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
字号:[  ] 发布日期:2014-01-07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市围绕“兴水利、治水患”这个目标,切实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供水保障和防洪排涝体系能力。同时,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市民水忧患意识、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水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但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我市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涝灾害频发、部分河道狭窄堵塞、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特别是近几年连续遭受台风影响,引发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对全市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全市的防洪排涝体系敲响了警钟。

  如何把“水患”转化成“水利”?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宁波市治水强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砸锅卖铁的决心,迅速行动,争取三年见效、六年达标,从根本上扭转我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的局面,增强水利设施对发展与民生的保障功能。最近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要求,干好“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件大事。

  代表委员们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我市市情,市委、市政府把治水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五水共治”改善河道水质,治理洪水之患,保障饮水之源,此举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人水和谐相处、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他们建议,“五水共治”要长远规划与应急治理相统筹,开源与节流并重,截污与治污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改革与创新并重,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全市防洪水能力。

  支招

  铁腕治污须从源头抓起

  市人大代表、北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银泽

  污水在河里,根子却在岸上。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原本清澈的河水日渐浑浊,甚至水体发黑发臭,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农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偷排漏排直排。铁腕治污、治水强基,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唯有坚持城乡“一盘棋”,污水治理“一张网”,真正切断污染源头,才是治污的根本之策。

  2011年,北仑区提出“三年治水计划”,始终把源头截污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全区主要河道氨氮、总磷等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区域河道基本消灭发黑、发臭现象。预计到今年底,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主干管网、畜禽养殖整治提升、河道保清保洁等“四个全覆盖”,主要河道水质基本实现“保Ⅳ争Ⅲ”目标。

  围绕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目标,目前,北仑区又提出“三年攻坚、两年提升”的五年治水行动计划,计划再用两年时间,通过实施一批源头治污截污、河道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景观亮点打造、长效机制构建等“五个一批”生态项目,为2018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配套政策吸引民间投资

  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 吴波华

  今后三年,我市将全力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其中,“五水共治”工程位居首位,它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领域的相关项目整合起来,主要是为了解决宁波水资源平衡问题,未来三年总投资将超过400亿元。

  无论是水利基础设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还是供水节水体系完善,政府都要花巨额公共投入,势必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政府来说,要通过配套政策创新,在生态保护、供水节水等方面给企业展示一个赢利模式,打开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比如,中水回收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宁波开发区有一些项目就做得很成功,企业赚到了钱。

  对企业而言,随着工业用水阶梯式收费、水资源分类收费等改革的推进,今后必须适应用水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把生态环境补偿等外部成本列入内部核算。当然,“五水共治”也将带动下游产业链发展,一些水处理设备和服务提供商会从中觅得商机。

  “五水共治”重在抓项目建机制

  市人大代表、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部副主任 张水清

  所谓“五水共治”,就是以尊重水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以促进水与人和谐相处为目标,通过项目支撑、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等方式,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重点要做好三件事情:

  一是制定系统化可操作的规划体系,明确“五水共治”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并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

  二是推进利在长远、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要按照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供排水、城市防洪排涝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三年内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

  三是形成可协调、长效化的推进机制。围绕治好水、用好水的目标,相关部门要打破分割、加强协作,探索形成“河长制”、“湾长制”等机制,逐步形成长效化的大部门推进机制。此外,政府也要通过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社会和市场广泛参与。

  多措并举让水清流畅

  市政协委员、浙江紫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敏华

  周边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清澈流畅的,喝的每一滴水都是洁净、无污染的,这是我们的梦想和期待。可现实却是,宁波的许多河流水质仍不尽如人意,自来水出厂后的二次污染屡屡发生,市民饮水安全隐患不少。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社会对水资源保障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水能力不足以支撑城市发展的需求,供水结构性短缺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首要任务是保饮水抓节水,加快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爱护水源、供水设施和节约用水。同时,综合采用各种水质治理措施,通过投放微生物制剂、净水动植物等措施逐步恢复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清流畅人水和谐。

  声 音

  “五水共治”好比5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摆在第一位;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4个手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攥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治好污水,老百姓就会竖起大拇指。因此,“五水共治”,治污要先行。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 

  我们要干好“五水共治”这件大事,形成破竹之势。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五水共治”的重大意义,强化“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抓深化改革惠民生、抓现代文明树新风、抓平安稳定促和谐、抓绿色发展优环境”的共识,切实担当起“五水共治”的历史重任,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合力,全力打好“五水共治”这场攻坚战。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奇 

  走基层·听心声

  宁波神采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鲍巧园:去年的“菲特”台风大家肯定记忆犹新,下暴雨,城区严重积水,企业停工,学校停课。平日我们说起防洪排涝,大家关注重心基本在海岸、河流、水库及水电站上,忽视了城区,这两年的台风凸显了市区排涝能力的薄弱。市里提出“五水共治”,我希望政府砸锅卖铁也不要让老百姓家里再进水了。

  网友“带着风铃”:“让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这是去年风靡全国的公务员话题,虽然方式方法不好,但初衷是推进水污染治理。记得小时候家门口有条小河,我和小伙伴经常去游泳,几年前这条小河开始变得乌漆墨黑、堆满了垃圾。治水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政府也不行,全社会都要努力,修复生态环境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但愿下河游泳不再遥远。

  政策点击

  《宁波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今后三年,我市将通过对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的全面整治,提升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在2015年底以前,完成全市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到2016年,全市水体、大气、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治理,43个重点乡镇(街道)、区域完成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力争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

  根据《宁波市治水强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我市城市防洪将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县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中心镇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三江”干流和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基本完成治理,堤防按规划封闭;城市建成区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其他平原地区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

  心得

  农村治水,当治污先行

  市人大代表、慈溪市徐福村党总支书记 黄金德

  徐福村位于达蓬山脚下,依山傍水。近年来,为了保一方生态环境,让老百姓居住环境更加优美舒适,村党总支、村委会把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坚持走河道整治和污水管网建设齐头并进的路子,徐福村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文明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首先,高起点高标准搞好规划。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必须走好三步曲,即先把家庭各种生活污水集中接入“三格式”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并留出口子供家庭绿化灌溉使用,然后分别纳入村、镇、市级管网。徐福村夏季绿化护理用水,全部从污水管网当中抽取。  

  其次,科学合理地搞好设计。目前,许多地方已把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列入乡镇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但往往重建设轻设计。农村居住状况不一样,所处的地理条件也不同,设计部门要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设计,管道的走向、深浅必须因地制宜。

  最后,要重视后续管理工作。眼下,农村污水管网渗漏现象严重,有的地方缺乏日常的维修检查人员,生活污水收集率不高,甚至出现中途渗漏现象。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真正让生活污水送到污水处理厂。

  围绕“人水和谐”做规划

  市政协委员、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严文武

  “五水共治”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结合多年的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实践,我认为,在涉水工程体系建设和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保持水系的原有自然形态,让水和人和谐共处。

  第一,加快水生态功能区建设布局。比如,东钱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不妨突出“水韵”特点,深入发掘具有宁波特色的水文化水景观,将代表我市悠久历史的古水利作为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第二,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比如,可以结合防洪防潮治涝体系建设,建立遍布全市的水生态走廊。近年来,我们组织建立了各县(市)区域内的防洪数学模型,为宁波建成科学高效的水保障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挖掘并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塑造宁波特色水景观。在姚江水利工程建设时,我们和文保单位合作,结合大运河申遗,把传统和现代的特色水文化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着力打造“百里生态姚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