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象山县还在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行政管理权集于政府一身,靠计划手段调节水资源的配置,而一个水龙头的管理又牵涉到每个部门。县政协定塘镇联委会提案建议,改革“多龙治水、政出多门”的水务管理模式。
象山县在农村区域实行水务属地管理,镇乡负责水厂、管网、小型山塘水库的建设和管理,接受相关部门在业务和资金上的指导与支持,多数镇乡形成了三四名副镇乡长共同“抬”水的局面。目前有镇乡集体自来水公司(水厂)17家,镇乡股份制排污处理公司2家,资产总量达2.37亿元,净资产1.48亿元。农村村级水站305座,累计投入工程资金3.2亿元,自来水普及率达98%。这几年,该县投资上亿元,实施“宁水东引”和城乡联网供水工程,农村供水设施和水质得到了较大改善,百姓反映较好。但是从当前水务运行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地方。
城乡水资源很难统筹配置。象山县境内可用水资源量少,经济规模大,人口密集,取水集中,相当部分镇乡水源不足,水务环境不够理想。目前,象山县正处在用水快速增长期,2010年全县需水量为2.6亿方,是2006年实际用水量的2倍。而现行的城乡分割水资源管理体制,造成管水源地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没有一个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职能部门真正对城乡水问题负责,难以统筹全县城乡水资源调配,也难以解决水权配置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问题。
目前,该县城乡供水形势不容乐观,南部地区(石浦、定塘、晓塘)虽有大塘港水库丰沛的水资源,但水质不能完全满足生活用水标准,已经影响到石浦地区供水形势。同时,城乡管网老化,尤其农村地区管网年久失修,渗漏较为严重,多数地方自来水利用率60%左右,浪费水资源。有些地方还用自有水资源充当管网水销售,来降低运行成本,直接影响了百姓的饮水质量。除了中心城区和石浦镇水厂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外,其他镇乡水厂和农村水厂设备简陋,缺乏制水经费保障,农村老百姓喝的还是自流水。
提案建议,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先易后难、先企后政,制订近期、中期、远期改革计划,集中力量分期组织实施。同时考虑到镇乡建设供水设施的积极性,优先解决南部乡镇水厂整合改造,防止改革力度和投资压力过于集中。
加大投入,进一步重视水务事业发展。要考虑到现阶段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任务繁重,重视乡镇水厂建设,加大对无原水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理顺并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短缺的瓶颈。要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供水、排水企业国有资产股权化、项目投资多元化、企业运营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
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价格配置体系。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如果不从价格机制上实现突破,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水务统一管理不会有生命力。目前,象山县各地水价成因和城乡居民承受程度不一,存在不同的收费标准,即使城乡供水联网后,一时也很难统一水价。建议坚持同管同价,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并实施阶梯式水价。
要节约与节流并举,实施分质供水措施。一是要进一步调整工业发展政策,优先发展节水型企业,特别要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要结合清洁生产、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发展低耗水、无污染产业,通过多级用水、一水多用等措施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节水效果。二是推行区域总量控制和企业定额管理的措施。以近几年各镇乡区域供水平均量作为基数,合理确定镇乡区域供水量,实行总量管理。通过综合考虑用水和排污的关系,将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作为确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参考,对重点排污企业采取更加严格的用水定额管理。三是着力落实分质供水措施。象山县军民塘水库、大塘港水库及规划实施的蟹钳江水库、海水淡化项目的水质相对较差,宜规划为工业用水,并建议实施大网分质供水。实施分质供水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和节约优质水资源,单就石浦镇水产品加工区和爵溪针织园来说,如果实施分质供水,预计每天可节约8万方优质水。四是要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水资源。鉴于象山县水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全县联网供水只能是初级的,以解决区域性缺水为主。各地要坚持自立更生、不足贴补的原则,充分利用已建的小型水库,尽可能减轻全县城乡联网供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