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现代化大都市蓝图
字号:[  ] 发布日期:2014-01-07  

  1月6日下午,围绕宁波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协商交流会。在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会上,市政协委员、港澳台侨事务顾问和旁听公民与市规划局局长王丽萍、市住建委主任郑世海、市城管局局长李谦、市交通运输委主任劳可军、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尹文德、市规划局副局长郑声轩等“零距离”对话,共绘现代化大都市蓝图。

  未来城市“亮点”在哪里?

  近年来我市启动了“三江六岸”品质提升工程。“能否借鉴莱茵河的经验,在‘三江六岸’生态走廊规划有轨电车?”杨仁法委员提问直截了当。“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在考虑打造三江六岸慢行系统。”王丽萍回答,但具体采用何种低碳方式还未最终确定。

  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城西的未来发展”也成为委员们提问的热点。

  “城西提速发展,是否还能保持优美的环境?”沈百军委员问。王丽萍直言,上一轮城市建设提出了“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发展战略。为了统筹城西地区发展,此次总规修改拟将机场路以西,姚江以南,绕城高速以东地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将在总规修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西区域与老城区的融合对接。”王丽萍说。

  稀缺土地资源如何“省着用”?

  如何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地上、地下土地利用率也是委员们争相提问的焦点。

  柳永胜委员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这个问题,王丽萍表示“本次总规修改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予以了极大关注,特别是在挖掘存量土地使用率上。”

  在地面土地利用上,薛惊理委员十分关心“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问题。“总规在修改中对现有产业用地专门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每个产业发展重点,优化土地使用结构,加快产业集聚度。”王丽萍说。

  近年来,我市借助新城开发和轨道交通建设契机,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开发,开发量不断增加。然而功能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足,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如何更加高效、合理地开发地下空间?”对于周世春委员的问题,郑声轩说,本次总规修改提出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即:结合轨道交通和重点地区建设,展开地下公共空间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市政系统和地下综合防灾系统的综合部署,逐步实现城市新区及更新地区的立体化开发,建立系统化的地下空间网络体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民生基础设施跟得上吗?

  最近,青林湾学区房问题不少人有所耳闻,会上,李旦伟委员就对社区公共设施配套问题表示了关注。“目前宁波很多社区的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规模适应不了社区居民的需要。”

  王丽萍表示,“民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问题,是城市规划关注的一大重点,在用地规模、人均比例上有详尽的标准性规定。”目前,宁波市社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主要依照《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社区规划工作的通知》、《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意见进行配套,相关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按标准作了落实。

  具体到青林湾教育设施配套问题,王丽萍表示,现实中一方面由于规划和建设不同步,导致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与居住人口的需求相比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还涉及学区管理等环节。具体问题还需要各相关部门联动配合解决。

  城市交通如何“快”起来?

  近年来,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市区交通越来越拥堵。楼雪聪委员对原计划2013年开通的南北环高架尚未通车表示遗憾。

  对此,郑世海回答说,两条高架因为政策因素而推迟竣工,但是目前仍在加快推进中。同时,我市已提出城市快速路建设分步走的发展方向。第一阶段,改造环城南路东延段、强化北外环东延段和东外环的路口管理,形成准快速环路,分离过境交通,保护城区。第二阶段,建设世纪大道,减少东部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隔离,同时形成老城保护环,减少新城老城之间的隔离。第三阶段,建设环城南路西延、环城南路北仑段、九龙湖大道等放射线,支持外围土地开发,加强片区联系。

  “天罗地网”安全吗?

  “我非常关注‘天罗地网’中的‘地网’建设问题。”江家城委员开门见山地说,“我市的‘地网’牢固吗?安全吗?”

  李谦介绍,市城管局于2002年开始探索建立工程管线竣工测量验收制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程管线管理与信息动态更新的有关规定。同时在2005年至2007年,进行了宁波市区范围内的管线普查,并建立了工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但现阶段规划管理还面临一定困难,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线建设多头无序,管线规划难以一次性实施到位,增加了施工安全隐患;城镇用地布局密集,油、气管线规划落地困难等。”

  “建议成立负责全市地下管线管理的综合领导机构,或建立固定的部门联动制度,引领管线工程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统一管理。”李谦说。

  “近年来,对地下管网的监管力度在加强,审批程序也得到进一步完善。”郑声轩介绍,接下来,将加强对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形成动态监管,建成管线信息库;规范油、气等特殊管网的布局、整改;推动建立管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机制。

  港口大市如何减少集卡尾气污染?

  “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超过1600万标箱,这么多集装箱卡车所经之地必然加重大气污染,有没有好的治理办法?”港澳台侨事务顾问朱光然和汪小萍委员都对汽车尾气污染表示担忧。

  郑声轩表示,规划修改后,我市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将由原规划的“一环六射”调整为“两环十射”,即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外通过杭甬高速公路复线、象山港疏港高速以及新规划的四明山区高速公路形成高速公路外环线。其中,杭甬高速公路复线延伸至北仑后,将直接通达北仑港区和镇海港区,上述两个港区(包括舟山方向)的危化品运输车辆可以通过该高速公路便捷地进入高速公路外环线进行集疏运,无需再进入市区,将减少对我市中心城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影响。同时,我市将在城市外围设置10个大型货运停车场,减少城区货车的停放。

  “现在我们正努力让集装箱卡车、公交车、出租车喝上清洁能源,尽可能减少尾气排放。”劳可军补充道:“我们正在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双重运输、海铁联运、出租车电召等新型交通组织方式,让出行更低碳更绿色。”

  延伸阅读

  宁波城市总规修改锁定“四大板块”

  本报讯(记者冯瑄 通讯员叶建明)此次《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修改内容锁定“四大板块”,即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空间结构、综合交通。

  本次总规修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底线。将宁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10类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区域。新增了“三区四线”的空间管制。划定了“三区”即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划定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总规修改将近郊城镇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总规,统一规划和管理。目前鄞西地区包括集士港卫星城、高桥镇、古林镇等处于城市绕城高速以内,部分乡镇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已连成一片,这些区域将纳入到中心城整体发展框架中。

  总规修改将在市域层面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构建“一核两翼多节点”活力高效开发的大都市格局,形成以宁波中心为核心,余慈地区为北翼,奉化、宁海和象山三县(市)为南翼,卫星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网络化大都市。

  为了支撑宁波城市功能的实现,总规提出了宁波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亚太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水平的公交都市”。完善对外交通体系,构建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建立高效城市交通系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