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围涂简史
发布时间 : 2015-09-16  10 : 02 作者 : 朱金林 字号 : [] [] []

历代围涂概况

  慈溪围海造地始于宋庆历七年(1047)余姚县令谢景初围筑大古塘,自云柯至上林为堤28万尺,塘线在今杭甬公路线附近。南宋庆元二年(1196),余姚县令施宿自上林至兰风(临山)为堤4.8万尺,其中石堤057万尺。以后70多年间,海堤溃决,海壖内移,据元代陈旅所作《海堤记》中记载,咸潮内灌至汝仇湖,使原来湖水灌溉之美田,沦为广斥,八乡之地悉渐于海。元至正三年(1343),余姚州州判叶恒作石堤21万余尺,故土堤及石堤缺败者,尽易以石,至此全长140里的大古塘修筑完毕。初名莲花塘,亦称后海塘。自谢景初始建以迄叶恒完成,时间近300年,三北筑塘围涂,保护农田免受咸潮之苦,实为谢景初、施宿及叶恒三君之力。此时镇北、慈北淤涨较慢,尚未围塘。查镇北、慈北大古塘均于明洪武年间围建。以后至明永乐元年(1403)海水北却十里许,始于旧海塘之北筑塘以遮斥地,称为新塘。新塘在今逍林镇称为横新塘,东起洋浦,西至择浦乡;西段东起教场山经宗汉、云城,西至周巷海漠村。以后海涂续有淤涨,塘南军民见沃野成片,竞相开发,与灶民争地,明弘治二年(1489),绍兴府推官周进隆筑塘以界灶户,塘北永为灶户是业,塘南军民共利。明代后期复筑夜塘、潮塘、二新塘等。传统的是塘外灶户制盐,塘内开发农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两浙盐政不举,派鄢懋卿来浙整顿盐政,柳条分丁,定下子母传沙之规,沿海滩涂直到海底,皆归丁主所有。乾隆、嘉庆年间,绍兴贫民大批来盐场制盐,初时向丁主租地或购地,涂老地淡以后,丁主围塘,原来经营的盐地,不论其祖先有无购买,概须无偿归丁堂收回种植,称为“子母传沙”。自雍正以来,不断出现丁主与灶民争地之事,甚至械斗,客民人少力弱,无法抗拒,只得往塘外,另辟盐场,依例缴纳小丁租。

  海塘围筑以迄明末,筑至二塘为止。三塘是在清雍正二年(1724)增筑,乾隆二年(1737)复请公捐钱,加筑完固。乾隆十二年(1747),钱塘江江流改道北移,江流沿海宁塘出海,由“北大门”入海。加速了慈溪沿海的海涂淤涨速度,庵东沙咀的形成亦在这一时期,雍正十二年(1734)按丁捐筑四塘,亦称利济塘。乾隆十二年以工代赈,发帑银1.4万余两筑梁下及干东直塘。乾隆十八年(1753),于鸣鹤、石堰二场民户灶户按田亩捐钱,积收成数,分年修筑支销。乾隆二十三年(1758),依千字文编列字号碑碣777座;通塘长1.5万余丈,每20丈立碑一块,在余姚境内分梁上、梁下、柏上、柏下、埋上、埋下及杜家团上中下三管(洋浦);慈北境内自洋浦至淞浦,系乾隆十六年(1751)建筑;镇北称四塘为小塘,至伏龙山为止。利济塘在姚北是比较完善的塘,在管理上按千字文编号落实到专管人员,每20丈立碑一块为界,乾隆二十六年(1761),还在塘边排积土牛1554座,每10丈一个土牛,以防海塘冲还时取土困难,用以抢险,而且塘外留护沙20丈,禁止刨土刮淋。故东部有的地方称此塘为泥牛塘。五塘又名晏海塘,清嘉庆元年(1796)筑,东起五洞闸西迄干墩,又称老圩塘。六塘又名永清塘,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丁主藉“子母传沙”之规,陆续分段兴筑,最迟至民国八年(1919)梁上、柏下二仓始完工。有清一代完成三塘至六塘的工程。

  民国以来东面、西面陆续修筑七塘,唯剩下相公殿直塘至段头湾直塘一段未修,1937年余姚县政府与余姚盐场商定,准备围建这一段,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无暇顾及而未修。1946年抗战胜利后余姚县政府与余姚盐场公署商定,划东起相公殿直塘角至段头湾直塘角一带为围筑地段,全长15.322公里,总土方32余万立方米,全线用地63725亩,设计顶宽4米,底宽1274米,高25米,内坡1:1.5,外坡1:2,因此塘以北多系盐场白地,距海甚远,未用块石护坡。194611月开工,经费来源,由善后救济总署(国际组织)浙闽分署供应面粉163万包(每包140)实行以工代赈,事务费由盐场拨款300万元。由崇三、福寿、庵东、大云、义四5个乡分段承担。盐民做一工发2斤面粉,群众讥之为“洋粉塘”。当时乡保长贪污工赈面粉及事务费,工程一拖再拖,时作时停,工程质量很差,尤以祟三、义四这两个乡拖的尾巴最长,1947年冬勉强完成后,距设计标准很远,群众讥之为“板凳塘”。1949724日,大风潮袭击庵东七塘,被冲坏缺口多处。1950年春,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以工代赈予以修复。现该塘已改作公路。

建国后围塘情况

  八塘大部分是建国后围建的,东起原雁门乡乌电山以东650米与镇海区海塘相接,西迄原西三乡泥墩潭与余姚县泗门海塘相接,全长70公里,可分为三段记述;

  东起自乌龟山东650米处起至镇龙闸止,全长7公里,系原雁门、龙山二乡1964年所围。今已作为备塘。

  中段自伏龙山西麓至新浦乡与原庵东区八塘衔接长25公里,系民国时期所筑,解放后修筑加固。其中一部分已围九塘而改作备塘外,自伏龙山至裘家浦一段仍为第一线海塘。

  四段是自新浦乡下闸口至西三乡泥墩潭,工程最大,全程38公里,从东到西分为五段:

  1.新浦下闸至滩晒场,全长1100米,系196512月围建,总土方55立方米,每个断面50立方米,抛石3000立方米,由东一、东二、东三3个乡围建,塘内是原东三七大队盐地,约1000余亩。

  2.滩晒场海塘,东面与东三七队塘衔接,西面与东三海塘相接,长300米,是1954为试验滩晒时所筑,当时本人参加建滩晒场的工作,知之较详。断面土方45立方米,抛石每断面8方,滩晒场海塘是盐区最早的八塘,曾经历195681日的大台风考验,并创造东部油泥地区护海塘用种植咸竿抵御海潮的经验。建有小闸1座,所有海塘、水闸均由省盐务局投资。塘内为滩晒盐场224亩,现已改为农田。

  3.东三八塘,是为大规模推广滩晒做准备而建,19543月,由省盐务局出资,庵东区发动群众而兴建,海塘自滩晒场西塘角起至东二胜利闸止,计长8079米,每断面50方,抛石每米9方,总计土方3741万立方米。1954314日开工至423日完成土方工程,其中水闸4座,由省设计院设计,宁波建筑公司施工。总投资水闸部分27万元,海塘部分1099万元。被围面积7000亩。原系盐场白地,围后于1959年改为滩晒,1984年改为农田。此段围建八塘为庵东全区开展大面积围塘取得了典型经验。

  4.八塘,是指横贯东二、东一、西一、西二、西三等五个乡的后海塘,全长2545公里。其中,从东二四灶浦到西二段头湾这一段约19公里,由庵东区各乡完成,段头湾以西至英生街海塘645公里,由公安厅劳改队完成。整段八塘于195811日开工,庵东区委动员各机关及工商业者积极参加,学校师生也参加了义务劳动。由庵东区委书记带领至高王路的一次劳动,本人也参加,11日适逢寒潮南下,气温降至零下7度,但是为了建好海塘,盐区群众和来参加义务劳动的同志奋勇掘土挑土,气氛热烈,场面宏伟。每天出工人数达八、九千人,土方工程仅用了23天时间就完成。为了海塘驳石,宁波地区曾动员四个县的农船参加运石。庵东附近无山,为取块石,余姚历山几乎炸平,土方每个断面55立方米,初为抛石护塘,每断面10立方,当时塘线长,块石跟不上,几次出现险情,庵东人民纷纷捐出门板、破盐板、草扇等护塘。后中央鉴于浙东海塘于1956年台风中几处溃崩,多人罹难,周总理指示“一定要修好浙东海塘”。庵东八塘也划在浙东海塘之内,1960年由省拨县增加海塘经费,大力维修海塘护坡,从1961年开始护坡的浇注工作,全部用混凝土块石坐桨,1965年完工,共花工款900万元,当时黄金价仅100元一两,故有“一步一两黄金”之说。当我们漫步在八塘之上,看潮水冲激着护坡,海塘安然不动,不由想起周总理造福人民的丰功伟绩,令人钦佩。八塘围垦除原来的盐地外,围建草涂2000余亩,按受益面积约计7万亩左右,即今日之庵东棉仓。

  5.八塘之最西一段为英生街至泥墩潭,计2831米,196324日至16日围入,塘内为西三一大队,共计土方93万立方。至此八塘全部完成,此五段相加为3776公里。

  九塘之围建所不同于八塘的有:八塘围建完全是集中力量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一下子搞起来的,参加的有庵东盐场、塘北六乡及庵东乡的劳力,初围所费资金亦由庵东盐场出资。而九塘之围建除庵东塘北六乡之外,同时有浒山、逍林,长河四个区的力量参加;其次是九塘围筑是一块一块地围,先直塘后横塘,以乡为单位负责建筑,不像八塘采取大呼隆的方式,一次完成;再次是九塘内所围土地均系生荒,按照不成文规定,横塘1米必须内部获地1亩方为合算,故九塘围筑距八塘约1千米平均获地1.5亩左右。

  1966年,“四清”工作队进驻庵东,要求“四清”落在生产建设上,发动庵东区六个乡的劳力,在东一六大队八塘外,向海面延伸筑直塘一条,全长1300米,本人也曾参加筹建、定点、测量等工作,此塘可谓九塘围筑之开端。嗣后“文革”开始,围塘工程停顿,1970年以后又开始逐段围建,至1978年完工,全长27万余米,除在四灶浦及西一跃进闸等地有断续外,其余联成一线,进身800米至1000米不等,获地3.7万余亩,含三座咸水库占地3070亩,开发新盐场近2万亩,总投资250余万元(国家投资198万元)1978年最后一段完工,历时12年。


  附图:九塘分块围建情况

  围塘地段

  横塘

  (米)

  所围

  毛地

  (亩)

  围塘

  时间

  位置归属

  东三滩晒场→水云浦东

  2750

  3000

  1975

  逍林区各乡

  水云浦西→拖落湾东

  500

  612

  1967

  逍林区各乡

  拖落湾西→一灶闸东

  2700

  3240

  1971

  东三渔场1620亩

  逍林区各乡1620亩

  一灶闸西→四灶浦东

  1200

  1620

  1973

  浒山水库

  四灶浦西→东二建设闸

  1400

  2100

  1966

  浒山农垦场

  建设闸西→东二直塘

  2667

  4000

  1972

  东工社办、盐科所

  东二直塘→东一东盐场

  1800

  2430

  1978

  东二水库、东一东场

  东一东场→东一盐水库

  1600

  2400

  1971

  -1972

  东一十大队

  东一盐水库→西二东场

  1460

  1862

  1977

  东一水库、东一西场

  东一西场→西二东场

  750

  900

  1977

  西二盐场

  西二东场→东海盐场

  550

  495

  1977

  东海盐场

  东海盐场→跃进闸东

  1100

  1200

  1977

  西一水库

  跃进闸西→西一海边村

  730

  1215

  1971

  庵东乡盐场

  庵东乡盐场→西二盐场

  1700

  2430

  1972

  西一海边村

  西二盐场→三八江东

  2100

  3150

  1972

  西二东盐均

  三八江西→西二盐场

  1400

  2150

  1971

  沧田、大云盐场

  大云盐场→西三乡办

  1600

  2450

  1971

  西二西盐场

  西二西盐场→西三安全闸

  1200

  1850

  1971

  西三乡办

  总

  27207

  37104

   


  九塘之最东端为龙山区的一段,自龙山码头至大岙闸与镇海海塘衔接,计长7公里,1968年围筑,由龙山区46个大队负担,被围面积6800亩,为开发龙山盐场而筑,1971年完成,曾建有盐场4318亩,1981年改为农田,现为龙山农垦场。

  九塘之建造不若八塘之坚固,块石均为抛石,仅龙山为砌石,故在强台风袭击下破塘数次,然而沿海人民不畏台风狂涛,努力抢险抗台,保塘护坝。此种奋斗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作者:朱金林,杭州市人。19496月起在庵东区公所工作,任技术员。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