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对抗日战争有过贡献的人们,都值得我们怀念。余姚县凤亭乡(现为余姚市肖东镇)的民主乡长韩进之,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早已逝世,但他的形象却活在我的心里。
韩进之(1904—1961),原名韩慎斋,是浙东抗日根据地姚南凤亭乡的第一任民主乡长。1942年10月三五支队(即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进入四明山区后,姚南建立了县办,朱之光为县办主任。1944年后改为南山县政府,县长仍由朱之光担任。南山县有个沿江区,下辖陆岙、黎洲、雁燕、南雷、风亭五个乡,陈爱中为该区特派员。后成立区委和沿江区署,区长林默之,后由张佐教继任;李明为区委书记。
风亭乡于1944年7月在当时大庙村(西山脚下),成立了民主乡政府;韩进之当选为民主乡长,韩影(韩巨虎)为乡事务员,陈光明(周炳铨)为乡干事。办公地点开始设在横路头的大庙里,后来迁至莫家湖前的湖头庙。
凤亭乡是沿江区比较大的乡,东起余姚新西门兰墅桥,西至上虞的边界三十里牌和沈弯江口的永世桥,南接梁弄区的让贤(现在的四明湖东青油岭),北临姚江,横长30余华里,接近敌占区。余姚、马渚、斗门、南庙、三十里牌都有日伪军的据点和碉堡。日本鬼子和伪军经常出来清乡、扫荡,环境十分恶劣,往往受敌、伪、顽三方面的夹击和骚扰。
民主乡长韩进之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是在南山县沿江区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民主乡长,不同于国民党流亡政府的“獾猪乡长”袁炳熊。因袁炳熊头发一撮白一撮黑,所以人们叫他“獾猪乡长”。余姚沦陷后,他闻风而逃,在群众中声名狼藉,再加上平时他对人民群众任意敲榨勒索,人民对他恨之切骨;也不同于凤亭乡的伪乡长韩占庭,韩占庭仗着伪县长劳乃心和日本鬼子的势力,横行乡里,但他对人民群众和三五支队又怕得要命,常常躲到余姚敌伪据点内不敢出来.人们叫他为“汉奸乡长”、“卖国贼”。而韩进之则不同,他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倾向进步,同情革命,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他当乡长后不久,乡里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并成立民兵、自卫队、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因此,他的乡政权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韩进之是民主人士当民主乡长。比如当时,左溪乡的民主乡长朱其书、雁燕乡的民主乡长黄鸿潮等都是共产党员,唯有凤亭乡长是民主人士。民主人士有民主人士的优点。韩进之的家庭出身是地主,有人叫他“楚店王”(因他小名叫阿楚),但他当时家道已经中衰,因此他既和上层人士有广泛的联系,也有不少穷朋友。他自已终年穿着一件黑大褂,拖着一双破布鞋,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十分俭朴。对于工作,他则兢兢业业,从不马虎,以至常常忙得连剃头刮胡子的功夫都没有。他的身上没有乡长架子,农民群众都喜欢跟他聊天。我当时是乡行政委员又搞农会工作,同他在一起开会、谈心,从无拘束之感。
第三,他思想进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父老兄弟,敢于同日伪作艰苦的斗争。早在抗日初期,他已同政工队区队长朱之光等同志有联系,朱之光、韩吾珍(陈刚)、罗振华等经常到他家里开会研究工作。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和出于爱国的热忱,他送女儿韩郁香参加革命,到陆埠(现洪山乡)我方联络站上作,又动员儿子韩士冲背着进步书藉进行抗日宣传。
他自任民主乡长以后,对伪县长劳乃心、伪乡长韩占庭、伪农会会长卢渭金等开展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依靠和发动群众进行反抢粮、反抽丁、反清乡、反扫荡,以及减租减息等各种形式的斗争,有的是在他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有的则是他积极支持民兵农会、妇女会等各种群众组织进行的。如1945年上半年某次,伪县长劳乃心串通了伪乡长韩占庭,带领伪军到凤亭乡石婆桥一带来抢粮。韩进之得到消息后,立即同民兵大队指导员赵农等一起商量对策,发动民兵对伪军进行了伏击,结果劳乃心不仅得不到粮食,还差一点丢掉性命,狼狈地向黄山方向逃窜。又如他对日伪政府的苛捐杂税、抽丁抢粮,往往布置各保保长采取拖、欠、赖等策略,开展各种合法斗争。这种斗争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为止。
1945年9月,我们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民主乡长韩进之由于他眼睛的高度近视和年老体弱,组织上认为不便北撤,动员他坚持原地斗争。在国民党反动派进入余姚城后,虽然局势严峻,但他仍向上●竹岭积极寻找自己的部队。不幸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余姚监狱(即看守所)。同时被捕的还有凤亭乡的民主保长张妙根、韩友芳、夏继林(即杨光)等100余人。还有不能北撤,住在晓岭医院的抗日伤员谭小梅等20余人。韩进之和夏继林都关在4号笼。那时关在狱中的人,数他年纪最大,我们都是20岁左右,还比较幼稚,他给我们讲孙中山先生、列宁、方志敏等在狱中的故事。他还经常教我们一些口供,以便在法庭上与敌斗争。如:“我们抗日犯什么罪?”“你们为什么不去惩办汉奸?”“你们把抗日伤员关进监狱,你们自已又变成什么人?”等等。在法庭上,一些国民党审判员,经我们连续质问,常陷入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的境地。这对我们比较幼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教育和帮助。直到毛主席在重庆谈判,迫使国民党政府立即释放政治犯时,韩进之、韩友芳等才被移交到宁波高三分院,并由法院作为政治犯无条件释放。韩进之终于恢复了自由。但不幸的是,由于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敌人严重的摧残,因此失去工作能力,直到1961年7月去世。作为曾是民主乡长韩进之的一位同事,又是同牢监难友的我,现在回想起来.仍十分难过。值得告慰他的是,在纪念抗战胜利90周年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欣欣向荣,再不是受人欺侮的“东亚病夫”,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而流血牺牲的烈士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抗日战争作过贡献的各阶层人士,包括不能忘记我们民主乡长韩进之先生。
作者:杨光,夏继林,余姚市人。抗日战争时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任中共沿江区委书记。建国后去杭州工作。离休后在省政协文史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