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鱼倾销宁波始末
黄振世
发布时间 : 2013-09-05  10 : 03 字号 : [] [] []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本是海产丰富的地方,可是在那洋货充斥市场的年代,洋鱼也照样倾销到宁波。倾销的外鱼中为数最多、摧残我国渔业最烈的是东洋鱼。

东洋鱼,原名为盐鳟(夕三),俗称为萨门鱼。由于“宁波人一向称日本为东洋,而该鱼系由日本人运来倾销,所以便称之“东洋鱼”。

东洋鱼在我国开始试销,是在1906年间,最初先由日本财团三井洋行和另一家林木洋行,从日本驶华的轮船带运几十包(用草包装,每包l00),在上海苏州河老港一带,另星免费赠送,给行驶于杭嘉湖及苏常锡的小火轮上的老大、水手、伙夫及乘客尝尝滋味,观察是否适合我国人民的口味。之后,探询得东洋鱼适合我国人民群众的胃口,于是,日商洋行便向北海道水产株式会社采购几百包装运来华试销。但等到鱼货运到上海,因上海人对这种咸鱼毕竟还不了解,上市兜售,乏人问津,弄得日商束手无策。后来经海味行业人士出主意,向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鱼行业洽商,由他们代销,鱼行不负盈亏,从中抽取佣金,同时装运几包到宁波试销,以打开销路。初期销量为数不多,只在宁波、绍兴、杭州、加兴、湖州及上海四郊等处销售。后来,由于此类鱼久藏不坏,加上宁波人喜欢吃咸鱼,把它切块盐在甏罐中,随时可取食。因此,在宁波市场上销量日趋扩大,19111912年间,宁波老江桥堍头及各处航船埠头,到处有鱼贩叫卖东洋鱼。几百包东洋鱼,顷刻销罄。

东洋鱼在我国倾销之数量,从1906年试销开始时的几百包,逐年增加,由几百担、几千担至几万担,到1920年,每年进口数量已超过10万担,19211931年问,更是直线上升,年达三四十万担。除了东洋鱼之外,还有加拿大温哥华出产的咸青川鱼,每年装运我国倾销的数量,亦从几百担、几千担而至几万担,最高峰时年达三四十万担。两者合计起来,约70多万担,以平均批价每担5两计算,每年外流白银达350万两。再加上高价之鱼翅、干贝,海参等,白银外流数字相当惊人。

东洋鱼在中国畅销后,日商以有利可图,于19121913年间又开设了“大仓”洋行,行址在上海汉口路原外国坟山后面,以后又有“日华”商行等。大仓是中型洋行,以经营海产为主要业务(包括干贝、海参、鱼翅、鱿鱼、海带、咸鱼等,其中以东洋鱼为主)。该行业务主持人为日本人若林忠雄,华人买办是宁波人庄坤泉,跑码头人员为施安庆(庄的表弟)1922年,若林忠雄以东洋鱼业务获利丰厚,便带了几个日本职员和施安庆离开大仓,另行开设日商“泰新”洋行,提升施安庆为买办,把大仓洋行所有的东洋鱼业务全部抢过手来,垄断了东洋鱼的经销,操纵了日本与中国两地的价格及货源,施安庆当

上买办没有几年时间,就在宁波咸仓门的老家祖基旁边建造起前后两进的住宅洋房。  

在东洋鱼倾销我国的20多年中,中国人民曾出现过多次抵制日货的斗争。

1911年冬天,由于东洋鱼在宁波旺销,造成我国出产的咸鳓鱼(又称咸力鱼)销售大受影响,直接威胁沿海地区渔民的生计。于是市上出现了一种传说:如果人们将东洋鱼和糯米饭一起吃下去,就要中毒身亡。一时,市上越传越玄,凡有购存东洋鱼的居民,都纷纷将它倒入下江或河里,使东洋鱼生意一落千丈,一度无人问津。

以后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及1925年“五卅”运动中,随着全国人民抵制日货的高潮出现,宁波人民也曾冲击了东洋鱼的销场。声势最大的一次是在1932年,宁波半边街“宏源”咸鱼行与英商“安利”洋行勾结,从上海运进一批东洋鱼,当时正是宁波人民抵制日货热潮之时,群起反对,声势浩大,终于没有在市上销售。(详见本辑《宁波人反对东洋鱼进口纪实》)  

 

作者:黄振世,鄞县大嵩东陶岙人。16岁到上海海味行当学徒,做过鱼行的“司称”,后升任上海市冰鲜鱼行同业公会总干事,渔业联合办事处主任,中法渔业公司董事长,中国渔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此文系是他生前所撰材料中的部分扎录。