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重晚情——记金玉凤捐建敬老院
发布时间 : 2015-09-17  15 : 32 作者 : 郑学芳 字号 : [] [] []

  1991年,在风景秀丽的鄞县东钱湖畔的陶公山史家湾,由港胞金玉凤老太太捐资兴建的一幢两层楼“金玉凤敬老院”落成了。

  金玉凤老太太已有80高龄。她原籍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人,夫家在东钱湖镇陶公山曹家(现为利民村)。由于生活所迫,早年随丈夫去香港谋生,曾给人家当过女佣。他省吃俭用,扶养子女。现在过着一般的退休生活,收入主要靠每月500港元的养老金和1000港元的房屋出租金。香港的日常生活开支很大,靠这一点微薄的收入,其生活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她想着六十年代的回故乡时看到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乡亲们的艰苦生活,就决心节衣缩食、节省开支,积攒一点钱,为家乡做点好事,帮助乡亲解决一些困难。她长年吃素,每天上午1O点以后,才去蔬菜市场捡些卖剩还可吃的蔬菜来,节省买菜的钱;家里房子坏了,自己能修的尽量自己修,不轻易请人修缮,以减少开支;回乡探亲,不坐飞机坐火车,旅途中自带饭菜。这样时时处处节省开支,以积聚些钱为家乡办点公益事业。

  1991年,金玉凤老太太又回故乡探亲,看到村里青壮年人都去乡镇企业工作,老年人在家无人照顾,特别是丧失劳动力的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吃不到热菜热饭,若遇生病,更加困难;如不慎失火,将殃及邻居,为了使这些老人“老有所养”,安全愉快地度过晚年,她向利民村的干部提出了捐资兴建敬老院的想法:接纳无依无靠的老人入院,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得以安度晚年。

  村干部接受金老太太的意见,并和她一起选择了东钱湖畔的一块地基。这块地基朝南建院,遥对上海工人疗养院和东钱湖宾馆。冬天,可以在院子内晒大阳取暖;夏天,湖面送来阵阵凉风,凉爽宜人;站在湖畔,可以观赏湖光山色。金老太太对村委会里的积极支持,选定这上好的地基,感到非常满意。决定捐资5万元人民币,由村委会帮助建造。经过村委会努力,当年,一座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敬老院建成。根据金玉凤本人意见,经县政府同意,将该敬老院命名为“金玉凤敬老院”。

  金玉凤捐资建造了敬老院,村委会负责敬老院的经常开支。经研究决定;敬老院接纳村里农业户和居民户中无人照顾的老人入院。农业户入院的交生活费100(1996年为120),不足部分由村委会补贴;居民户老人交170(1996年为2OO)。为了丰富老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金玉凤又买来一台电冰箱和一台彩电。供老人们使用。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看到敬老院已初具规模,决心全力办好敬老院,并指定专人负责,燃料、水电费和服务人员的工资由村委会支付。使住院老人有热水喝,有热菜热饭吃,并能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老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心情舒畅,非常满意,因此也吸引外村的老年人来院安度晚年。

  金玉凤老太太身在香港,心里却时常记挂着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经常来电询问情况。1995年,她再次来故乡探亲,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见敬老院的床位全部住满,还有从上海退休的同乡老人,真是万分高兴。并听到还有不少外村老人要求入院,只因床位已满,无法接纳。她就再次向村干部表示,愿再出资1O万元,扩建敬老院。

  村委会愉快地接受金老太太第二次捐赠决定在敬老院后面的地基上扩建。1996年扩建工程完成,全院建筑面积共有500平方米,42个床位(其中有单人房间,实际床位为30多个),目前住院老人达20位。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0岁。二位来自上海的退休职工说:我们同住敬老院的老人们都有同样的感觉,金玉凤敬老院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生活丰富多彩,有趣、开心、愉快,是农村老人的吉祥院。

  利民村和东钱湖镇人民,对金玉凤老太太节衣缩食来兴办敬老院,使家乡老年人能安度晚年的这一爱乡义举,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感激。

作者:郑学芳,鄞县东钱湖镇侨联常务副会长,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