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回顾石山弄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发布时间 : 2015-09-16  09 : 59 作者 : 张瑞坤 张瑞泰 字号 : [] [] []

  石山弄村,位于鄞县五乡镇南4公里,附近有玉女、天童、鹿山诸山。因山岩石质坚韧,自唐代起就采石制作石磨、墓碑坟料和造桥石材,由此名闻遐迩,故得名“石山弄”。

  土地改革前,全村154户,其中农业89户,非农业65户,70%耕地为外地和本村的地主或封建的祠堂、义庄和寺观等占有。耕地水利条件差,沿山田易旱,低洼田易涝。以种植双季间作稻和单季稻为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年景亩产400多市斤。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贫困。1951年,农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2年春开始组织互助组,是年冬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1954年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成了全县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业经济组织。数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遭受挫折的教训。

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改后,无地少田的农民虽然分进了土地,但是由于缺少耕牛、农具、种子、生产资金和口粮,生产仍无法开展。所以,有的人把田卖了,准备去做雇工;有的把田出让,另寻生路;有个别的则出去乞讨。当时,我们兄弟俩看到这种情景,又好似回到自己少年时给地主做看牛郎的年代,心里颇不好受。就在许多农民陷于困境之际,1951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号召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合作,克服困难,发展生产,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村民宣传中央决议。遵照“自愿互利’原则,与陈增尧、张瑞林、黄小毛4户联合起来,组织起第一个互助组。瑞坤被推选为组长,领导互助组捻河泥,积土肥,抓农业,搞副业,生气勃勃。村民看到互助组建立才几个月,田间作物生长和春耕生产准备都比自己好,纷纷要求组织起来,所以到春耕时,村农会主任王阿毛等5户贫农也加入了互助组。

  王阿毛雇工出身,任村农会主任,所以,互助组扩大改选时,瑞坤将组长一职推让给王阿毛,互助组也就名为“王阿毛互助组”。王阿毛为人老实,但没有文化,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较弱,所以,互助组的领导和组织生产工作,实际仍由瑞坤来做。这一年,“王阿毛互助组”生产喜人,粮食亩产平均645市斤,比上年增产25%,副业收入分红后,还提留了133万元(币制改革后折133)作为集体积累。组员的收入都有显著的增加,如组员陈增尧,入组前因家庭困难,妻子被迫外出乞讨,入组第一年由于互助组开展互助合作,亩产量提高到500市斤,其妻子也就结束了乞讨生活。是年,县里召开农业生产劳动模范大会,我们带头推选王阿毛为石山弄村出席县劳模大会的代表。县劳模代表大会评选“王阿毛互助组”为县模范互助组,王阿毛当上了县劳模。

  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如一些组员轮到在自己田里劳动时,出工早、干活仔细,而给别人劳动时,干活马虎,相互之间不免闹起意见;又如安排季节活时,常有时间上和农具使用上的矛盾冲突。这说明,互助组的生产协调是有缺陷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1952年冬,“王阿毛互助组”又吸收了2户农民,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后通过宣传教育,又有几户自愿入社,规模有所扩大,并经集体酝酿,定名为“石山弄初级农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

  19532月,召开合作社成立大会。选举张瑞坤、王阿毛、阮庆华、张瑞泰、张瑞昌等5人组成合作社理事会,瑞坤任理事会主席兼社长,王阿毛为副主席兼副社长。瑞泰生产经验丰富,办事实事求是,又会精打细算,所以担任合作社的生产计划和技术员。聘请阮定华担任会计。

  领导机构成立后,理事会从有利生产、便利社员出发,把15户社员编成两个生产小组,评定社员劳动等级,实行临时派工、按级记分制度,根据勤俭办社和以粮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订出全年生产计划,并开展兴修水利、积土肥、改良土壤工作和以春耕备耕为主的劳动竞赛。同时发动社员进一步学习互利政策,讨论土地入社和耕牛农具等政策处理意见。经过社员共同努力,短短几个月,全社共疏浚了9条老水沟,沿山开挖了32条新水沟,掏了2个蓄水池,改良了21亩土地的灌溉条件;捻了458船河泥,除山田外,每亩施上45船河泥;80亩绿肥田每亩施上5斤化肥,提高绿肥产量。同时还办起养猪场,开展了抬石料帮人做坟墓等传统副业生产,为农业生产准备了部分资金。

  但是,由于初办合作社,经验不足,特别对等价交换政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处理耕牛、农具时,就存在折价偏低的问题。起因是瑞坤自己耕牛农具齐备。怕引起社员议论,所以以低价折入合作社,结果一视同仁,反而损害了其他有耕牛、农具社员的利益,引起不满。有些社员因此提出退社,散伙单干。针对这一局面,合作社及时组织社员学习办社方针、政策,统—认识,并请有经验的人对耕牛、农具重新估价。同时,根据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对要退社的社员进行思想工作后、仍坚持要退社的就让他退社,结果退出2户。合作社经过短暂波动,又稳定坚持下来。

  瑞泰从省农业技术训练班回来后,带头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动社员修订生产计划。将13亩杂作田除6分种植芋艿外,全部改种水稻;11亩单季稻田改种双季间作稻;早稻秧田过去种单季稻,现在也全部改种双季稻。传统种植的甘蔗、瓜果、蔬菜作物,集体继续种植。在培育秧苗上,不但选用良种,而且采用盐水浸种、催芽、小株密植、合理施肥、勤灌浅灌等先进技术。

  在财务管理方面,健全财务组织,建立土地登记簿,耕牛、农具、肥料、种籽投资记录薄,实物、工分、现金收入支出日记帐,定期向社员公布收支帐、实物帐和社员工分;建立预支和决算分配制度,春季、夏季预分和秋收分配的政策方案,都交社员大会讨论,并张榜公布,发动社员核对,做到财务公开、民主。

  1953年,办社第一年,由于春耕准备充分,生产条件初步改善,并加强了生产技术指导,全年粮食产量平均每亩908市斤,比办社前提高了90%,比本地其他两个常年互助组高13.75%,比全村平均亩产高31%。全社粮食总产量78773.2市斤,多种经营收入折谷10357市斤,占总收入的106%。年终分配结果,全社13户社员(其中2户中途退社)户户增加收入,其中的5户缺粮户也变成了余粮户;还提存了20646市斤谷的公共积累,后用这笔钱买来1头耕牛、31件农具,新造2间牛舍和1只粪池。是年,我们石山弄合作社被评为县模范合作社和省一等模范合作社。

建立包工包产责任制

  宁波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包工包产责任制,是我们率先推行的。因前一年我们增产增收,互助互利,声誉较好,所以村里农民要求加入合作社的渐多。19542月,合作社成员扩大到23户,并改名为“石山弄第一社”(本地有两个常年互助组,这时也转入初级社,称为第二社和第三社,全村共有52户农户参加合作社)。扩社后,我们为便于管理,分三个生产小组,实行小段包工,改变了原劳动生产中乱哄哄的现象。但当时由于小段包工没有与生产质量、产量挂钩,所以,实行不久,生产中又出现了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偷工减料的问题。使得组与组之间互相怀疑起来。

  针对上述情况,瑞坤发动社员讨论怎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共同分析干活不讲质量的原因和后果,提出建立包工包产责任制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社员普遍赞成。于是,我们成立了包工、包肥和包产委员会(以下简称“三包”),“三包”方案交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后,由生产小组与合作社理事会签订“三包”合同。合同规定:一、各组承包田亩产量、工分和肥料(后改为成本),超产奖励,减产赔偿。超产部分50%奖励承包组,50%上交合作社,统一分配。如遇自然灾害和意外情况,导致减产,那么承包组赔偿50%,50%由合作社承担;二、合作社成立包水小组,稻田灌水由包水小组负责,保证及时车水,浅灌勤灌,耕牛归包水小组管养;三、副业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根据副业生产需要劳动力,向承包组抽调,各组不得违反,工分记在合作社;四、包产组遇到劳动力不足,向社申请,由合作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剂,但均得记工分或还工;五、承包组必须服从合作社领导,严格遵守社内各项制度和劳动纪律,反对分工如分家,不得争夺耕牛、农具、闹不团结;六、合作社设立检查组,检查“三包”执行情况。

  农业生产在瑞泰的指导下,继续加强对社员进行先进生产经验和农业技术的宣传教育,总结上年增产经验。选用良种和早季、晚季良种的合理搭配,使良种增产优势得以发挥。在种植制度上,继续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旱地改水田,并试种了1.3亩双季连作稻。适当提早育秧和做好防烂秧,培育壮秧。争取早稻早插、早发、匀发,使两季水稻都获得增产。在耕作方面,改湿种为燥耕燥耖,使土块易撒,绿肥易腐烂分解,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温,使秧苗早返青、早分蘖。施肥方法,采田施足基肥,看苗追肥,以及进行搁田等七项先进技术措施。群众把七项技术称为增产的“七大法宝”。在抓好粮食生产同时,继续种植传统作物,如西瓜、茭白、芋艿、荷藕等。

  建立“三包”生产责任制后,生产小组和社员的心理和劳动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责任性加强了,对生产更加关心了。学习采用先进技术劲头更足了,对集体财产也更加爱护了;所以这一年,虽然遇到了较大的自然灾害,但还是获得了平均亩产878市斤的收成,比第二、三社分别高出45市斤和68市斤。年终分配时,23户社员,增收14户,减收9户。减收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干部外出开会没有记工分,瑞坤一人即有40工;二是社员生病;三是社员因事外出多,出勤少。

高级农业合作社

  由于我们第一社产量高,社员收入增加稳定,所以在村里有了一定的吸引力。这样第二、三社的干部、社员和其他互助组成员要求与我们合并,未入社的中农也看到政府和供销合作社支持农业社,也纷纷要求加入。到年底,三社合并加上互助组和个体农民加入,扩大到96户、373人、168个劳动力,655亩土地。村里除地主和大佃农外,几乎都加入了合作社。于是,大家议论着要办一个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经县委批准,于1955年春正式建成,在当时的鄞县还是第一个。

  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社务管理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瑞坤当选高级社主任。管理委员会根据有利生产、便利社员原则,把96户社员划分成3个生产队、9个生产小组,实行三级管理和包工、包成本、包产责任制和多奖少赔制度。超产部分50%归生产小组,10%归生产队同队的两个小组,40%归合作社;达不到包产指标,承包组赔40%,按劳动底分赔偿,10%由同生产队的两个组赔偿,50%由合作社承担。对新入社社员的耕牛、农具等合理折价,防止再次出现折价中的不合理现象;并按社员劳动底分,分摊股分基金,对超过应负担的股份基金或不足部分,分三年归还或补足。这时全社共有耕牛25头,农船16只,水()18部、犁21张,耙18张,手车(车水)5部,竹簟184张,竹箩498只,稻桶53只,遮凉47只,总值折谷81120市斤(谷价每100市斤75)

  在生产耕作方面,我们通过双季间作改种双季连作试验后,决定扩大推广,改变传统种植制度。但多数社员因没有经验,顾虑很多。这样,瑞泰就要把有关经验和操作方法详细地介绍给社员。大家听了介绍,心中有了底。于是,通过具体计算,确定35%的水田改制为双季连作田,总共230.73亩。这年双季连作田获平均亩产1123.64市斤,比双季间作田增产200.44市斤,全社平均亩产超千斤,石山弄变成了“谷山弄”。

  合作社在抓好粮食生产同时,根据勤俭办社、以粮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种植50亩油菜籽,500株桑叶,集体养猪31头,以及种植各种传统作物,全年总收入51438.9元。年终分配时,人均收入9603元,超过1954年全村11户富裕中农的收入水平。因此,我们石山弄合作社被评为1955年省一等模范合作社,我们兄弟俩亦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沙文汉省长授予奖状、奖章和各50元奖金,中央农业部授予石山弄合作社“爱国丰产”单位,授予瑞坤爱国丰产奖章一枚。

经受了考验

  1956年,我们石山弄合作社遭到严重挫折,造成巨大损失,挫伤了社员积极性,给社员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事情是这样的:1955年春天,上级传下“全力巩固,坚决收缩”方针,纠正互助合作运动中的急躁冒进倾向。整社后,部分社转为互助组或散伙单干。当时,我们石山弄合作社没有受到影响。是年731日,毛泽东主席批评“坚决收缩”为“小脚女人走路”,提出“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有准备分步骤发展”的方针,涵玉乡党总支规划从1955年秋冬到1956年春,实现全乡合作化和高级化。乡领导找瑞坤谈话,石山弄社要把基础较差的四、五两村并入办成大型高级社,并要瑞坤做好干部社员的思想工作。石山弄人思想不通,说与四、五村合并,是“干菜煮猪肉,油被揩去。”当时,瑞坤对于能否办好300多户的大社也没把握。但是乡总支的决定不能不执行。结果,石山弄社的公共积累无条件归大社所有,老社员感到吃亏,影响了生产积极性;新社员有依赖思想,生活困难找干部解决,牵制了干部领导生产的精力。同时,县领导提出“消灭间作稻,实现连作化”,改变种植制度。根据我们合作杜的情况,每个劳力需负担7亩连作稻,夏收夏种劳力严重不足,但上级又不准雇用割稻客。不料又遇上“8·1”强台风侵袭,耽误了农时,晚稻减产,比上年每亩减产310市斤。因强调了粮食生产连作化,挤掉了副业生产,秋收分配时,老社员现金收入人均比上午减少4183元,口粮减少120市斤。这样,引起了部分社员对合作化优越性的怀疑,动摇了走集体化道路的信念。个别坏人又趁机造谣说:“合作社‘合’字,上面一‘人’,下面一‘口’,参加合作社一个劳动力只能供一张口”,煽动社员退社。有些社员一时迷失了方向,拉牛、搬农具,退社单干。

  在闹退社的危急时刻,我们紧急研究,先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坚持办社方向,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并耐心说服教育社员,帮助口粮不足户解决困难,修订生产计划,连作稻田由原来占总面积的72%仍回复到35%,发展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如西瓜、茭白、荷藕、荸荠、生姜、榨菜等种了200多亩,又加强对社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正确处理并社中的遗留问题,社员积极性重新调动起来。全年粮食产量比1955年增产10万余斤,农副业收入比1956年增加28%,秋收分配时,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留足种子、饲料外,人均现金收入7814元、口粮517市斤,分别比上年增加23.94元和120市斤。社里还有余粮8万多市斤。在乡、区政府的动员下,我们当年又将余粮的一半交售给国家。这年下半年,《浙江日报》发表了《三条泥鳅翻不了大浪》的署名文章,赞扬石山弄合作社在大风大浪中经受住考验。

  1958年上半年,我们兄弟俩分别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石山弄合作社在干部社员的齐心协力下,又生气勃勃的向前发展,早稻获得大丰收,亩产平均高达600市斤,晚稻长势良好。8月,县里作出并大社规划。9月开展人民公社运动。10月,天童区还成立政社合一的天童人民公社,涵玉乡改为石山弄大队(后改为管理区),石山弄合作社改为耕作队(后改为生产队),并入其内。石山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到此结束。

  (鲁刚整理)

  作者:张瑞坤,慈溪市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曾任省第二届人大代表,邱隘区农机公司经理、支书,已退休。

张瑞泰,张瑞坤之胞弟。曾为鄞县第二届政协委员,宁波市科普协会会员,五乡镇农科站站长,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