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整理、研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史料(简称“建国后史料”),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和新课题。虽然这项任务和课题,早在1989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在北戴河举行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上就已经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去年11月政协全国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这项工作才有了全面的启动。从而,标志着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如所周知,自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并建立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以来,其工作范围和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征集、整理、研究、出版自戊戌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史料上,并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形成了富有统战特色的工作规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盛赞“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大有所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强调“要重视政协工作,重视统战工作,就必须重视做好文史资料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史资料工作内在拓展的要求,征集、整理、研究、出版建国后史料日益提到了议事日程。这首先是因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赖于依托的重要力量——政协委员的构成发生了新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政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参加了政协工作,所以文史资料工作的范围、任务和某些功能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如何客观地反映、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通过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帮助人们正确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已成为新时期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其次,建国以来特别是建国初期的史料,客观上已经属于急需“抢救”征集的范围。理由很简单,新中国创建之初的青年,大都年逾花甲,有的甚至是七八十岁了,他们有丰富的工作实践和人生阅历,掌握着大量珍贵的有些甚至鲜为人知的史料,如不抓紧对建国后史料的征集工作,就会贻误时机,造成历史性的失误。我们自身的工作实际也一再证明了征集建国后史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把政协文史资料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建国后史料的征集、整理、研究、出版上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建国前史料弃之不顾,恰恰相反,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征集、整理、研究、出版建国前史料仍将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二、征集、整理、研究、出版建国后史料刚刚起步,有许多理论和实际操作问题有待摸索、实践和解决。因此,诚恳希望我市广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台港澳和海外宁波籍人士及各界爱国人士,仍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把这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向前进。
呈现在读者朋友面前的这本《新纪元漫录》,便是我们响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号召,开拓征集、整理、研究、出版建国后史料新领域的尝试之作。内分七个栏目,共登录三十六篇回忆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建国以来在宁波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历史情况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于了解、认识和研究宁波当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本书征编过程中,原九届政协副主席兼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余成、十届政协副主席孔凡生等同志自始至终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和支持,通过他们的热心宣传、发动和组织,使我们得以在短时间内征集到了一大批珍贵的建国后史料;各县(市、区)政协文史办干部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李军、董泰华等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我们审阅了部分稿件;宁波出版社的李振声、马玉娟等同志也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宁波市暨各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6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