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水果、洋酒、洋海鲜、洋食品……前往保税区进口商品市场采购“洋年货”成了宁波百姓马年春节购物新时尚。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保税功能和临港区位优势,一个依托保税功能,整合传统市场和现代贸易优势,创新物流、金融、通关服务,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辐射长三角以及中西部的进口商品交易市场群正在滨海城市崛起。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型经济始终是宁波发展的法宝,是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所在。2013年,宁波开放型经济创出了一份总体不错的成绩单: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首破千亿美元,成为全国第八个外贸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合同利用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达58.2亿美元、32.7亿美元,双双创出历史新高;企业“走出去”快马加鞭,境外投资额和境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增幅均超两成……
成绩不错,困难也不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这是在全面总结我国30多年对外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世情、国情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
如何凝聚开放型经济发展强大合力,再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对此,宁波市政协高度关注。2013年初,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把“再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市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的重点课题。市政协专门成立课题组,开展精心调研,对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委员们呼吁,要实现“外资、外贸、外经、外包”融合发展,优化口岸服务,凝聚强大合力,再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6年,宁波利用外资一直居浙江省前列,引进外资总额曾一度占全省的40%以上,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也一度走在前列。但近年来宁波引进外资却陷入低迷状态,先发优势不断减弱,增长后劲略显不足。
宁波是外贸大市,外贸发展长期以来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从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宁波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低于全国和浙江省平均水平(仅2013年上半年进口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明显低于深圳、厦门等地。
加快让企业“走出去”,是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宁波外经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其雄厚的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实力仍不相匹配,与深圳、青岛等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四外”联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明显。
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宁波市服务外包产业整体起步于2008年,近几年发展迅速,2012年跻身全国前20强,2013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然而,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产业素质性、结构性、政策性问题依旧存在,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劣势。
作为宁波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长期以来宁波港口岸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应当说,从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与国家部委(如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和标准相比,宁波口岸单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改善是明显的,但与企业的热切期盼相比,与个别先进地区的(如上海)通关效率相比,宁波口岸服务仍有优化和提高的空间。
上海自贸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区、舟山群岛新区等周边特殊区域的制度和政策优势逐步显现,将对宁波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构成挑战。与此同时,综合成本上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等不利因素也会对外贸出口形成制约,宁波外贸急需培育新优势。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协课题组分别从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口岸等五个方面,形成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效益再创利用外资新优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再创外贸发展新优势、增强利用国际优质资源能力再创外经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争创服务外包竞争新优势、优化口岸服务质量和水平再创发展环境新优势的5个专题调研报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咬住“优”字力争外资新突破
如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效益,再创利用外资新优势,对于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组发现,近年来宁波利用外资的规模偏小增速滞后,经济依存度趋弱,来源地结构相对单一,结构有待改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造成宁波利用外资形成较大差距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客观原因有产业结构制约、功能条件制约、资源要素制约等,主观原因则有招商定位不够清晰、招商队伍力量不足、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引资方法相对落后等。
为此,课题组建议,要提高外资质量与效益,再创利用外资新优势。牢牢把握外资是宁波市扩大开放、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推手这一理念,把新一轮对外招商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港航经济国际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形成外资工作合力,大胆创新考核体系和激励办法,突出利用外资“一把手”工程。要集中精力,实现优质项目重大突破。重视利用外资战略性研究,明确重点招商产业,紧抓产业集群招商,推进重点区域招商。要创新思路,力求招商引资方法管用。创新招商机制,推进市县联动招商,拓展招商领域,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深化重大活动招商。要加强培养,提升招商引资队伍素质。加大市级招商人才的引进培养,在宁波市外资重要来源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招商联络处,增派驻外人员,专事对外招商。各地、各有关部门、各级功能区和重点乡镇建立专门的招商引资机构,配足专业招商人员。切实发挥外资企业协会和外企高管、商务顾问、招商代表、海外浙江人、海外知名人士的作用,更好地为宁波利用外资工作服务。宁波要不断优化服务,改善吸引外资公共环境。建立外资综合管理系统、重大优质外资项目责任制,创造良好外商生活环境。
围绕“转”字培育外贸新优势
近年来宁波市外贸增速及占全省外贸的比重不断下降,在省内的比较优势不断减弱。如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再创外贸发展新优势,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了再创宁波外贸发展新优势,课题组建议: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持相结合,构建环境新优势。要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形成更优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平台”与“优服务”相结合,构建载体新优势。要进一步发挥现有外贸功能区和平台载体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外贸公共服务,大力培育进出口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外引”与“内培”相结合,构建市场主体新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总结一批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推介,大力培育一批本土型跨国公司和外贸供应链管理企业。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构建产品新优势。以创新驱动为契机,提升出口产业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市场开拓与商务模式创新相结合,构建营销新优势。通过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和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来深挖国际市场潜力。适应网上业务日益增加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外贸电子商务。出口与进口相结合,构建外贸结构新优势。要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拓展宁波进口商品的内销渠道,加强进口主体和载体培育。
“走”“引”结合谋求外经新飞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宁波企业发展,是实现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建议:加大“走出去”政策扶持。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基层外经工作力量,逐步增加“走出去”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海外并购,鼓励“走出去”企业回归发展。建设“走出去”发展基地。企业到境外投资不能单枪匹马,必须依赖强大的“后援”;宁波的优势产业突出,产业的集聚程度高,也需要建设“走出去”发展基地去支撑和集聚。为此要加快建设境外生产制造基地、境外贸易营销基地、境外资源开发基地“三大基地”,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宁波再创外经工作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坚持企业主导,加强政府扶持,凸现宁波优势。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建立“走出去”部门协作机制,利用海外资源推动“走出去”,利用央企大行优势联合“走出去”,加强金融服务,优化中介服务。站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实现外经与外贸、外资、外包的融合发展,加强“四外”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
“引”“留”并举助推转型升级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推动宁波市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并改善就业结构,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课题组提出了大力发展宁波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建议:进一步统一对发展服务外包的认识。紧紧抓住国家九部委联合开展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工作的契机,加强部门合作,争取尽快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有力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宁波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不能强求全面开花,宜通过重点突破、高地引领来带动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努力建成1到2个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差异化发展。加强外包企业培育和招商引包工作。要招引一批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留住一批智慧城市项目承接商,培育一批本地服务外包企业。拓宽服务外包信息渠道。要加大境内外服务外包展会参展力度,集聚一批服务外包发包商和中间商。加强外包人才引进和培育。要大力引进服务外包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加强专业化外包培训机构建设,引导高校开设服务外包相关专业。要加大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有效整合政策资源,促进服务外包工作开展。要打造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必要服务。
依“港”再创发展新优势
港口是宁波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长期以来口岸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当前国内口岸竞争日益加剧,相互比拼的不仅仅是港口码头等硬件建设,还有服务质量和水平等软实力。如何进一步优化口岸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再创发展环境新优势是宁波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必须破解的课题。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提升口岸服务水平。要激励口岸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协作意识,通过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创新优化监管机制。优化口岸商务环境。要整顿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加强口岸中介收费市场监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快口岸实体服务平台建设。要推动电子口岸升级为“智慧口岸”,提升第四方物流市场能级,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和航运交易所建设。适度加大对口岸单位的政策倾斜。要优化配置口岸监管人员,适当加大经费补助,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口岸贸易便利化综合试点。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减免航运企业营业税,推进宁波海铁联运发展。
协商、交流,政协委员们多方位立体式的建言给参会者诸多思考,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委员的意见、建议,并在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
据了解,2014年宁波外贸将抓好重点企业培育,特别是全国外贸500强企业要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外资要抓好重点产业招商;外经要抓好境外三大基地建设;服务外包要抓好集聚区和特色园区建设。同时,宁波将加快综合保税区申报步伐,打造新的开放平台。
加大改革力度时不我待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点燃了全国各地突破创新的激情,吹响了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的号角。
地处长三角南翼的宁波不仅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更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开发开放优势。作为我国特殊监管区域相对集中的城市之一,宁波市长期以来致力于推进特殊区域功能和监管创新,是首批区港联动试点、出口加工区拓展物流等功能试点之一,在特殊区域信息化管理、监管模式创新方面成效突出,为综合保税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唐一军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整合优化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的规划建议。通过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创造条件向自贸区过渡或覆盖部分自贸区的政策和功能,通过设计更加开放的政策来营造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新载体,从而更好地服务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形成海港片区、空港片区、象山片区等“一区三片”、总面积4平方公里的宁波综合保税区。
在产业定位上,海港片区以现有宁波出口加工区产业为基础,重点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能级从“初级集聚”向“高端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以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为依托的进出口加工基地和物流分拨基地。空港片区重点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大力发展航空口岸物流和贸易服务等功能。象山片区着重发展对台保税经贸、电子信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等。
综合保税区将遵循“统一管理、统分结合、片区运作”的原则,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对宁波综合保税区施行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评估,统筹监管机构的设置。各片区设立相对独立的开发机构,按照宁波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的总体要求,在产业、功能方面承担具体的错位开发建设任务。
借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东风,宁波将在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的背景下,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塑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站在新的起点,宁波对开放型经济进行重新梳理,科学谋划,提出建立完善内外对接的开放新体系,把已有的开放型经济优势转变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势。
整装再出发。牢牢抓住实体经济,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宁波正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更多本地企业获得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