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本小学的变迁——旅德陈氏家族助学记
发布时间 : 2015-09-17  15 : 30 作者 : 何亦平 字号 : [] [] []

  鄞县姜山镇东南三公里处,有个小村庄,大小不到0.2平方公里,人家不到300户,村旁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此桥以建桥者命名为“定桥”。而这个村庄就因桥而名,被世人俗称为“定桥村”,至今历时百余载。19952月,一所占地3961平方米,建筑面积1684平方米的新校舍拔地而起。共有9个教室、1个多功能教室、1个图书室,还有食堂、宿舍和运动场。这就是定桥培本小学新校舍,是旅德华侨陈名豪先生等捐资98万人民币兴建起来的。

  在民国初年,新学渐兴。定桥村也充分利用广福寺作为校舍,开办了一所私塾式的小学取名为“鄞江学校”,学生不过几十人。因为村里穷,不少人背井离乡,甚至远涉重洋,寻找生路。村民陈纪麟先生到德国汉堡谋生后,有所成就。1927年他回乡探亲,以切身经历,认识到从小培育人才的重要,就动员村里成立校董会,并拨出30亩田作为校产,把学校迁入陈氏祠堂,改名“培本小学”。“培本”表示“培育人才为凡事的根本”之意,公推陈名书先生为首任校长。1928年正月十六日正式开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纪麟先生回到宁波办实业,以其部分收益资助学校,使村里儿童受到良好教育,不少人得以深造成才。

  1950年,培本学校改名“定桥小学”,后来并入长桥小学。随着形势发展,较富裕的村民把子女大都送到镇乡学校去就读,致使村级学校生源出现“低段生多,中段流,高段少”的情况,定桥小学也未能摆脱这一被动局面,而且校舍设备也逐年老化。

  一些曾就读过定桥小学的旅外侨胞,虽然相去万里,但系念家乡。前面提及陈纪麟先生关心家乡教育,他的儿子陈顺庆,在汉堡继承父业,并有发展,他也很重视捐资助学,曾拟选择校址,重建培本学校,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如愿。陈顺庆的儿子陈名豪1943年出生于定桥,8岁入甲村甲南小学读书,后就读于宁波后田洋小学和效实中学,于1958年去德国汉堡,1970年后,任汉堡“中华海员之家”理事长、轮船公司董事长,继承其陈氏家族热心为侨胞服务的优良传统声望渐高,成为旅德第二代侨领,现任中华会馆副理事长。

  祖国改革开放后,陈名豪先生协助家乡办理劳务输出业务,在与出国劳务人员接触中,深感国内的人员素质较差,难以与别国人员竞争,认为根本原因是教育落后。为此,他决心继承前辈捐资兴学的传统,帮助家乡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991年,他捐资16万元给定桥小学维修校舍,增添设备。

  1993年,陈名豪先生遇见近日80高龄的同乡老华侨陈庆昌先生,陈庆昌先生对陈名豪说:“要使定桥发达,必须重建学校,培养人才。”陈名豪深有同感,两人商量要为发展家乡教育作点贡献。不久,陈庆昌老先生打电话给陈名豪说:“阿弟,我愿捐出5万马克,希望培本小学早日建成。”并把钱带给陈名豪先生,陈名豪也立即筹集折合人民币60万元的资金,并写信给定桥村堂兄陈名烈,委托他为代表与姜山镇政府洽谈重建培本学校有关事宜。

  当陈名烈把陈名豪先生捐资重建培本小学的意向转告姜山镇政府,受到镇党委、镇政府和定桥村民的热烈欢迎。同年928日,陈名烈与镇长兼镇教委主任陈建伟等协商,议定陈名豪先生捐资重建培本学校协议书,成立了由陈名烈和姜山镇有关人员参加建校小组,具体负责土地征用、设计、施工等工作,于19944月动工兴建,次年2月峻工。

  1995215日,鄞县培本小学新落成暨开学典礼,陈名豪先生等海外人士,不远万里,应邀前来参加。陈名豪在会上致词。他说:年近八十的侨胞陈庆昌兄倡导并带头捐资,为家乡重建培本小学的倡仪,得到广大旅德乡亲的热烈响应,陈乾坤、王世芳等兄弟热心捐资为定桥兴建各项福利事业,这种精神值得可敬。他谈到致富经验,就是“勤俭、踏实、求知识”七个字,希望培本小学严格教育,不但靠老师,还要家长好好配合,从小打好基础,培育成优秀人才。最后宣布为培本小学设立“陈顺庆、王爱娣教育基金”。他说;“在我离德国之前,接到加拿大义兄张银川先生长途电话,他要为我去年去世的母亲陈王爱娣女士捐赠10万马克(60万元人民币),作为培本小学的教育基金。同时,也希望将母亲对我们的慈爱之情带给定桥的小朋友们。”

  之后,陈名豪先生和陈名馥先生又出资1O万元人民币,购买19座中巴车一辆,赠给学校作为接送师生的交通工具。

  为了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成立了培本小学董事会,由政府部门与董事会共同负责,实行双重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搞好学校教学。学校坚持教育为本,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特色教育(电脑和外语教育),制定奖励办法。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学习环境良好,全校师生努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定桥人不会忘记陈氏祖孙三代人为乡亲们所做出的贡献。为此,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授予陈名豪先生为宁波市“荣誉市民”。

  作者:何亦平,培本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