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绍、三北轮船公司的创办
何国涛
发布时间 : 2013-09-05  09 : 57 字号 : [] [] []

虞洽卿先后创办过宁绍和三北两个轮船公司,对民族航运事业的发展有过贡献。

在宁绍公司未创办前,行驶于宁波与上海航线上的轮船,多由洋商私办或政府官办,如英商太古公司的“北京”轮,法商的“立大”轮,招商局的“江天”轮,等。这些轮船的船主、大副、老鬼(轮机长)和稽查等高级职员,都是洋人。他们对待睡统舱的贫苦乘客,不当人看待。每次查票,旅客坐在席地铺上,他们在旅客身上任意践踏;见有已睡下的旅客,则用皮鞋脚乱踢,如稍加反抗,反而多踢几脚。虞洽卿初次从三北去上海,在轮船上也亲身受到过这种虐待。并且,这些轮船的票价也太贵,即使睡统舱,每人也得付大洋一元,那时一石米才卖四、五元。所以,虞洽卿在上海一有地位,就以宁波旅沪同乡会名义,多次向各轮船公司要求改变虐待旅客作风和减低统舱票价为5角。但各公司不予理会,互相订立密约,坚持不让。虞洽卿交涉了一年多,毫无效果,才下决心自办轮船公司。当时,由虞发起,联络绍兴帮商人,先买来一只宁绍轮,不久又买进一只较小的甬兴轮,合资组成”宁绍轮船公司”。据民国25年交通银行《纪念册》附录《中国轮船公司简明表》载:宁绍股份商轮有限公司创办于1909,资本150万元。1914年,公司自造了一艘3582吨的新宁绍轮,规模更扩大了。

公司办成,轮船买好,停靠的码头一下子还无着落。那时,黄浦江两岸均为太古、怡和、日清、三菱、汇山、其昌、公和,祥华、顺泰、三井各公司、洋行占领,造了码头;浦东不宜于泊船,而且也多被外商或招商局所征用。虞洽卿初向外白渡桥东东洋(三菱)公司码头商借不成,又向三德堂租借洋泾滨外滩(今天文台轮渡码头),也不成,只得再设法向十六铺以南一带借码头。从十六铺到关桥,本是大达轮埠公司的租用地,大达公司在沪的主要股东陆伯鸿又是天主教徒,与法商东方公司关系密切,为维护东方公司利益,哪里肯借。虞洽卿没办法,最后靠南通张骞帮忙,分头向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衙门和农工商部请愿,才总算借到大达公司所占的十六铺一段,自建码头和栈房。诸事完备,宁绍轮船开始航行沪甬,主要业务是搭客,另外兼接货运。

宁绍轮最早出售的统舱客票,每张只收小洋5角。当时,宁波人都愿乘宁绍轮,主要倒不是为了票价多少,而是想争一口气,借此抵制太古的“北京”,东方的”立大”,招商局的“江天”。故大家非等“宁绍”轮客满,决不去乘三公司的船。后来,三公司合谋,把统舱票价从每张l元跌到每张2角,另赠每位旅客揩面毛巾一条,目的想把宁绍公司搞垮。宁波人立即动员起来,组织航业维持会,捐集10多万元现洋,贴补宁绍公司。宁绍轮统舱票价每张3角,宁波人情愿多出一角钱乘宁绍公司的船。后来,船票交给航业维持会出售,商人货运也都装”宁绍”。自“新宁绍”代替“老宁绍”航行沪甬线后,“老宁绍”和“甬兴”改走汉口,华商货运也一直尽量装宁绍公司的船。宁绍公司在宁波人的齐心支持下,基础逐渐巩固。

宁绍轮船公司虽由虞洽卿带头发起,但他却不是主要的股东。虞洽卿主办的轮船公司是“鸿安轮船公司”和“三北轮船公司”。

“鸿安轮船公司”,码头、栈房设在浦东烂泥渡,拥有两只走汉口的“老爷船”,一只叫“德兴”,一只叫“长安”,以慢出名,人称“忘记德兴”,“错落长安”。公司本与一位机器老工人出身的徐小秘合办,以后不知如何,名存实亡了。

“三北轮船公司”创办于民国二年(1913)。它最初有慈北、镇北、姚北三轮,自宁波航行镇海、余姚,所以称为三北轮船公司。三北本属虞洽卿故乡,创办三北轮船公司,是为发展桑梓水上交通事业。

三北公司创办时,只有20万资本,其后增资到100万元。后来三北公司买进宁兴轮,开始航行沪甬一线,业务更旺盛,虞洽卿经营三北公司的诀窍,是尽量买进旧船,用五六万至10万元左右的价格买进一艘,经过修理,油漆粉饰一新,再向四明银行做抵押,贷款15万或20万元,继续用低价买进旧船,复经修理后抵押给银行贷款买新船,如此循环不息,三北公司的船只也就越来越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外国商轮多数调回本国运输军火,在华外轮一时大为减少,出现了船少货多,水脚涨价的局面,这使三北公司发挥船多的优势,趁机赚了不少钱。后来,他干脆变卖掉房地产充实三北公司的资本,从100万增至200万元,买进的旧船当然也就更加多了。

虞洽卿的嗜买旧轮,一方面使三北公司的旧船连年添加,另一方面也使公司的债台越筑越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势力卷土重来,航运外轮顿时增多,营业竞争激烈,水脚运费骤减,三北公司立即受到沉重打击。那时,该公司全部资财只值债额的十分之四,营业收入不敷开支,濒临破产倒闭。有人劝他把三北公司全部财产出卖给外商,从速了清债务,免得愈欠愈多。虞洽卿没有答应,竭力支撑,处境更险。以致他开出的一张支票,往往要退回十多次才能兑现。当时银行为了顾全他的面子,总是在退票理由上仅写“请与出票人接洽”。他的经济信用尽管一落千丈,由于在社会上尚有地位,故而虽陷屡退支票的困境,仍能维持三北公司不倒。到民国16(1927)年以后,蒋介石上台,允许他发行三北公司债券,三北公司才摆脱了困境。

抗战爆发,三北公司的轮船多数逃往长江上游,得以保全。抗战一胜利,华商船只唯“三北”一家独多,公司再次发了大财。不过,其时虞洽卿本人早巳身死重庆,把公司一切后事遗留给儿子慎恩、慎懋去处理了。

 

作者:何国涛先生,宁波人。解放前曾从事新闻工作,积累资料甚多,是宁波文史资料的热心撰写者。已故。

 

 

 

 

                    

注释:

    关于宁绍轮船公司创办年份有多种记载。1936年出版的《交通银行纪念册》载为1909年,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1905年,《宁波港史》载为19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