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来一次“菲特”宁波怎样才能不受淹?
字号:[  ] 发布日期:2014-01-06  

  如果再来一次“菲特”这样的台风,宁波怎么才能少淹点或者不受淹?昨天,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治水”成了大会上提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政协委员在大会现场发言的有关治水的建议有:史哲明委员代表致公党宁波市委会作的《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我市防灾减灾能力》发言;张勤勇委员代表农工党宁波市委会作的《关于加关我市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建议》发言;袁葵芳委员代表民革宁波市委会作的《强化内河综合整治,促进水清流畅人水和谐》发言等。

  排水管只能应付“一年一遇”

  建议:应急治理,确保居民家中不进水

  “台风‘菲特’期间,城区严重内涝的主要原因,虽是降雨强度超过了排水的一般能力,但是也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史哲明分析了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化推进及极端天气多发,加重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负担;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设,导致宁波城区不透水地面面积快速增长。

  “目前,基本完成或在建平原骨干排涝工程仅5个,与规划相比实现度较低。同时,工程缺乏体系建设,多以单项工程为主,难以发挥工程体系整体排涝效应。部分江段干流防洪堤受两岸地块开发、沿线桥梁以及工程投资等因素限制,尚未实施整治实现防洪堤的完全封闭,导致洪水容易入侵平原地区。”

  城市排涝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也是主要问题之一。他说:“调查发现,宁波城区排水管网设计标准相对偏低,大部分管道只达到一年一遇标准,仅满足国家规范的下限要求。”

  他建议,在应急治理时,加快“菲特”台风中突现的内涝严重区域的规划、整治,应放在第一位,“市城区中的海曙新芝片区、江东的白鹤社区等区域在台风过后多天,积水仍迟迟无法排出,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出行。”史哲明建议有关部门通过细致摸排,找出原因,花大力气对排水管线进行清疏和升级改造,并通过增设强排泵站和蓄水池、建设洼地-渗渠等方式,解决区域局部内涝,确保今后汛期内道路不中断,家中不进水。

  立交桥最低点比河道还低

  建议:对立交桥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菲特”时,城区的立交桥等成了重灾区,积水多日不退,成了城区交通的“肠梗阻”。

  史哲明分析道:“宁波市立交桥最低点,有些位置比附近河道还低,整条路上的积水都以立交桥下沉点为中心汇集。在特大暴雨灾害中,往往是交通拥堵、人员伤亡、车辆受损主要发生地。”

  他建议,将立交桥洞作为防范城市积水的重点。对立交桥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周边排水管网设施,减小立交周围汇水面积和积水量;对立交泵站进行针对性的更新或维护改造,提升立交节点的强排能力。

  洪水易通过缺口漫入平原

  建议:加大防洪堤建设力度,发挥整体效应

  张勤勇委员作大会发言时说,一方面三江干流防洪堤虽已基本建成,但部分堤段仍未形成防洪封闭,台风期间洪水易通过缺口漫入平原。另一方面,平原排涝能力不足,骨干排涝体系不完善。当外江洪水位较高时,平原无大型强排措施,造成内河水位持续处于高水位以上,甚至超过河岸漫入道路;而城区部分老小区处于低洼地,江河涝水通过排水管网倒灌入小区形成内涝。且近几年城区内河整治多以河岸整治为主,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拓宽,因此河道输水能力有限,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下降。

  他建议:“进一步加快推进在建奉化江、姚江及重要支流防洪堤建设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建设范围,实现干流全线防洪封闭,减轻两岸平原排涝压力;完善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建成“河道、碶闸、泵站”相匹配的排水体系,发挥整体效益,同时新增流域强排及上游配套河道工程,提高工程排水效率,减少平原高水位持续时间;开展专题研究,针对流域防洪排涝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论证,提出对策措施。

  排涝闸口反成了阻水坝

  建议:单闸门改造成三闸门,大涝时三闸齐放

  除了现场的大会发言,民建宁波市委会的《关于破解宁波城区排涝瓶颈的建议》作为书面材料交流。

  这份材料中重点分析了宁波排涝闸口存在的问题:“内河碶闸口普遍呈瓶颈口状,比上游河面窄很多,排涝的横断面积狭小。闸门放水最高限位普遍接近甚至低于内河最高水面,加上杂物堆积闸门口,排涝闸口反而变成阻水设施。”

  材料说,2012年8月竣工的姚江大闸加固改造工程,未能提升排涝能力,反而增加了闸墩间横撑梁,减弱了排涝能力。这次“菲特”姚江大闸最高水位达2.9米,姚江大闸的河道保证水位是2.2米,潮位保证水位也仅2.7米。这个时候,姚江大闸实际上成了阻水坝。姚江大桥上游一侧的漂浮物阻拦设施高度较低,大量杂物随高位水流越过栅栏堆积在大闸的各个闸门口,严重阻碍排涝。

  2004年陆续所建的大石碶、印洪碶、五洞闸、甬新闸、老杨木碶、澄浪堰、界牌碶等设施,外江挡潮能力按100年一遇设置,但排涝功能仅按20年一遇设置。

  委员们建议:拓宽闸口排涝横断面积,提升闸门限高位。单闸门的可改造为三闸门,平时一闸启闭,涝时三闸齐排。姚江大闸密集的浆砌条石闸墩成为阻水面,闸孔高度与宽度不足、排涝能力差,建议科学评估是否需异址重建。现在没有姚江大闸向下游强排的措施。建议在姚江大闸和沿江碶闸口科学评估,添置强制排涝的设施设备,在高水位时也能强制抽水排涝,而不是坐等低水位时自然排涝。研究增加姚江大闸东侧船闸的排涝功能。建设以排涝泄洪为主的兼具通船功能的船闸,以提高姚江的应急泄洪能力。

  “多龙管水”造成治水缺位

  建议:参考广州经验,由水务局统一来管

  治水及城区内河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其中,防洪调度、水资源管理和河道规划等职权属于水利部门;河道建设、水行政执法工作隶属城建部门;排污审批及执法又由环保部门把关。

  袁葵芳委员说:“这种‘多龙管水,条块分割’的模式,已造成内河管理权限分散,职责不清,遇事不决,效率低下等不良局面。城区内河实行各区属地管理为主后,受制于各区管理体制的不一致,也易造成人、事、物、权的不配套,进而不利于统筹、协调整体河道管护工作。”

  张勤勇委员说:“重建轻管,多头管水,城市内河属城市管理范畴,农村河道属水利管理范围,造成河道上下游治理不统一。”

  史哲明委员也提到,城市防洪排水存在多头管理的现状,难免会造成系统协调性不够。

  怎么理顺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呢?三位委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水务管理一体化”。

  史哲明以广州为例作了介绍,广州市于2008年组建水务局,归并了包括原水利局、建委、园林局等单位的涉水职能,实行城市防洪、排涝、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这样,就解决了部门交叉、职责不明、相互扯皮的问题,从管理体制上保证城市防洪除涝工作的顺利进行。

  (卢科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