1992年王先生家属借回乡扫墓之便,来校视察,看望师生,并向学校捐款。1994年初,王先生家属再次向学校捐款建造语音实验室。东恩中学的“王宽诚奖学金”,自先生去世后,每年继续发放,从1993年起,并还作了相应的调整和提高。
王宽诚先生逝世后,东恩中学继续得到了王先生家属和继承人的热心关怀和大力支持。
宁波东恩中学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发展,教学质量日益提高。目前,全校共有教师90多名,拥有初中、高中共23个班级,学生1200余名。从1985年开始,学校在宁波市各县范围内择优招收华侨子弟,几年来共为各类高等学校输送了优秀合格的华侨学生100多名。同时还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特长的人才,学校的社会信誉和办学效益在不断地提高。全校师生决心把王先生亲手创建的东恩中学建设成为一所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完全中学,为宁波的改革开放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宽诚先生爱国爱乡的的崇高思想和重教义举,值得家乡人们自豪和怀念。
作者:梁福礽,宁波东恩中学政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