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1日午夜12点40分,第12号特大台风在象山门前涂登陆。中心最大风速达91.45米/秒(约30级以上)。同时迸发海啸,卷起10余米高的狂涛,翻江倒海般地越过2681米长的门前涂海堤,吞噬了80多平方公里的南庄平原,酿成“八一”大台灾,损失惨重。据统计,在台灾中,全县共死亡3401人,其中干部50人,战士3人;受伤5503人。不少村庄被洗刷一空。南庄区林海乡因地处海水入口要冲,受灾尤为严重。当时,我是《象山报》记者,曾在抗台第一线采访,耳闻目睹了这场史所罕见的台风灾害。
一
1956年7月30日18点,杭州气象台(今浙江台)发布的台风警报说:今天下午2点钟,台风的中心位置已经到达冲绳岛以南300公里的海面上,正中心最大风力有12级以上。今天夜里6点起,我省沿海风力将逐渐增加到8--9级,而且将继续增强到10--12级,并有暴雨。第二天一早,中共象山县委按舟山地委指示(当时象山属舟山地区专署管辖,1958年又划归宁波),召开抗台抢收紧急会议,成立抗台指挥部。因县委书记房家书在杭州参加省党代会,由副书记宋申鲁任抗台抢收总指挥,宣传部长韩桂秋任前线总指挥。县委办公室、农水局24小时值班。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投入抗台抢收,把即将到手的早稻从风口中夺回来。县级机关干部停止学习,除留下值班外,按系统、分部门全部投入抗台抢收。并抽调543名机关干部,组成7个工作大组,下分34个工作小组,在部、办、委、科、局负责人率领下,随带蓑衣笠帽、镰刀等工具,奔赴林海、南庄、东陈、西周等地参加抢收。我们报社抽调了7名干部,去林海乡蒋家村抗台。派我随县委宣传部长、抗台前线总指挥韩桂秋去第一线采访。
当天夜里,我把采访的材料编发了4则消息;西周乡84名干部积极投入抢收;大徐乡第一高级社5天的抢收计划,一天完成;解放军支援抢收早稻;半夜访问记。下去抢收的三版编辑王克仪(现在《绍兴经济报》社),写了一篇《来!来!来!抢收战胜大风灾》的顺口溜,反映当时的抢收实况:“满天黑云多起来,乌风暴雨就要来;大批干部下乡来,帮助社里抢收来;个个农民齐喝采,男女老少一齐来;沙沙沙沙响起来,亩亩黄稻割倒来;粒粒谷子收进来,人力战胜大风灾。”
晚上21点左右,我在徐祠庙田头上,碰到了正在林海乡桥头村参加抢收的管农业工作副县长吴家会同志,他穿着蒲鞋,提着马灯,给我说了一些这里他收早稻的情形。他说:这个村的社员听到台风消息后都很吃惊,特别是第11生产队的社员担心即将到手的48亩连作稻要被台风刮掉,但也碍于传统的“太阳下山不割稻“的旧观念,束手无策。自从机关干部下乡帮助社员收割稻子后,大家情绪振奋,现在正点灯夜战,提出“宁愿不休息,也决不损失一粒谷”的口号。一天下来,每人比平常多割3担稻子,效率很高,估计2天内就能完成抢收任务。
二
8月1日早晨,气象台发布台风紧急警报说,12号台风在浙江中部沿海150公里的海面上,正中心最大风力12级以上,现正朝西北偏西方向前进。夜间,台风中心将在象山沿海登陆。县委根据地委指示,把抗台抢收改为抗台抢险,要求各级政府全力做好抗台抢险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那天,从上午开始,就风雨交加,我穿着雨衣,赤着脚,随南庄区抗台抢险检查组长袁明通,沿南庄、林海检查抗台抢险情况。田野上,见许多干部和社员冒着暴雨,淋得浑身湿透,仍在放稻摊;有的在收拾稻桶、遮阳;有的在整理谷仓,堵塞流入仓库的雨水。下午5时,韩桂秋和彭玉文同志在林海乡门前涂龙王庙里的抗台前线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传达县委紧急指示:“……县委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要在抢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抢险在前,撤离在后,要不惜牺牲自己,全心全意保护人民……”会开好后,各组组长和农业社支部书记都分头回村去检查仓库和农民的危房。
晚上20点开始,风力逐渐加大,房屋开始摇晃,暴雨瓢泼倾泻。我和县计划统计科副科长郑建树、石浦电厂厂长王庆祥等先后从抗台第—线回到龙王庙。紧急会议后,韩部长和秘书何双林两人匍伏着冲到塘坝上,只见东海洋面上的海水被台风卷起10来米高的狂涛,呼啸着朝塘坝冲来。他立即与何双林分工,何负责通知其他干部撤离,自己回龙王庙营救群众。可是,何与韩部长分手后半小时,就被海水卷走再也没有回来。
韩部长返回的路上,田野上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他见人就喊:“海啸,海啸!大家赶快往高处奔!”当他跌跌撞撞奔回龙王庙时,混浊的海水已涨到了腹部,30多名避难的村民携老扶幼涌向龙王庙那戏台后面的厢楼上。没多久,蜂拥而入的海水漫上了戏台,块石砌成的围墙被冲成断垣残壁,蛇、老鼠等各种垂死的动物与水一起从墙缺中冲进来,乱拱乱爬,供桌、神案浮了起来,横七竖八地朝殿柱上撞,柱子、屋架摇摇晃晃,轧轧作响。“乡亲们!庙快要倒了,你们踩着我的肩膀上,赶快爬到屋梁上去!”说着,韩部长蹲下身子,用右手拍着肩膀,一个劲地催促大家快上。
大家踌躇片刻后,几个小青年终于带头踩着韩部长的肩膀,抓住檩子、椽子、爬上了屋顶。接着,韩部长抱起儿童,一个个递了上去。大部分人上去了,剩下几个年纪比较大的妇女,任凭韩部长怎样催促,执意不肯,说:“女人从男人肩膀上爬过去,罪过。”韩部长心急火燎地说:“现在活命要紧,还管什么罪过不罪过。”不由分说,硬是将她们抱上肩膀,在上面众人的帮助下,也一个个地上了屋顶。
屋架经不住巨浪的冲击,越来越倾斜。“韩部长!你快上来呀!”屋顶上群众俯下身子,伸出手,想把韩部长拉上屋顶。而连续奔波了几天几夜的韩部长已是精疲力尽,双手又够不上屋顶上伸下的手,他想从断墙上爬到屋顶上去。就在这时,“轰”地一声,龙王庙倒了,韩部长、郑建树(后生还)、王庆祥都掉入水中,被汹涌的巨浪卷走了……
台风中心于8月1日午夜12点40分从门前涂登陆,最低气压降至91.45毫巴,曲线成漏斗状发展。台风登陆时推着10余米高的强制波,越过塘岸,使南庄平原变成汪洋大海。登陆地点的12个村庄全毁,死亡群众2821人。在门前涂抗台抢险的第八组16名干部(其中女4名),牺牲9名(其中女2名)。牺牲的50名机关干部,大部分在门前涂遇难。除韩桂秋同志外,共产党员、县卫生科长彭玉文,7月31日带领抗台工作组13位同志,到海塘村帮助农民抢收。8月1日下午,又挨家挨户检查危房、仓库,动员社员迁移。夜11时,狂风暴雨大作,所居龙王庙倒塌,洪水越过塘岸,汹涌而来。他镇静沉着,指挥大家安全撤走,说“大家不要害怕,抱着木头浮出去”,并用手电筒照着,替别人引路。当一个浪头铺天盖地卷来时,他不幸被洪潮冲走,光荣牺牲。县人委交通科副科长陈铭武,在台风登陆时,他爬着到抗台工作组送抗台指挥部指示,又到工作组驻宿地,指挥大家向山边靠拢。当狂风巨浪压来时,他当人梯,让同志们一个个爬上屋顶,当他最后—个爬上时,不幸房倒屋塌,被海水吞没。事后,县委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党员。林海乡乡长史济清在抗台斗争中,日以继夜帮助农民抢收。8月1日他“流火”发作,热度很高,下午仍坚持割稻。晚上带领干部巡逻检查民房、仓库,与村干部一起修好6间仓库和4间民房,接着又去护塘和负责联络工作。夜11时,洪潮涌进塘岸,史济清被潮水冲走。海塘村群众闻讯,无不痛惜万分。
柯扶,时任县农业水利局局长,台灾发生前夕,带领局里10名干部在林海乡门前涂抗台。8月1日下午3时,县里领导用电话命令他到东陈乡南堡去,配合协助地委工作组同志一起抗台抢险。5时左右,柯扶在乡政府与地委工作组碰了面,柯传达了县委指示,并一起研究布置了抗台抢险工作。考虑到地委同志人生地疏,就安排重点负责乡政府附近农业社的仓库,检查危房户的安置等后勤工作。柯扶则带领部分乡干部到中央碶港门头去抗台。他们一行走走爬爬,一直爬到南盘村塘角头的一座小庙边,风大雨狂,实在无法前进了,就与管碶门人一起蹲在庙里躲风雨。半夜,海水像一排排高山朝塘岸滚来,庙顶的瓦片刮跑了,屋架摇摇晃晃、轧轧作响。大家被海水围困在小庙里,直至天亮。他们虽然与县里失去了联系,但仍然按照县委原来的指示,组织当地村民抢救伤员,安置灾民。8月3日上午,柯扶从南堡王求才社借来1000斤谷子,碾成米后送到海墩村,帮助灾民。下午柯扶又从南堡、樟岙走到县城。在县委大院里,他碰上县委副书记宋申鲁,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已被列入牺牲名单的柯扶,流着泪向领导汇报了下面的灾情。宋申鲁副书记,这位南征北战的南下干部,在战场上不轻易掉泪的壮汉,此时眼睛也湿润了。他拍着柯扶的肩膀说:“回来了就好,休息一下”。柯扶这时才在组织部搞统计工作的章海山处了解到,农业水利局有8名干部、技术员都牺牲在抗台第一线。
在台风登陆、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危急关头,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表现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林海乡河东村党支部一班人是全县140个党支部和2842名共产党员在抗台抢险中的缩影。
8月1日晚上,中共河东村党支部,在值班室里召开党团员大会,研究“抗台抢险”。开始时,台风暴雨虽然很大,但还未发生拔树倒屋的险情,他们仍然沉着地在研究。至11时,台风一阵一阵的增大,掀走了屋顶上的瓦片,拔起了大树,刮倒了房屋。树、竹、石块、瓦片随着台风在天空飞舞、旋转。灯熄了,大家再无法研究,就在黑暗中作出决定:先救出缚在牛栏里的18头耕牛,然后分头去救人、护仓。支部书记徐送来带领4个党员、5个团员,摸着墙壁向牛栏屋走去。
风大、天黑,暴雨如注,路上行走非常困难。顽强的党团员们,勇敢地搏斗着,爬到牛栏屋里,看到西边的墙倒了,栋梁断了,缚得紧紧的18头耕牛,被倒墙压着,有的“哞哞”吼叫,有的蹦跳、挣扎,十分凄惨。“一人两头,割断牛绳,牵到大屋、高地、山坡上去。”支书沉着地指挥着。大家勇敢地跳进屋里,扒开草木竹瓦,割断牛绳,牵着牛向附近的山上爬去,终于把18头耕牛送到山坡上,再回来值班。
半夜,台风登陆了,狂涛越过海塘汹涌地朝南庄平原翻滚过来。“洪潮来了,往外冲啊!”支书徐送来指挥大家冲到值班室屋外,水已经没过胸部了。离值班室不远的地方,有个大祠堂,屋很高,很多灾民早就躲在那里。海水上升得很快,一会就漫过戏台、淹没柱子,躲在祠堂里的灾民惊慌失措,哭喊着。这时,党支部全体同志,泅水到祠堂里,指挥大家,架起梯子,揭开竹帘和椽子。党员先帮助妇女、小孩、老人,爬上屋顶。然后,大家一起爬到破残的椽子上面护着群众等待天亮。……漫长的黑夜终于逐渐消逝,大地的轮廊慢慢地露出来了:平原变成汪洋大海,风依然推着海水冲撞着断墙残壁,人在呼喊,牲畜嚎吼……到处是一幅幅灾害造成的悲惨场景!
“怎么办?”全体党员在椽子上爬合在一起,又开始研究怎样救群众脱险。大家提出搓绳子、搭树排时,凑巧汆来一只舢舨,里面有2个渔民。在渔民帮助下,大家搭起了9个树排,与舢舨一起先帮助祠堂里的群众脱险,再撑到村里,帮助伏在墙上、坐在椽子上、站在搁楼上的妇女、孩子跳上树排和舢舨,最后是青壮年社员和部分急需物资。大家在党员、渔民和会游泳的社员护送下,斗风搏浪,渡过深水,爬到山麓上的瑞龙寺里,脱离了险境。
三
史所罕见的特大台风在象山登陆后的第二天早晨,人声鼎沸,哭声遍野。丹城城门口(现南街)一片汪洋,尸体、杂物堆积如山,有的在浅滩上认领尸体;有的向扶着稻桶、木排从水里氽上来的灾民打听亲人的下落;有的扶着亲人的尸体嚎啕大哭……凄凄切切,十分悲惨。8月3日,中共舟山地委立即组织由地委常委王道善率领15名干部来县帮助抢险。4日晨5时,省委派副省长顾德欢等乘飞机,穿越乌云、冒着大雨,飞临象山上空视察灾情。大家一见飞机,心情振奋起来,高呼:“毛主席派飞机来看我们了,我们有救了。”两架飞机在空中盘旋了两圈后,空投下一袋袋由省级机关食堂和杭州市副食品商店赶制的面包、饼干和炒米,救济被围困在水中高地上的5000余名灾民。灾民们双手拿着还有热气的又白又香的面包时,眼眶里不禁流下感激的热泪。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说:毛主席已经知道我们受灾了,马上就派人送来这么多好东西。林海乡夏家村70多岁的老农夏阿春说:“共产党比自己爹娘还亲,他晓得我们现在无米无柴,就送来现成的热饭食。”4日下午,舟山地委副书记胡国栋、专署副专员许明等带领地区机关干部百余人,运来大米6万余斤,还派防疫队,携带大批药械器材来县救灾慰问。
当时县委在宋申鲁副书记、于华杰副县长等领导下,建立了临时安置委员会。指定丹城镇委牟洪绪书记、于右之副书记、陈梅魁副镇长负责组织10个灾民接待站。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一律免费供应灾民饭菜;动员干部和丹城居民向灾民捐赠衣服、鞋子等日用品。第二件事就是打捞尸体,救护伤残人员。8月3日,县委派办公室主任欧绪坤召集脱险归来的机关干部和丹城镇的青壮年同志,组成一支以开闸排咸、抢救遇险人员的小分队。同时,调集大徐、墙头农民组成埋尸队。其中公安局组织20余名干警用3只河船到南庄乡,抢救灾民100余人。丹城五村党支部书记周云照等18人先撑出3只河船,直达门前涂开闸门。我和周祖龙、朱吉水等3名干部与丹城9名青年一起,分撑3只河船,去抢救灾民,寻找尚未归来的同志。
风大浪涌,船在水中旋来旋去,撑勿出去。我急起来了,就背着牵绳,跳入水中,我泅在水中前面拉,船上的人用竹杆撑。周祖龙、朱吉水见我们的办法灵光,也跳入水中前拉后撑,硬是把船撑到门前涂。只见桥头胡、蒋家、洋心村以下的村落,全部冲毁,除见到数十具倒在屋角、墙头和挂在树叉上的尸体外,几乎无一生物。回船至桥头林,把船靠在路边的断墙边,把困在屋椽上的老弱妇女从墙缺中扶到船上。不一会,三条船都载满了人,而涌来的人还很多,我们会游泳的人前面拉,后面推,走走游游,把灾民安置在城隍庙(现党校)里。
当时象山还没有连接内陆的公路,车到宁海县梅林后,到丹城还得跑60公里山路。中央、省委和四面八方来支援象山的人员、物资均需在宁波乘8小时的船到象山白墩后,再步行20华里到丹城。最早到达象山抢险救灾的是驻舟山的海军。他们得知台风在象山登陆的消息后,冒着大风暴雨,驾登陆艇在鹤头嘴登陆,分兵三路,投入抢险救灾战斗。一路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抢险突击队,守住门前涂的海堤和闸门。有个曾在解放海岛多处负伤的战士,像打仗一样走在前头,当海水从海堤溃缺口涌入时,他高喊—声“快跟我来!”就第一个纵身跃入水中,与大家一起筑成人墙,用自己的躯体堵住缺口。战士何文斌苦战了一天,入夜已是精疲力尽,昏倒在山脚边,突然听到山脚200米处有孩子的哭喊声。这时天黑、风紧、雨大,他不顾个人安危,拖着疲倦的身子,抓着乱草毛柴往上爬,在长长的山坡上留下了条条血迹。孩子在大家帮助下得救了,他却因流血过多而英勇牺牲。8月2日一天一夜,被解放军救起的群众300多名。守候接应的另一路解放军把灾民一个个扶进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送饭送衣,替受伤的灾民治疗。8月2日,10余名教师自动与丹西六、四两个大队社员一起,冒雨抢运淹在海水中的数万斤稻谷。5日,教师学生70余人到重灾区南庄粮库抢运小麦、稻谷。6日,大徐、汤家店、塔幢三个社50多名社员到南庄乡帮助打捞物资。7日,大徐一社社长徐金木带领社员500余人,帮助南庄抢运稻谷。
三天后,国务院和中央各有关部门组成的“帮助做好台风灾害抢救和善后工作”的工作组与省委、地委、军区慰问团莅临象山,慰问伤病灾民,调运物资,恢复生产。8月10日晨1时,由省委、省人委和各机关团体、各界人士28名组成的省慰问团,在省民政厅汪副厅长、林业厅何副厅长带领下,到达丹城。上午9时在听取县委抗台救灾汇报后,即分3组至丹城、九顷等地慰问。8月10日晚上,省慰问团分头慰问在丹城镇的灾民和在抗台中负伤人员及死难干部家属。东陈乡西港村社员卢宗宝告诉慰问团人员,他从海浪中得救时,吃饱海水,半身麻木,倒在墙角里,是政府把我送进象山卫生院。出院后,他积极投入抢救物资清理脏物。8月12日,省人委秘书长彭瑞林、舟山地委副书记胡国栋等慰问受灾干部、群众及死难干部家属,鼓励他们战胜灾害,重建家园。8月13日晚,国务院灾区工作组4人在高步青带领下,到达丹城。晚上即听取县委关于灾情和善后工作的汇报,传达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次日,深入灾区慰问,了解灾情,帮助工作。
常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三天后各种尸体、杂物开始腐败,腐烂的气味严重污染了环境和空气,像瘟疫的魔影,在灾区到处晃动。省卫生厅从杭州、舟山抽调了由67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医疗防疫队和本县40多名医生一起,奔赴重灾区,组成5个医疗站和5个医疗急救组,分别在丹城、梅溪、九顷、南庄、桥头林等地,日以继夜免费治疗伤患者。并调来1000多斤“六六六”药粉、500斤漂白粉和400多斤“二二三”乳剂等药物,消毒防疫。从大徐、墙头调来500多名农民与县级机关干部一起组成8个捞尸埋尸安葬队,每队10—12人,分头打捞、安葬尸体。县公安干警从8月3日至7日,在甫庄乡打捞尸体210具。我和陈绮、马嘉宸等16名机关干部参加认领、埋葬干部的尸体。当时倒灌的海水正在放闸、抽水排泄,积水渐退,有些路面虽然露出来了,但路滑难行,我们手拿竹棒,边走边在河边、沟壑、树丛、高秆作物地垅上搜寻,如是脸朝下的尸体,将其翻过来辩认。尸体腐烂了,刺激性极强的有毒臭气体使人恶心呕吐、晕眩。大家都戴上简易的自制纱布口罩,鼻孔中塞入酒精棉球或大蒜瓣。在桥头胡村桥头旁边,找到了韩桂秋同志的尸体和别在腰部的一支手枪,我们用白布把他裹住抬回丹城,在遗体前大家低头默哀,心感沉痛。回想四天前的夜晚,在龙王庙内指挥大家抗台抢险情景,他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如今却与我们永别了。联想自己,死里逃生,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8月初的天气,仍异常炎热,虽然将各种腐烂的尸体埋葬了,但村庄周围腐烂的污物,与发黑的河水一起,触目皆是,臭气薰天。大家在省医疗防疫队的指导下,发动群众清除田野和村庄上各种腐烂物;省农业水利厅拨来24台中型水泵抽水机,把发臭发黑的污水排向大海;污物堆积场均用六六六粉消毒,饮用水均以漂白粉和明矾澄清……经过半个月的苦战,使象山安然渡过了灾后传染病的暴发期,成功地排除了疫病的危害。
一方受难、八方支援。8月2日台风过后,丹城镇居民干部立即拿出5000件衣服给灾民御寒,丹西农业社主动助粮18000斤救济灾民。中央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农业水利厅联合发放生活救济款198058元、建房救济款138028元、生活贷款140758元、帮助新建瓦房2657间、修建瓦房6264间。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市民捐赠棉衣1741件、棉裤288条、棉大衣118件、蚊帐618顶、棉絮250条、鞋23415双,其他各种衣物58000多件。嵊泗、黄岩等县捐赠衣物外,嵊泗县还特地送来5000斤乌贼蛋,黄岩送来25万斤稻草。
灾后,全县房屋倒塌、无家可归者3575户,南庄区万余脱险灾民因环境卫生恶劣和吃水困难而散居在外。当时,一面迅速将无家可归的灾民临时安排在邻居和公房内,一面按照出来进去、就地安置(省人委秘书长彭瑞林在象山的口头指示)方针,积极修建房子,“因陋就简,以大并小,能住不漏,先住后迁”,全县共修理房屋37626间,重建30146间(其中草房29157间),使1071户“有家可归”。八月底九月初,南庄万余灾民亦先后迁回本地。灾后立即成立门前涂海塘抢修指挥部,动员4000余名民工,突击抢修3天,修复海塘2000余米。至9月,全县被冲毁的465处海塘碶闸,已修复447处,受益农田125960亩。抢种晚稻45556亩,秋杂粮13085亩。8月6日,县组织20名干部下乡融通各信用社资金,配合政府发放救济救灾贷款。渔业秋汛出海单位仍达到331个,完成实绩55246担,超过专署核定计划的14.3%。盐业从8月6日起即整理盐畈,至12日,1045处盐畈皆恢复使用,至10月底计产盐61827担。县委根据灾后特点,提出生产自救、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灾后两月,从发展多种经济中增收29.998万元。重灾区大徐区民主乡多种经济收入38514元,全乡1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个社达到80%的社员增加收入,9个社达到90%的社员增加收入,生产自救已成为广大社员的自觉行动。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方面各部门支援下,经过灾区人民的共同奋斗,不到半年就重整家园,恢复了生产。9月13日,县委和县人委举行抗台死难烈士追悼会,到会烈士家属和县级机关、区乡干部等1300余人,当向抗台烈士默哀时,许多同志禁不住流下眼泪哭泣起来。县委书记房家书和县长宋其茂走在前头,与各单位一起,向烈士敬献花圈。然后,县长宋其茂宣读祭文,县委书记房家书讲话,在抗台中死里逃生、身负重伤仍坚持救人三昼夜、救出群众600余人的中共林海乡支部书记钱炳豪等4人在大会上发言,表示要继承死者未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工作,带领群众重建家园,恢复发展灾后生产,实现秋后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化。会后,全体与会干部集中广场,围成一个圈子,焚花圈、祭文,以悼念抗台烈士。
弹指一挥间,历史已过四十年。如今的门前涂,矗立起一条长2654米、高5米、顶宽4米的标准拦海大堤,它像铜墙铁壁锁住了大目洋的海水。三十八年来经受数十次强台风袭击考验,未曾出现过险情。如今的象山,交通发达,工厂林立,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1995年已列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县人民正团结一致,为象山撤县建市,建设文明的滨海城市而拼搏奋进!
作者:朱华庭,鄞县人。浙干分校毕业后分配到《象山报》社当记者、编辑,1981年起任象山县党史办副主任。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